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让“电脑多媒体”走进课堂 ──《琵琶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篇,特别受到师生们的青睐,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在我校最近举行的优质课比赛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琵琶行》作为参赛课题。
《琵琶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唐诗中的精品。学习这首诗最主要目的是欣赏这首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在备课时,我就苦思冥想如何把当时白居易送别时“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环境展现在学生眼前,如何把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再现在同学耳边,我们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让我的设想成为现实。我们走进了电化教室,制作了这一课的电脑多媒体软件,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我觉得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MTV”式的配乐诗朗诵
朗读教学,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我从“电子备课系统”中找出了有关这一课的材料,这个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配了音乐的《琵琶行》全文朗诵,一部分是8个具有古典色彩的画面。其中有古代仕女手抱琵琶图,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画面,有两位朋友拱手告别图,有秋江月夜图……
,我把它输入电脑时再配以《琵琶行》全文字幕,通过电脑投射在大屏幕上。所以在欣赏课文朗读时,声音、图画、音乐、文字同时出现。朗读是那样饱含感情,抑扬顿挫;画面更迭出现,形象地再现了诗歌中的那种意境,音乐声悠扬婉转。一切都那么优美,听课者完全被带入诗歌的意境,一个个都被陶醉了。听完朗读后,我问学生体会到什么,学生脱口而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教学环节,既让学生领会了朗读的技巧,同时,对于体会课文第一段所描写萧瑟凄凉意境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音乐欣赏”式的形象化教学
《琵琶行》作为唐诗中的名篇,其中音乐描写是本诗最精彩的片断之一。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转眼即逝的东西。化抽象为形象,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是本文音乐描写的特点之一。以前在讲这段文章时,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还是很难理解琵琶声怎么会象“铁骑实出刀枪鸣”。因此,在上这堂课时,我把自己精心录制的琵琶独奏曲配以那幅古代仕女手抱琵琶图一起输入电脑,分两段播放。第一段是在上课前5分钟播放,学生因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那或低沉抑郁,或激昂雄壮的琵琶声,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先声夺人”、“先入为主”
,为课堂营造了一种积极热烈的氛围。第二段音乐是在讲完诗歌第二段音乐描写方法后播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分钟。这段音乐是从我国传统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后部分截录下来的,其激越雄壮的意境和琵琶女演奏的后面部分有些相似。要求学生听完后,用课文中的音乐比喻句来描述一下。学生听完以后,一个个都踊跃发言,有的说是“大弦嘈嘈如急雨”,有的说是“银瓶乍破水浆迸”,有的说是“铁骑突出刀枪鸣”。至此,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了琵琶声激越雄壮的特点,也才真正领会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作者出神入化的文笔。
三、点拨式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得好,就能造成“一呼百应”的教学效果。把文章要点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输入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比如在讲《琵琶行》第二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弹者动作
弹者感情
摹声
比喻/音乐特点
听众感受
转轴拨弦
似诉平生不得志
嘈嘈
如急雨(粗重急骤)
别有幽愁暗恨生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切切
如私语(细轻委婉)
此时无声胜有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间关
大珠小珠落玉盘
(轻脆圆润)
东船西舫悄无言
曲终收拨当心画
幽咽
莺语花底(婉转流利)
泉流冰下(阻塞不畅)
冰泉冷涩(低沉停顿)
银瓶乍破(突然爆发)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如裂帛(强音收尾)
屏幕上先显示第一行内容,学生能很快找出相关内容,学生发言后,屏幕再显示出相关内容,然后逐条分析,重点分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那些比喻句所描写音乐的特点。
利用“电脑多媒体”
教学,最大的优点是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脑的普及已是势在必行,把它巧妙地用于语文教学,确实能收到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我这堂利用现代技术教学课,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们评论说,听这样的语文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堂课也因此被评为一等奖。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才真正体会到“教育现代化”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