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留点“空白”天地宽——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留点“空白”天地宽
温岭市实验学校 徐丽萍
【摘要】:语文教学中必要的“空白艺术”的运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挖掘文本空白和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本文审视灌输依旧的教学现状,理性分析“空白艺术”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再结合教学实践,从“创造知识空白”、“发现情感空白”、“形成思维空白”和“延伸能力空白”等方面探讨“空白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空白艺术 实践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教学现状,灌输依旧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课改的逐步推进,大家都认识到在语文课上,教师一厢情愿地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分析得十分透彻,把学生的想像和创造空间塞得满满的,是十分不明智的。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可是,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现时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由于受到学生分数、教师考评等的影响和限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仍是将教学时空占得满满的,尤其是面对文章长、内容深、容量大的课文,更是担心讲不透,学生不理解。即使老师借启发提问、小组讨论等当前颇为时髦的教学手段,也只是换种方式把教学内容进行巧妙地“灌输”,笔者也曾经常进行这种新型的“满堂灌”。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日常的教学实践,许多高科技、大容量的课例实际上仍是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的工具。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一门有张有弛、有开有合的节奏感极强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控制一下节奏,恰当地留下一些内容;亦即在课堂教学中留下一定的“空白”,给学生消化、发现和驰骋的广阔时空。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2]在课堂上留下适当的“空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更能激发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富有魅力。
近年来,笔者正是大胆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空白艺术”,走出了一度灌输依旧的课堂,也让学生们在语文的“空白”处放开手脚充分实践,迈进了教与学的新天地。本文在综合行家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空白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理性认识,豁然开朗
教学上的“空白”,既指教师和教材中未明确说明的部分与暗示的东西,又是教学时空流程中的休止、跳跃或者淡化,亦可称为“隐含”。在运用“空白艺术”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空白”之处,借此引起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从中质疑、探究、释疑。通过对其理论依据的厘清,会让我们有豁然开朗之感。
空白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完形心理学美学,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认为:真正富于感染力的格式塔是不完全的。正是这种不完全的格式塔才特别激起了知觉主体的要求将它恢复到应有的完整、对称、和谐状态的冲动,从而大大增强了审美感受的兴奋度。教学中的“空白”
,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愉快的感受,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来看,创设“空白”,可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探索、发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并主动地构造知识。
教师有意留下一些空白,形成教学中的障碍,或是为了达到特殊情境,让学生充分体味隐伏因素。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解放,它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一下“空白”艺术,则可以复活他们的创新天性,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创新的冲动。同时,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而“空白艺术”的运用教会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通过怀疑、辨别、判断、纠正而达到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使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未知的领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留点空白天地宽:实践探究,精彩无限
在课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求全心理和释疑欲望,给学生留下几段“空白”
让学生有想象、创造、参与的余地,唤醒学生的沉睡思维,使学生在注意和紧张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理解、创造与吸收,学生实现了质的飞跃,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但增强了学习信心,又提高了能力。而这种成功又激励着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正是这种空白,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成为“学生想象的催化剂,促使他补充被隐藏的内容。”[3]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留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1、设置问题情境,创造知识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前的一种短暂的“空白”状态。这种状态其实是一种蓄势,犹如张弓之箭。教师拉开弓,给学生指点,让学生自己把箭射出来,教师引而不发,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如《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这种新的语体,又是一个新挑战。现将《童趣》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实录如下:
师:这儿有幅画,请同学们欣赏,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请大胆的说出来。
生1:一个小孩坐在席子上,拿着一截正在冒烟的竹管,从烟雾中喷出了四只鸟。
生2:是四只白鹤在烟中飞舞。
生3:白鹤怎么来的?神情好像很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4:小孩好像在想着什么,是不是在做梦?
……
师:好,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好奇心也很强,提了这么多问题,大家主要疑惑是:
①孩子在干什么,白鹤哪来的?
②这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孩子这样做有意思吗?
