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5-07 发布

语文(心得)之谈谈文本解读与课堂呈现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谈谈文本解读与课堂呈现 ‎ ‎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不是一个新问题,目前六多六少之风仍然盛行:做练习检测多,学生读书中课文少;教师讲授知识多,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少;教师讲解分析多,学生思维空间少;教师简单提问多,学生主动思考发问少;做的练习统一答案多,鼓励学生发表创见少;课堂教学时间多,课外活动阅读指导少。除此以外大兴讨论之风,大型热闹之风,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大部分中差生几乎是盲目的跟随,毫无主见,这样的课堂又何谈有效呢?‎ ‎  一、文本解读 ‎  文本解读的定义即文本细读,即认识和确定教学内容(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表达两方面)。文本解读的目的,为了创造性地用好文本,要求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突出一个用字。怎样进行文本解读?‎ ‎  1、先读课标,对应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确定教什么。例如,《老人与海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标要求生字词语要硬笔书写工整,读书要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学习浏览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  2、纯净地读。即在阅读文本之前不翻看任何工具书,不搜索任何文本相关的资料,不和任何人交流看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别人的理解影响你的认识,不带有色眼镜看文本,这样做才会捕捉到不少个性的灵感,当然,文本解读不光靠灵感,更重要的是思考和体悟,这就需要多读几遍,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3、仔细地读。刘思思说:“观文者以批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即我们要深入到文本字词句和标点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文本中。‎ ‎  4、查阅相关资料,资料的查阅必须放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查阅资料的目的是调整思考角度,弥补思考不足,拓展思考视野,提升思考高度。只有这样才不能淹没在别人的思考中。文本解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训练点,了解作者思想。更重要的是发掘属于自己的个性解读。‎ ‎  在文本解读中不可忽视有效参读,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语言文字集中起来,借助求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比照阅读,发现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有效参读。‎ ‎  二、课堂呈现 ‎  重视字词教学,课标规定硬笔书写有速度,如今高年级的语文课堂虽不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任自流,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其工具性。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有位老师开课时直接领着孩子们走进课堂:请孩子们拿出生字本听写:瞻仰、抑扬顿挫、海鸥、亲昵。打开书对照检查并改错,请孩子们看黑板注意“抑”字右边的写法,请跟我一起书空,孩子们准确读出这些词语。这样的开课模式遵循了复习巩固的原则,强化了字词的训练,达到了课标要求,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领略到洗尽铅华的美丽。‎ ‎  切实做到以读为主即初读感知,细读感悟,品读感动。课标在基本理 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这位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体会其思想感情。在品读环节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喂海鸥、唤海鸥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1)、抓住三个褪色。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引导学生去触摸褪色的背后,从褪色可以看出老人的节约与拮据,虽然对自己不舍,却对海鸥们很大方。(2)、从亲昵、抑扬顿挫等词语描写可以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浓浓亲情。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对海鸥的细微动作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对海鸥的亲昵呼唤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生动的眼神里。这样既关注了内容,又关注了言语形式,文本抓住了老人的衣着、动作、语言、神态,把他对海鸥的感情写真写实,教学也就从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教。(3)、抓住两个扑。文本中有一段这样写到: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为什么不用飞而用扑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揣摩,鉴别品味人鸟之别,扑是人的行动,飞是鸟的本能,扑反应出老人和海鸥是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品味缓急之别,扑写出了海鸥靠近老人遗像速度十分快,而飞则可快可慢。品味轻重之别,“扑”字将海鸥对老人急切之情,难舍之情,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飞的程度要浅,这一品味语言文字意蕴的过程就是透过语言触摸情感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4)、从文本来看,在语言表达上,一要关注读,二要关注写,我们把老人与海鸥的读点定在15、16、17自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本文的写点在16自然段,可设计如下练笔:海鸥还会做出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呢?假如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此时,你会述说些什么呢?你还会做什么?(引导学生将无法言表的事,无法倾诉的情写出来,即让学生已动之情得以倾泻,更是拓宽文本,使文本从多角度得到拓展,而这个写与文本本身与阅读教学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相互完善,相互促进。)(5)、课前备课不等于课上备课,文本解读是预备性行为,到了课堂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师生、生生交往,教学过程肯定有变化,教案理应改变,不可照本宣科,以死的教案牵着活的学生走。在课上现场设计与修改称为现设备课,这种现设不可能也没时间动笔,而在于一味地想着如何进行教学,课堂出现意外答案,应看成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既不要回避,也不要草草了事。而应该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应变:a、乐于教学 师胸中有教案,目中有学生,就能全神贯注倾听观察,对意料之外的情况要有效利用。b、精于思考 针对发现的情况迅速准确探究其原因,是准备不足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创新的火花?c、善于应变 思考后立即作出反应,调节教学随机应变,应变不是回到教师的预案上,而是顺学而导,修改预案,师生互动,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体会老人那娴熟而细腻的动作。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放、退、撮、呼唤”;再体会到海鸥吃食时那鲜活、灵动、美妙的场景,如: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从“应声而来,扫得干干净净、起起落落”可以看出他们的配合多么默契,多么和谐(吃得快,吃得干净,吃得开心包含对老人的信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正因为十多年如一日的情真意切才会换来海鸥这般潇洒的吃相。人类真诚的付出,平等的与动物和谐相处才换来信任,才会有老人去世以后海鸥们如人类,如儿女般那种悲壮而感人场面的发生。‎ ‎  总之,只有既注重文本解读,又在课堂呈现的过程中关注生成,不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