• 27.50 KB
  • 2021-04-29 发布

语文(心得)之谈谈小学寓言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谈谈小学寓言教学中思维素质的培养 ‎ ‎  小学的语文课本,选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寓言里,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 。一般地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但是,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 、讽喻性的特点,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 注意:一是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再是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重点,抽象概括的能力才是教学 的重点、难点;二是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 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 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 直线思维槽中往前滑,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从两个 方面,结合寓言教学的实际来讨论这个问题。‎ ‎  一、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插的步伐 ‎  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忽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教学,可是我们有那么多非寓言的课文来完成,高年级 寓言的教学,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明理”‎ 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 师上《滥竽充数》的课堂实录: A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 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 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 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 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 B 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  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  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 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 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 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 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 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 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 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讨论第5、6题略)‎ ‎  比较两个案例,笔者觉得,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例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 。A例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 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 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  二、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 ‎  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 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立即制止,结果学生的思考唯老师所想是瞻,养成直线的、单一 的思维模式。有次听一位教师上《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时,有个学生说,地球本是圆的,那个驾车人一直往前 ,就能到达目的地,完成环球旅行。其他学生都大笑起来,盯着老师等判断,这位教师的应变能力很强,认为 这是开拓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好机会,于是表扬这位同学敢想、会想,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学生一下由“要我想”变成了“我要想”,他们的想、说都比以往放得开。‎ ‎  《买椟还珠》的寓意是,比喻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却把贵重的东西丢掉的行为。作为高年级的学生 ,理解这点是很容易的。我曾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上这则寓言,我们的教学设计没有停止在只让学生了解寓意上 ,而是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维至更宽广的领域,效果很好。下面将课堂实录的后部分 摘要如下: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现在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装珠子的盒子有没有价值? 生:也有价值,它是“用名贵的有香味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得十分美观”。 师:那为什么说“把没价值的东西留下来”了? 生:这是因为和宝珠相比显得没价值了。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后,学生也举了一个例子。略)‎ ‎ 师:我们再想想,如果这个郑人从艺术的角度看,认为这个人工做的盒子的价值超过了那个天然的宝珠,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宝珠比盒子贵许多倍”,宝珠值钱得多。 生:我认为有道理,因为从艺术上看,人创造的艺术品比宝珠更有价值。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好像有理,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比较的标准不同。一个从值多少钱的标准说的,一个从艺术的标准说的。 师:对,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什么东西有没有价值,要看用什么标准。(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略) 师:郑人出高价买这个盒子,说明这个盒子在他看来超过了宝珠,包装超过了内容,形式超过了内容,见到过这样的事没有?(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略)‎ ‎  这个教例,虽然对有些缺少这种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但我们可以肯定,它注重学生的多向、逆向 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收获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 学。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学生的作文往往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条理不清,究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 的呆滞、条理不清造成的,因此,提高学生的理性的思维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计 划,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有目的地加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训练。这种训练,虽然什么体裁的 课文都行,但寓言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结论(寓意)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参与性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