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跟着清代文学家沈复到《闲情记趣》里一同回忆童年趣事,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现在我们来读读,看看大家是否也觉得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发现请举手。
创设问题引而不发,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仿佛在学生的心湖中投入了一颗石子,平静的水面一下子激起了水波。通过制造空白,既营造了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又能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反思、完善自己的认识。所以笔者认为这种问题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2、合理利用教材,发现情感空白
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文质优美的文章,语言凝炼,情感含蓄。常常是“言已尽而意无穷”
,不少作者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情感“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我们不应该在文学作品和读者(学生)之间把什么内容都说破道尽,而应和学生一起去品味、去感悟、去探寻,强调对作品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情感“空白”,进行深度阅读。
如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文章的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对当时环境的厌恶之情。但作者写得却非常有艺术性,需要仔细地去体会领悟。作者的见闻是怎样的呢?开头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读到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空白”,选取其中的关键词来赏析,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明白“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感受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标致”原意是漂亮,这里却是正话反说,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鲁迅先生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和师生的共同探究,达成共识:因为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更可气的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捕捉这些含蓄性的文字,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感悟隐含在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情感,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细微如文中标点符号的留白处,同样也要在课堂上用心去发现后好好玩味。如:鲁迅《故乡》中有处细节描写,标点符号表意非常丰富。一句“啊!闰上哥——你来了?……”。寥寥七个方块字里面,作者连用了五种标点符号:“!,——?……”,这五种交替变化使用的标点符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见到久别重逢的闰土时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百感交集的矛盾心理和欲言又止的复杂神情,这决不是单单七个汉字所能表达得了的;而闰土那副既高兴又自觉卑微的心情则借助“老爷!……”传达了出来。这样的情感空白点以其独特的难以替换的魅力放射出了奇异的光彩。
3、有效迁移拓展,形成思维空白
李海林先生在《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一文中说:“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 [4]教师因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迁移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寻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后,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此时皇帝的心情如何?面对那两个骗子、那些大臣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还会继续受骗吗?这样的拓展就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的“空白”
,犹如情节未完,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联系皇帝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他的性格和品行等去体会再创造。这样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有效的迁移拓展,使得看似简单的结尾变得丰富多姿,跌宕起伏。进行了再造想像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纸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类似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例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课文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大家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生1: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生2: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
生3:去将军家邀功请赏,在此之前到首饰店索要一些金银珠宝,一并送给将军。
生4: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得更圆滑了。
生5: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由于教师恰当的迁移拓展,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兴趣高涨,思维积极,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使看似简洁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同时更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4、精心布置作业,延伸能力空白
课后作业是教师课堂所讲内容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传统的死记硬背、抄抄写写的作业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在作业设计上认真思考,争取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不让学生把作业当作一个负担,而是让它成为学生展示劳动成果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平台,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和乐趣。因此教师不妨借鉴一下“空白”艺术手法,尝试着在作业中“留白”。
例如笔者在《丑小鸭》一文结束时,留下了一道作业题:给丑小鸭设计一张名片,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这只勇敢的丑小鸭。
姓 名:
曾用名:
性 格:
主要经历:它曾经 曾经 曾经
曾经 曾经 曾经
这样的作业设计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全文的回忆、概括、提炼与感悟。教师的这份作业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人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总之,将能力的空白点灵活延伸的课后作业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更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远不止这些,也远非这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空白艺术时要以达成教学目的为根本。运用“空白”是一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教学“空白”过易,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从而失去“空白”的意义;过难,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则要注意摆正师生间的关系。强调要重视空白艺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同时,不等于忽视教师的应有作用;课堂上,教师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空白”艺术要发挥到极致,师生间更需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最后达到默契。如果师生双方缺乏这种默契,即使教师发掘、设置了空白,学生却不以为然,不加利用;而学生需要空白,教师仍滔滔不绝,这样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科学适当地运用“空白艺术”,方能有“意外”的收获,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天地更为宽阔。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转引自冯柳.《语文课堂教学空白艺术方法研究》[J].成才之路,2008,(8):36.
[3] 刘蓉,刘芳.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9,(11):172-173.
[4] 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引自其博客“真实的力量”: http://blog.sina.com.cn/u/125413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