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9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奏响“四部曲” 提高科学课实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奏响“四部曲” 提高科学课实效 ‎ ‎  九资河中心小学  黄小露初上讲台的我,既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没有高深的教学理论,只有钻研对教材教法的执着和上好每堂课的热情,在第一次上科学课时,我对“科学课怎样上?”,“怎样上好科学课?”既缺乏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经验的积累,感到有点“吃不消”,也不知道课堂40分钟是怎么过来的,但因为我的执着和热情,不断激励我,促使我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只要有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我就主动请缨,在学校有机会我就去听老教师讲科学课,在课堂上,我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法指导,更加留意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闪现,由于我的执着和热情,我认识到“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动手做”、“做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只有“做起来”、“动起来”,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只有奏响“四部曲”才能提高科学课的课效!‎ ‎  第一部: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每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新课的导入必须创设一个愉快、乐学、善思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渴求解决科学问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例如,我在执教《怎样让衣服干得快》时,在玻璃黑板上用酒精写上“水飞了”三个字,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内,“水飞了”三个字就“不翼而飞”了。正是由于我所写的三个字“不翼而飞”而在学生脑海中造成悬念,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由此他们会提出:“水”为什么会“飞”了的问题?这样,就驱使他们去探究“水”是如何“飞”了的。‎ ‎  因此,我深深感受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导入方法,可以使每一节科学课的“起调”有新意、有趣味,一个好的问题,不管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好奇心,都能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 ‎  第二部:大胆猜想,蓄力待发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低估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认为这样学生可能不行,那样学生可能做不好。这种低估学生潜能的做法往往会抹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为学生的好奇心才是学生探究的起点,猜想、假设就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设无论被证实,还是被证伪,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争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步。‎ ‎  例如,《摩擦力》一课,为了解决“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学生提出这样的假设:①‎ 光滑的台面容易拉动,粗糙的台面不易拉动,因为阻力不同;②光滑的台面拉动时橡皮筋短,粗糙的台面拉动时橡皮筋长,因为阻力不同;③拉动时力有大小,因为手中的力有大小等。学生提出的这些假设说明对问题的答案有了一个比较肤浅的认识,虽然正确与否心中无数,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初步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大的飞跃。这是科学课所显示的优美“旋律”,它扣人心弦,于是学生乐于实验,乐于观察,乐于思考。‎ ‎  实践证明: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依据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作出有“根据”的预测的。因此,对有些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包括一系列可以预想到的,用来指导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师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生成的假设,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臆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环境,以避免抑制学生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本身,教师不妨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路径,使假设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对现象的解释。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  第三部:放开手脚,自主探究放开手脚是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他们大胆地探索,放手地操作,自主实验。但很多时候,实验都是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一步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或是教师给的材料仅仅是教师预想中的实验材料,因此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可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自行实验。只要没有危险或不安全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作较多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对学生实验中违规操作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地方,只要老师适时予以指导点拨,对了给予鼓励,错了鉴别、分析原因,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先在光滑的平整的桌面上拉动木块,后在粗糙不平的桌面上拉动木块,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比较和思考,感知不同的作用面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并适时提问“刚才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也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获取知识的根本所在。在实验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很多求异创新的空间。‎ ‎  第四部:拓展巩固,课外延伸实践证明,要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提高科学课课堂效率的必备条件,而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尤其重要,除了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后的拓展延伸可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巩固提高课堂效果。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和疑问,积极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有关的实验,继续探索和研究。‎ ‎  例如:《金属》一课,我是这样安排课后延伸的:当学生掌握了金属的性质后,我迅速提出问题“生活中有许多金属物品,他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调查,并且根据金属的性质设计一件作品。”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课后的自觉行动,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很有裨益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把科学课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融为一体,依托《科学》教材,在课后展开创造性的科技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自行探究、学会汇报交流乐于课外探究,学生就能更切实地自主探究、亲历科学了。坚持让学生“动手做” 、“做中学”,科学课的实效性就会提高;也只有坚持让学生“动手做” 、“做中学”,我们的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