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涂丹娟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停留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有研究表明,少数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十分热爱学习,即使离开老师的指导,他们仍能坚持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智力竞争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体会与经验,谈谈我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对数学这门功课有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人的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获取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被动地去接受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
二、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在讲授每部分知识前有意识地增设自谈、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环节,借助独立的、积极主动的学生个体行为,为教师的讲授、集体的讨论做好准备,将全面群体的教学活动建立在独立、主动、个体的教学活动基础之上,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新颖的预习题让学生预习,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如我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要求学生先做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同时要学生算出做这样的纸盒要多大纸。学生预习时带着问题去实际操作,通过独立思考、分析,获得感性认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了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预先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探索过程,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三、创设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恰当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些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需求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探索创造,才能会创造、能创造。
如我在教学“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曾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法:方法一:先出示书中例题的3小题,分别让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根据解答的三道等式:⑴16÷2=8、⑵16÷8=2、⑶2×8=16回答第(2)题求的是除数,第3题求的是被除数,从而得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方法二:先出示16÷2=8、27÷3=9、 A÷
B =C,让学生把这几道除法算式分别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猜测除法各部分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部分学生裁出关系后,有的表现出怀疑,我适时激励他们去验证这些关系是否正确,于是学生间有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翻开书进行自学。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有的用算式进行验证,有的列举出了生活应用题进行验证,有的画图进行了验证。这两种教法的结果对比是,法一课堂气氛平稳,学生学的被动,虽然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那是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不熟练、易出错。法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的学习状态,由于关系是自己探索出的,所以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时,表现得得心应手,正确率高,课后许多学生都感到成功与自信。
上面的例子表明:我们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时不能像方法一那样,注重传统,亦步亦趋,而应该转变观念,像方法二那样,遵循“教师提供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来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模式。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指导探索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要远比拥有成堆的金子强。教学时,不仅要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我在教“圆的面积计算”
时,先请学生回忆: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抽拉片投影,使学生形象生动看到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孕伏转化的思维方法。然后让学生出示圆形纸学具,你能应用转化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高涨了学生探究热情,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合作交流,操作转化等探索活动,发现了圆可剪拼成近似长方形;也可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可剪拼成三角形或梯形等,都可推知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深化了探索过程,极大地催发了学生探索创造推陈出新的积极性,。
3.引导学习反思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如二个圆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半径比是( ):( )、直径比是( ):( )、周长比是( ):( )、面积比是( ):( )。解答后学生发现它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等于它们半径的平方比、直径的平方比、周长的平方比,是不是所有的二个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探索。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