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9 发布

音乐(心得)之曲“尽”还须探幽 ——浅谈音乐实践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论文之曲“尽”还须探幽 ——浅谈音乐实践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 ‎       曲“尽”还须探幽 ——浅谈音乐实践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  王小可   “余音缭梁,三日不绝”是音乐艺术产生的美妙境界,它可以震撼人的心灵,持久影响人的心境。成功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应是如此,“缭梁三日,曲尽情不尽”。学生心中的不尽之情,是音乐课堂的宝贵资源,也是学生表现力发展的宝贵源泉。教学中,我小心呵护并捕捉着学生的瞬间感悟,随机引导学生继续展开音乐实践活动,在后续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潜能。一、心驰神往处——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表现力音乐词曲皆展现了作者对事物美、生活美、生命美的体验,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美丽的灵动的世界。每首歌曲都是作者的思想﹑志趣﹑‎ 情感等在审美意象中的有形折射,是世界的艺术写照。学生透过音乐语言看到的迷人风景,听到的美妙声音,无不被其深深地吸引着,让他们心驰神往。情意充溢学生的心中,教师要借此推波助澜,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心动处行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诱发学生的表现力。创设情境,就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再现与语言描述等教学手段,创设音乐中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音乐,建立学生“音乐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音乐学习一旦走出课堂,延伸到广袤的天地和真实的生活中,意义非凡。因为大自然中,活生生的景物更具有一种灵性,触手可及的真实场景更具空灵的感召力,可成为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汇的桥梁。如学了《彩色的中国》《美丽的星座》等歌曲,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激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他们渴望去各个少数民族感受民俗风情,渴望穿上别样的民族服饰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更想领略黄河的澎湃与长江的柔情。每一句歌词都饱胀着情感,生动的画面透过书本展现在面前。在真实而鲜活的背景下,他们不仅用富有感染力的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且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解读着对歌曲的感受。祖国山河、民俗风情丰富着学生的思想,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成为学生的又一理想的精神家园。学习《小树叶》、《秋天》等歌曲,我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捕捉鲜美而易逝的生活。我领着学生漫步校园,亲自观察树叶慢慢飘落的情景,启发学生感悟:如果你是一片小树叶,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感触,理解了作者对树叶飘零的不舍和期盼来年春天归来的乐观,表现歌曲时更具有情感的张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自我表现的乐趣,体验着生活的真善美。二、意犹未尽处——‎ 提供空间,释放学生的表现力《粉刷匠》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表现了勤劳、乐观的粉刷匠形象。开场,教师手拿着小桶和刷子装扮成“粉刷匠”的模样,在《粉刷匠》的音乐声中快乐地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演唱过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节奏做起了动作,为了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在学会歌曲之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的内容或情景,可以用动作、语言、绘画等方式去表现想象中的各种角色,如“得意的房子”、“开心的窗户”、“神气的门”、“勤劳的粉刷匠”、“来参观的小客人”等。同学们热情高涨,都纷纷动了起来。连平时懒唱懒动的几位同学都在积极参与着。我在他们中间一会指导表演,一会听听他们的设想,一会称赞一下他们的创意。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托尔斯泰曾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当学生和作者心灵交汇、情感交融,产生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感觉时,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此时可另辟蹊径,为学生提供有效空间,让他们用其它的艺术形式传情达意,如编写歌词、填词演唱,创作歌谣、诗歌,编制游戏、舞蹈……正如《毛诗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嗟叹、歌咏、手舞足蹈,都可作为学生在“意未尽”时情感表达的形式。三、未知领域处——‎ 授予自信,呵护学生的表现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也是通过音乐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一首歌曲,往往会把学生领进一个新的领域。可是作品展现的“世界”,有时是学生不熟悉的,甚至完全是陌生的。“陌生化”了的生活、形象、意蕴要唤起学生的理解与表现。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表现欲,作为老师的我们除了有一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隐藏着内在价值的慧眼外,还应该营造一种适合学生释放表现欲的氛围,鼓起学生表现的勇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他父亲和妹妹眼里是音乐白痴的小伙子,因拉小提琴像是在“锯床退”而感到沮丧,不敢在家里练琴,便跑到楼区后面小山上的林子里拉。可拉了一曲后又懊恼得流泪,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白痴,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看到静坐在木凳上的一位老妇人时,更是抱歉,觉得难听的声音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可是老人却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很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就这样,小伙子又鼓起勇气拉起琴来。每当小伙子拉完一曲后,老人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小伙子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逼问是得到哪位名师的指点时,才说出每天面对那位“聋子”老     妇人练习的事,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这个故事中那位老妇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教育首先要授人自信,人都有向上的、向善的天性,但是由于心理、环境、教育等多种原因,人的这些上进心、表现欲、创造性往往处于抑制状态。作为教师应该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用爱心去精心呵护学生的表现力。四、意见分歧处——激励评价,促进学生的表现力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心灵交流、思想碰撞、灵魂的对话使音乐课堂生动、鲜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个性化的解读、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点往往会产生分歧。此时,正是促进学生表现力的有利时机。要让学生的表现欲越来越强,我想,探求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失为是个良方。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相互竞争的平台,而且“评价”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课改实施的有效性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 ‎。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小学生好胜心强,而持久性较差,使用竞争激励式评价,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我在课上设置了“音乐挑战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挑战活动中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和称颂;在一次次的挑战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一次次的挑战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表现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新课程倡导“注重个性发展”,希望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内蕴、灵活的头脑,顽强的毅力、更应有张扬的个性。在此背景下,不善表现、不会表现的人,消极等待、被动等待的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张扬个性和开放自我的机会,更是失去一次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机会,因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善于表现已成为当今教学的重中之重。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缭梁。教师在每节课的“言尽”而“意不尽”的张力中,引领学生走入更绚丽的音乐探究学习的世界,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铸造个性,尽情释放自己的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