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朗读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 一种“美”的享受
在本学期,我校确立了追求“本真·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向。“本真”就是指(1)教 “真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犯有知识性的错误;(2)动 “真情”,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要有理有据,而不是空洞而谈,更不是虚情伪义。“灵动”就是指(1)在生成过程中,师生精彩的互动;(2)在文本对话中,琅琅书声的情文相通。琅琅书声的课堂,是一种“美”的享受,她就像是一首灵动的曲子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一、朗读的魅力1、意会形象,让人物“活”起来在小学课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课文,还是高年级的课文,我们都很常见这样的朗读训练题目——“分角色朗读课文”。这里的“分角色朗读”的魅力在于,能够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使人物“活”现在听者的面前。当课堂上能成功地将文字寓意于这种意会,那课堂就像是一首灵动的曲子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2、体验情感,让心灵被唤醒起来 学习语文的一大境界就是“见文生情”。要做到“见文生情”,首先是要用心去感悟。通过朗读,确实能让学生体验情感,从而唤醒心灵。如当我们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时,对于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心中复杂的情怀,学生一时是难予把握的,但当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次次读描写嘎羧的词句时,学生的心灵就会被这一次次的读书声所唤醒,达到见文生情,情文相通。3、感受画面,让文字“动”起来
如《老人与海鸥》,在朗读的指导中,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海鸥送老人的四幅画面,并从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意中定格画面的主情调——“恋”,再让学生把准情调朗读,从而让课文的文字成画、生情。4、体会思想,让认识深刻起来 读到位,认识就到位。就如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保护环境”。要使这个认识深入人心,朗读可以做到。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我们就能让学生通过读大瀑布今昔的句子,尤其是当学生朗读描写今天大瀑布样子的词句“奄奄一息”、“形容枯槁”时,“保护环境”的主题认识就是水成渠成时。5、积累语言,让词句“积极”起来朗读,是一种声音记忆,也是一种理解记忆。只有理解了的语言,才是“活”的语言。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花钟》时,通过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朗读情境中,会不知不觉地积累大量的好词句“欣然怒发”、“含笑一现”等等,这样积累才能致用二、朗读的训练1、朗读的要求(1)正确——读准每个字(多音字、轻声、儿化、变调)的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颠倒,不重复(2)流利——不指读,不唱读(不拖音);读出长句中词语的正确停顿。(3)有感情——读出“味”来,把课文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正确理解是前提,准确的表达添精彩)2、朗读训练的层次(1)整体层次:作为一位教师,教学生一天,应该想学生一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生一个年级,应该想学生六个年级。第一学段(1——2年级):读正确、基本能读流利,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二学段(3——
4年级):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做到抑扬顿挫。第三学段(5——6年级):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有一定的感染力。(2)课堂层次:我认为,朗读是一种“泄情”。是因为情之所至,言之所到。所以,朗读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而是在阅读教学中,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学生在对文意进行了理解的基础上,与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了情意产生了共鸣,心潮激荡,并有通过自己的“读”发泄心中的情感的意愿。有着这样的一种学习体验过程,我们的朗读教学才会水到渠成,而不是一种虚伪的模仿,更不是一种无病呻吟。所以,朗读应该放进每一篇课文教学之中。课始:读准字音,重在读正确。(读词、读句、读段)课中:读中理解,重在读流利。(重点读)课末:读出内心感受,重在读出感情。(理解读)当一个人要进入朗读状态时,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朗读是一个读书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首先,当然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这里的正确不光是字音的正确,也应包括在读中不添字、不漏字。只有这样,才能整体上感知文意。接着,是要把文章读流利。也只有在流利地读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调在整体上准确地把握。最后,是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结合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进欲读难耐的状态。如,我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让学生读通全文,明白大意后,通过让学生读描写父亲神态、动作、语言等语句,把课堂的情调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逐步定格成一种“深沉的担忧”。接着通过转换角色,内容补白等教学手段,再让学生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时,学生神情凝重,声声含情,字字带泪,读了一遍又一遍,背了一遍又一遍。此时,学生不是在课堂,而亲临现场,有学生说:“他想去抱抱这位父亲。”3、朗读训练的做法:教师做自己该做的——自我提升多读(拨珠法)、多听(普通话朗读)、多查(权威的工具书)、多思、多悟——树立榜样正确处理整体跟个体的关系(先让一部分人读起来,带动全部人)——讲究方法把准情调、背景渲染(图片、音乐等)、回归生活其中,回归生活是一种很很需要的方法。因为朗读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支撑。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别人的故事,不是学生自己的故事。但每一篇文章,都似乎能找到一点自己生活的痕迹。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挖掘出、紧抓准这样的“一点点”,让其成为我们孩子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在昨天的讲座中,洪校长以《爬天都峰》第2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为例也说明了这点。恰好,今天,我上这课,在指导该段朗读教学中,我把洪校长提供的教学过程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以学生自己在仰望“高楼”时的感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想当时作者看到天都峰时的感受,效果很好。因为理解的到位,所以,学生在该段朗读中绘声绘情,十分的投入,仿佛课文插图中的那位小朋友就是自己的了。 回想以前的教研活动,我也使用过这样方法指导学生的朗读,当时,我自命名为“生活经验迁移法”
。那是有一次,我听同校一位老师在执教《钓鱼的启示》,发现学生在朗读“我”与文中的爸爸这段对话时,因为学生对“我”的心情的理解停留在“理智”上,文芸吾芸。所以,在读“我”的话语中,只是通过一种“喊读”,来塑造“我”的形象。在与她议课交流中,我建议她不妨不要急着进入文本,而是在让学生懂文意后,与学生聊聊自己最喜欢的一样物品是什么,当学生说着说着时,突然提出命令,一定要他把该物扔掉,问他的感受。“你的感受就文中‘我’的感受一样。带着这份心情,这种感受读——”。在第二次上课,在借班的情况下,学生对此处的朗读声声俱切,急切的心情,争辩中的极不情愿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就是让理性的理解通过感性的声音表达出来。她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是一种反映内容的手段。 所以说,朗读教学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部。“以读为本,不仅仅是以朗读为本,更不是以有感情朗读为本”(洪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