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数学课 “活”了,学生“乐”了
数学课 “活”了,学生“乐”了荣成市实验小学 王英水《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遵循此规律,我力求让我的数学课“活”起来,让我的学生“乐”起来。下面谈谈实践中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一、“乐”中求活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总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就应该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调动与发挥情感因素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激情与活力。因此我结合学生特点,注重设置悬念,利用、游戏、儿歌、故事、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例如,我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新课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特别考试——学生考老师。你们只要说出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马上就可以告诉你这个三角形中第三个角的度数。”
听到同学可以考老师,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画出三角形,报出自己所画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我马上回答第三个角的度数,并让学生量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来验证,都准确无误。看到如此,每个同学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都急着要知道老师究竟有什么窍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 “动”中求活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行教材的设计及课程教学安排正是这样要求的,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摩、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其实质就是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都引到课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课堂活起来,其中就蕴含了一个“动”字。学生不先动手、动脑去学,不去思考,就不知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只有教师讲台上的侃侃而谈,其结局可想而知。同时,我们在进行“双主—互动,探究—发现”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毫无乐趣可言的;没有学生的参与,一节课就只是死水一潭。怎样将课堂教学设计成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课”,让学生在“动”中求知呢?实践中,我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例如,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先动手画画三角形,再让他们在量量、算算、撕撕、粘粘、说说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这样,孩子们不仅得到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感观认识,更重要的是学起数学来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三、 “问”
中求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我也觉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首先,让学生敢问。“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好问的精神正是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敢问起来。我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让学生感觉到尊重、理解、民主和谐,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我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当孩子们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破除了,他们也就敢大胆问了。其次,给学生问的机会。回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几乎没有“问”的机会,所以,他们不爱问也不想问了。因此,我努力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激起他们的思考,也就乐于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了。其三,使学生善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其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而现代的教学理论则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是创造的起点,后来的日子,我在教学中将继续重视让学生能真正地“问”起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四、“猜”中求活关于猜想,波利亚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不难看出来,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个被遮盖的并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画了一个什么三角形?”学生顿时兴致勃勃,各抒己见。此时一学生按捺不住地喊出来:“不一定。” 我顺势一接:“你的意思是?”学生说:“我认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想呢?”我问。学生说:“这里露出了一个锐角,而这几种三角形都是有锐角的,所以是不能确定。”此时其他学生都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我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深入挖掘,恰当处理,引导学生进行正向、反向猜想,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在猜想中得到发展。五、 “争”中求活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课堂上,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思维智慧的火花。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后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在学习、探索、研究中,力求“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