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9 发布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把握学情,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把握学情,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 把握学情,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  军事指挥员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洞察敌情;经商者想在“货比三家”的竞争中稳操胜券,需要掌握商情;而教师教书育人,就要有的放矢,把握学情。因此,本人就课前认真了解学情,课首注意反馈学情,课中敏锐捕捉学情和课后客观考核学情方面,谈谈把握学情对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作用。一、课前:认真了解学情从教学现状看,很多品德课教师不太注重把握学情,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发现教师不了解学情的教例。课前了解学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只有对学情了如指掌,洞悉学生的需要,才能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那么,课前如何了解学情呢?从内容看,要了解学生对社会热点、焦点关注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品德状况;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需求点、闪光点和薄弱点;了解学生群体、家庭、大众媒体、社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指出的:“‎ 如果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首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不仅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更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内部因素。”调查了解的形式,包括问卷调查、谈话、家访、查阅学生作业以及开小型座谈会等。例如,在备《身边的变化》这课时,就要注意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学生虽然看到了祖国的变化,但他们觉得自己的家乡发生的变化不大,在家乡没有什么前途;有的学生认为祖国再怎么变化也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就会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对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十分羡慕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如何加强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方面作好策划,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二、课首:注意反馈学情课首,是课堂教学的起始一环。不少教师的新课导入,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但总习惯于从课本中引出问题,而贴近学生实际的却做得不是很多。怎样把反馈学情于导入新课有机结合呢?可以先设置问题诱引,用以反馈学情,再针对学情导入。按照优化新课导入的需要,课首反馈学情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反馈学生的道德认知基础,侧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例如,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的课首,推出“考考你”栏目,让学生回答,“小强爬到一棵高高的树上,他抓住一根树枝荡来荡去,还准备从上面跳下来。你赞同他这样做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诱引,学生会从正反两方面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可扣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设置悬念并用如下导语引题——‎ 同学们大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小强勇敢,那么什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敢行为?有的说小强这样做很危险,很鲁莽,危险与鲁莽又表现在哪里?小强的做法究竟是勇敢行为,还是危险、鲁莽行为,学了今天这课,大家一定能解开这个谜。其次是反馈学生与他人的关系,侧重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的课首,让学生说说:“你喜欢自己的邻居吗?”“当邻居有了困难,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借助这个问题的诱引,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又有利于把学生们与邻居正确相处的好典型直接引进课堂。      最后是反馈学生的行为,侧重了解学生已形成的行为定势。例如,教学《坐立走 有精神》的课首,让学生“把平时坐、立、走的姿势做给同学、老师看一看”‎ ‎,教师以反馈学情为引发点,就可导入新课。学生的坐、立、走姿势无论正确或是错误,都历历在目,真真切切,使导入具有活动性特点,而且贯彻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可见,课首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教师从中可洞悉学生的认知基础、思想情感倾向和他们的行为表现,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三、课中:敏锐洞察学情有的教师在课前、课首,还有学情意识,而在课中却谈化了学情意识,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学,目中无人,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误。课中洞察学情,是反馈调节、建构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没有对反馈信息的评价和调节,传输的信息就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学《伸出我的手》时,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举出伸出手帮助别人的事。有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的同桌把铅笔借给我用,是伸出手帮助了我。”从举例中,教师根据对她的同桌的了解——平时不太喜欢帮助别人,敏锐地捕捉到帮助别人应该主动。师问:“是他主动帮助你的吗?”学生回答:“是我请求他的帮助。”师:“伸出手去帮助别人应该主动,不过××同学这次能帮助别人,老师为你高兴,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这样既告诉了学生伸手帮助别人要主动,也婉转地教育了那个学生。这个例子说明了课中敏锐地捕捉学情是多么重要。课中洞察学情,与课前了解学情有所不同。一是时空条件。课前用于学情调查的时间较充分,空间范围可能涉及学生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区,而课中了解学情只限于课堂上,学生的情况处在运动变化中,如不及时把握,瞬间就会消逝。