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论文之让评价走向发展——几则音乐课程评价案例剖析
让评价走向发展——几则音乐课程评价案例剖析陈文娟 广州开发区中学 510730 音乐课程评价是音乐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六点“课程评价”的第14条提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1】由此可见,课程学习评价应当具有发展性。音乐课堂上,评价什么,为什么评价,如何评价,怎样让评价走向发展,是音乐教师在课程评价活动中,值得“三思而后行”的几个方面。以下几个案例的剖析,是笔者对音乐课程评价的一些思考。 (一)音乐课堂突发事件的评价案例1:课堂上学生正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逼婚”片段,紧张、激昂的音乐充盈着音乐室,同学们正听得入神。忽然一位男孩子站起来说:“真讨厌!这个臭老头!”同学们都被吓了一跳,扭头侧目,有的还交头接耳起来……教师也特别着急,表情严肃地制止和批评那位“捣乱”的男孩,男孩有些不知所措,同学们有的埋怨、有的茫然、还有的幸灾乐祸……很明显,这一种处理(评价)方式把焦点引向了那位“破坏气氛”
的男孩,教师不满意,男孩不安,同学们等待着教师对男孩的发落……而课堂原本的重点——音乐欣赏却被无可奈何地忽略了;就算后来教师再引领同学们进行欣赏,可以肯定的是,欣赏者心情已大不如前,欣赏的效果自然不佳;也许下课后,同学们对课上的印象更多地保留在“意外的发生”上。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情绪和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文中男孩的“反常行为”是“直觉情绪体验”的反应,并非故意捣乱。新课程要求:“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鼓励评价对象积极参与,并最大程度接受评价结果的基础上。”【2】教师的“严厉”只能增加双方的不快,延误课程进行,使评价成为无效。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能马上用眼睛、表情和肢体语言示意同学们安静并继续关注音乐,那么“肇事”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无趣,同学们也不再理会,音乐仍是主角,弥漫在课堂的空气中。这种“无声”的处理(评价)方式巧妙地让“意外”成为不经意淡淡划过,“肇事者”由于教师的友善和信任,也会转为专注于课堂,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堂上问答的评价案例2:音乐课堂上,同学们学会了一首歌,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师提议分组演唱.每唱完一个小组,教师问:唱得好不好?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好!”或“不好!”教师的回应是:“老师也觉得非常棒!”或者“相信你们下次会唱得更好。”
并提议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教师肯定支持的语言、亲切和善的态度,对营造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案例中课堂上的轻松热闹,是基于教师和学生含糊的评价和鼓励,这是一种没有实效的评价。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应该保持或做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会简单地以为:听得“顺耳”就是好,整齐就是好,支持率高就是好等等;下次再唱,仍是原有水平,好的没有更好,不够好的也没有改善。新课标要求:评价应着眼于发挥导向、检查、激励、改善、发展等多重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上述案例,教师除了概括性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演唱进行分析。例如:“好”可能是因为歌曲演唱完整、情感处理得当、组员相互协作等,“不好”可能是因为有部分音或节奏未唱准、演唱气息控制不当、感情平淡等。评析越具体、指向性越强,学生就会越清晰明了,越容易进行调整和改进。课堂上其他环节的问答评价也是如此。但评析时应注意不宜过繁,时间不宜过长,宜抓住重点,积少成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 (三)音乐欣赏体会的评价案例3:在一次关于音乐电影《刘三姐》中部分民歌唱段的“传统版”和“现代版”不同演绎的讨论作业中,赞同“现代版”的学生认为:“现代版刘三姐”富于现代气息,适应年轻人的欣赏需要,而“传统版”单调老土;赞同“传统版”的学生认为:“传统版刘三姐”体现了民歌原有朴素自然的神韵,很真实,而“现代版”过于做作。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一样,每个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意见?教师需不需要做适当的点评呢?如何点评?通过实践,从学生的反馈、同行的交流中,笔者认为,教师对作业的适当点评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如案例中两种意见都是学生的真实感受,都有道理,但都不够客观。老师如果对两种意见都不置可否,只简单给个分数,学生便会一直固执己见,不利于“辨证地看待问题”思维的养成,容易形成狭隘的审美观。教师在点评中,可以将两种观点都阐述出来,如“传统版刘三姐”情感直率,形象大方,表演自然,曲调清新,歌词即兴,令音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现代版刘三姐”演唱轻松自然,节奏强劲,配器丰富,在保留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制作中还加入了许多新元素,使音乐具有震撼力,是民歌的“再创作”。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版本不同的美。重视和尊重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和体验的独特性和过程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个人见解,是发展学生音乐听觉,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逐步形成健康而宽泛审美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音乐欣赏体会的书面作业,教师除了做“堂上集体点评”外,亦不妨 “纸上个别点评”,三言两语鼓励的话语,善意的建议,都会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 (四)班级音乐会的评价案例4:在一次班级音乐会上,“演员”都在认真地表演,“观众”也在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结束,在评比的环节中,却出现了混乱的场面:许多小组都认为自己小组表演好,对别人的意见愤愤不平……最后,老师只好以其“权威地位”,定下1、2、3名。
班级音乐会是一种受欢迎的课堂形式,学生互评也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但案例中的互评,学生表现出来的“争先不服后”,以及后来老师以“管理者”身份所做的评价,都不能体现评价的民主性和公平性。那么,班级音乐会的评价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最优效果呢?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首先,不同主题的音乐活动应当设计相关的活动细则,内容可以包括活动的目标、形式、要求和评价操作等,案例中的“混乱”就是由于未定好“规矩”造成的;其次,应当明确分工,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再次,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应当对活动进行认真的设计和预测,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调控。评价时,可采用“互评、自评、他评”三结合的方式,建议以“互评”为主,可以设计相关的评分表格。“互评”容易使学生产生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也体现民主、公平原则。同时还可以结合“自评和他评”——主持人的“采访”、教师的简短“点评”等。寥寥数语,有赞扬有建议,轻松的谈论间,说者、听者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这种相互尊重的评价方式,让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改变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音乐课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是一次评价。“评价”一词,源于英文Evaluate,在词源学上的含义是引出和阐发价值。评价不是“为评而评”,重要的是“评而有价”。我们音乐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程教法和学法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研究课程评价,让评价走向发展。
注释:【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第1页【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第14页参考文献:l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l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l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2003年4月第1版l 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l 叶奕乾 祝蓓里 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