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思维源泉,是小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去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外,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1、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的良好习惯,消除自卑和紧张心理。首先,我信任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态亲切自然,对每位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认真对待,特别对于不太爱发言的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是肤浅的或者是异想天开的,也不要嘲笑,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使之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比如,平时一向很少发言的许明在学习第一课《师生情》时,读完课题进行质疑时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了师生之间的什么情?话音刚落,就听见一部分同学发出唏嘘声,他的脸霎时红到耳根,很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及时呵护道:许明今天表现得特别让李老师满意。首先,读完课题他认真思考了,做到了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其次,他能勇敢地站起来提出问题,对于他来说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他很自信;第三,我认为它的问题稍微改动一下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a、老师做了什么事让学生感动?b、学生对老师的情谊深不深?。总之,这节课许明是第一个在课堂上有贡献的人。霎时,全班同学送以热烈的掌声,许明胀红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2、要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有人说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题,其实主要是教师没有或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促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平时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问题”本,随身携带,教室里备有“问题”簿,我给气的名字是“问题小博士簿”,每组一本,对学生瞬间出现的各种奇思异想要及时记录,并定期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以进一步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3、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比如:提问题时要有“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词语。)也要做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问“问题”。学生提问,一般都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原先他不敢提问,一次课下我问他:“课堂上老师只看到你听讲很专心,很少见你提出问题?”他说:“
老师我也很想像袁田、董艺等同学那样积极发言,大胆质疑,但是,每当该举手时,总是担心说不好同学们会笑话我。”了解到这一情况,课堂上我特别注意他的眼神,当看到她眸子里闪动着智慧的神情时,我主动提问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渐渐的,在我的鼓励下,能主动提问了。在学习阅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小家伙经过这次沉默后懂得体贴人了?”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说明她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了,是善于问“问题”的表现。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才能最终实现善问。
4、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有可能挫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解答不是以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者相互讨论等形式,自觉解决问题。
第二,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
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正是认真独立思考的反映,教师必须加以鼓励和扶植。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比如对古诗文句意的解释,教师不应强求全班学生都按照教参书上的解释阐释,要允许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的资料,结合注释说出自己的理解,更要允许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哪怕与诗意稍有偏差。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对课本上写的,对教师和同学们讲的,持不同见解,并敢于提出异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我们应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如一位老师在教《惊弓之鸟》时,有一位学生认为课本的插图不对。因为魏王听更羸说:“只拉弓,不射箭,大雁就能掉下来”,这里应该是很惊讶的样子,而不是摸着胡子很得意的样子。还有的同学提出:更羸“左手拿弓”这个“拿”字用得不当,应当是“举。”再如:在讲授修改病句时,我从书上抄写了这样一句话“张敏同学说的很对,我们都符和他。”有位同学提出“的”字用得不对,应该换成“得”,因为“很对”是说明说得怎么样的。我惊讶于他的细心,更对他的这种大胆表示赞赏,并肯定了他的想法。学生们的见解虽然有时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第三,让学生展开想象去“问”,提倡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如课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结尾写道:“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开了。”
对于狼的凶残学生非常了解,在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孩子们对狼的蛮不讲理,故意找小羊的碴就很气愤,这次又来欺骗老山羊,更是气愤,天性未泯的学生们多么希望能亲眼看到狼受到应有的惩罚。为了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大一会儿猎人来啦,狼会有怎样的下场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大胆的想象,这是活跃课堂气氛和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契机,也是情感的升华。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的想象力真是异彩纷呈。有的说:“猎人一上午没有找到猎物,正在着急,看到这只可恶的狼,一边举枪,一边大声喊‘你去死吧!’一枪打死了狼。”;有的说:“猎人把狼抓起来,把他捆到老山羊的面前,对老山羊说:‘老山羊,你不要害怕,我替你和你的孩子报酬。’”;……正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时,张霖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狼虽然凶残可恨,但猎人也不能打死它,他这是滥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多么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从环保方面考虑问题,思维角度与众不同。学生们各抒己见,想象丰富。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其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这次活动,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势,这是一种有“问”带出来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疑可启智,发散而不乱,修成创造之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