二是课前了解学情,除了问卷和谈话外,一般都采用间接的方式,即向他人询问有关学生的情况,而课中是师生面对面地交换信息和情感,显示的学情是鲜活的。怎样在课中捕捉学情呢?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在课的运行过程中,通过“望”(观察学生表现)、“闻”(听学生发言和举例)、“问”(课堂提问)和练习等渠道,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显示什么以及他们的非语言行为在“表达”‎ 什么,教师依据获取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速度。例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眼睛紧盯老师,或频频点头,或面带微笑,听得十分入神,说明教师的信息输出是有效的,教学可按原方案进行;当学生目光呆滞,神情木然时,就要考虑学生的信息输入和教师的信息输出是否和谐同步;当学生表现焦虑不安时,就要考虑在明理教学时,由具体到抽象的坡度是否过大,是否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思想受阻。从“察言观色”、提问、讨论和练习中获取的反馈信息,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调节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尚未弄懂的问题,可采取适当放慢速度,或减缓语速,或加大力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个别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可通过个别暗示和个别辅导加以解决。在学习讨论中,发现学生的发言有疏漏和偏颇之处,教师要适当提示,启发他们自己做必要的补充和纠正;当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相持不下时,教师要点明问题的限制条件,避免无休止地争论;当讨论中某种错误观点占优势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找出错误之处,然后回到正确结论上来。一旦学生能从多角度去分析,发表了创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总之,教师在课中通过对学情的洞察和分析,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信息传输,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确保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四、课后:客观考核学情课后考核学情,实际上是检验教学效果,并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新的学情。怎样在课后考核学情呢?从考核方式上讲,要客观公正。学生学了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后,有什么收获,在“知”、“情”、“意”、“行”方面有什么变化,教师不能采用“拍脑袋”‎ 的方式或自我感觉如何来认定,而是要采用科学测试和观察行为的方式来评定,这样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从考核的内容看,既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考核他们的行为表现。(一)学习水平方面的学情考核学习水平方面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有关的道德知识、正确的道德观念等。考核可以采用测试题的方法进行。教师可以设计填充题、改错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道德知识简答题、行为是非辨析题和道德伦理应用题等多种体型,通过口试或笔试,就可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学了《我们共同的家》一课,可以问学生:“我国的陆地面积有多大?是世界上的第几大国家?我国现在的人口有多少?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为了考核学生的判断能力,还可以设计道德情境题,让学生分辨具体情境中人物的是与非,并说出判断理由。请看下面的例子。1.现在有些人把外国人不要的一些电子洋垃圾偷偷地运到了我们国家,这些垃圾中的有些电子元件还可以用。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合理利用,你认为呢?2.我们的祖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有的人认为台湾领导人既然不愿让台湾回到祖国,我们也已经努力了这么长时间,就让他们独立好了。你觉得呢?像这样的辨析题,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评价人物的言论和行为的是非、对错,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二)行为表现方面的学情考核在行为表现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应用于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考核可以通过“两听一表一卡”的方式和方法运作。“两听”‎ 就是坚持在校内听取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评议意见,在校外听取家长的反映。例如,学了《我的劳动感受》一课,可以联系实际,安排一次劳动实践活动,从中观察学生的劳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听取班主任老师或其他教师或家长的评议意见。“一表”就是按照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把学生应具有的行为逐项列入表中,让学生针对表中的内容,一条一条进行自我审定。凡是做到的,就打“√”,未做到的就打“×”。通过这种行为自查表,教师回收核查后,就可以把握学生的品德情况。“一卡”就是建立“学生品行摘录卡”。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把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际表现一一记录,学期结束时再进行归纳。这样不仅能记录学生前进的脚步,了解典型的人、典型的事,深化对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整体上、从动态中把握全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轨迹。综上所述,课前了解学情,课首反馈学情,课中洞察学情,课后考核学情都很重要。课前了解学情的作用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课首反馈学情,目的是优化导入设计,以便从学生真实而鲜活的道德生活中引出课题;课中捕捉学情,有利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认知上的困惑,然后因“情”施“教”,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后考核学情,能掌握课后和课前学情的变化,有利于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起点,建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资料:《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获舟山市品德论文一等奖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