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9 发布

数学(心得)之体验学习在数学课堂的有效实施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体验学习在数学课堂的有效实施 ‎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体验,唤醒学生已有体验,激励和促进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样才可以将有效教学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一、情境体验——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体验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引导学生乐于体验就成为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要让学生乐于体验,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数学课中可以尝试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产生乐于体验的想法,这样就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我在教学 “最小公倍数”‎ 这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鱼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鱼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鱼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鱼夫:“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同时在屏幕上打出两个鱼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在整个一堂课中,我始终扣住这个情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把难点一一突破,自然而有效。二、生活体验——‎ 激活已有经验,尝试自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丰富,也就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在数学学习中,一旦遇到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或题目,就能在和生活的联系中加深体验。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进生活活水,唤醒学生体验;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题材,运用学生的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解决数学问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例如我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我就开了个小小新闻发布会: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百分数并说出它的大致意义,学生找到了衣服上的标签,并大致知道了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是每种成分占整件衣服成分的分率;牛奶袋上的营养成分含量,也大致说出每种营养成分占整袋牛奶的分率;考试的及格率指及格人数占总人数的分率等等,一方面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感知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也通过询问、调查、查找等多种手段对百分数进行了解,在学生有大致概念的基础上,然后再一起讨论、交流、论证,从而达成共识: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样联系生活的教学既激活了学生原有对分数的认识,又自悟了百分数的意义,这时再适时进行比较:你觉得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学生对目标的达成度较高,真正是有效的课堂。三、实践体验——思辨感悟,达成共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的平行四边形上想办法通过分和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体验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下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拼成一个长方形;也有同学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学生亲手实践过程 中,我发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发现了学生活动的必要,因为有好几个组想到了不同的剪法和拼法,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你们剪成了怎样的图形?你们都是沿着什么剪的?”从而找寻共同点,达成共识:都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再提问:“仔细观察你拼成的长方形,它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时同学会很快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这时再出示小组讨论题:1、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2、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通过学生自己亲手实践,互动体验,小组讨论,学生能很快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也体验到了学生的喜悦和成就感。四、升华体验——反思内化,整合引申。在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中,我们要学会让学生反思,让学生自己整合知识,自己得出有关结论,在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要设计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内化学得的新知,整合引申新知,发展自己的思维。如我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时,就设计了好几个反思环节。1、比较反思,得出最优化策略。在出示表格列举和语言列举后,问学生:“你更喜欢哪一种策略?为什么?”学生回答:“我更喜欢表格列举,因为这样很清楚,使人看的一目了然,而语言叙述,不仅比较啰嗦,而且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从而得出表格一一列举的特点: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2、环节反思,紧扣目标。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你这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把握住教材,是否凸显重点,突破难点。《解决问题的策略》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例1重点是学会用表格一一列举,突出表格一一列举的特点: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例2的教学重点是对比较多的数学信息先进行分类,再进行整理,然后选择喜欢的方法列举。因此,在两个例题讲完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反思的环节:比较例1和例2,你觉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很快得到答案:例1和例2都可以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进行整理,但是例2比例1难,因为例2还要先进行分类,然后才能象例1一样一一列举。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突出了重点,更突破了难点。3、课尾反思,整合引申。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又设计了反思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说出很多收获:“我知道了一一列举的策略。”“我知道了一一列举时要注意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我知道了数学信息比较多时要先对信息进行分类,再列举。”“我还想知道,还有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通过反思,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被大大提高。    五、成功体验——感受成功,增强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让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合作,在交流中获得成功。心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与别人的合作带来的成功能带动学生追求自己的成功。比如我在执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经验,所以我并没有仿照上一节课,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去探索,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再适时进行点拨。课始我就提出问题:“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来想想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这时大部分学生会尝试着在三角形上面画高,再想着剪下一个图形,但是这样的想法往往就在剪下一个图形时停步不前,这时我再努力尝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既然剪下后不能拼,那是否可以不剪就拼呢?”这时学生会尝试着用手边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就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再出现新的问题: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这个图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3、这个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时学生就会用以前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很快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出示问题: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强调了“完全一样”‎ ‎。整个学习过程我只是作为一个合作者,一个引导着,每一个结论,每一个要点都是学生在发现、在探求,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会永远记在头脑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学习也是有效的。总之,怎样的数学课堂更有效?怎样的数学学习更能体现轻负担、高效能?仍然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也会在进一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组织有效体验,开展各种有效训练,达到教学最优效果。‎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