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三种途
一、 用教师的语言燃起学生的激情
1、教师的朗诵是沟通作家与学生情感的重要桥梁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打动读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家的情感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在作家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文学走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领悟作家的情感。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很多,朗诵是一条捷径。课堂上,教师生动的朗诵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知作品的全貌,在第一时间获悉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在第一时间体味作品字里行间流动的情感。成功的朗诵甚至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而流连忘返,情为所动而如醉如痴。朗诵若此,何愁学子的热情不高?
2、教师的精辟讲解会让学生神游于知识的海洋
时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改革之风愈刮愈烈:这个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那个要精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甚至有人提出了一节课教师只须讲十分钟……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教师讲的多少已经成为评价一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
笔者认为,解放学生的思路无错,发挥学生的创作性无错。但是否每节课都要以此为标准来设计呢?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从教师的个体出发,能让学生最方便、最快捷地获取知识,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的课堂才是最成功的课堂,以此为标准的课才是真正的优质课。
如果一节课适合教师的讲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呢?教师的讲解条分缕析,会给人思路清晰之感;教师的讲解旁征博引,会让人感受其知识的渊博;教师的讲解不落俗套,会让人仰慕其个性的魅力;教师的讲解有理有据,会让人折服其治学的严谨……难道这样的课堂学生也会心生厌倦之情吗?——不会!——不但不会,反而让学生神游于知识的海洋乐不思归。
3、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是课堂中优美的音律
不变的色彩会让人的视觉产生疲劳,不变的风景会让人的内心感到无味;单调的音符奏不出优美的旋律,单调的生活唤不起人的激情与活力。世间万物,如果缺少了变化,必将毫无生机。
语文教师的语言亦是如此。缺少声音的高低起伏与节奏变化,再好的内容也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反之,抑扬顿挫的语言就好比炎热夏季里的一阵清风会给人送来清凉的慰藉,便仿佛一支优美动人的旋律会给学生带来音乐般的享受。
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故作姿态,它应该是教师激情的体现,应该是教师内心情感的体现。抑扬顿挫的实质就是教师在用自己的情感与教材交流、与学生交流。
4、教师语言的文采会将学生带入文学的殿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它不但要教给学生汉语的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要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思想情感。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语言就要有文学之美。丰富的词汇、艺术的表达,纵贯古今的知识、颇具创造的想象,无疑会将学生带入文学的殿堂。而聆听这样的教师语言,就是在欣赏一部绝妙的作品;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熏陶。
5、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性的,一种是积极性的。
消极性的评价是不能够正确分析学生的观点、态度,不能在第一时间给出准确答复的评价,是在学生的看法优劣并存时只看到缺点和不足看不到优点和长处的评价,是对学生的看法不置可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更严重的是,它会使学生越来越怯于表明自己的看法,思维渐趋僵化。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没有未来的。
积极性的评价是能够辩证分析学生的观点、态度并给出及时、准确答复的评价,是在学生的看法优劣并存时给以肯定、鼓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够增强学习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好地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气氛下,教学相长才会真正地实现。
二、 以学生的智慧活跃课堂的气氛
1、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分组讨论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分组,学生可以进行小范围的交流和讨论,畅所欲言。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可以选派代表发言,然后可以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引起教师的特别注意:分组讨论不应该流于形式。要尊重小组的讨论意见,只要每个小组的观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没有出现方向性的偏差,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在学生的回答不得要领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得体,分组讨论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学生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这一点决定了它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语文课允许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事实上,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精彩的见解。这些见解或独到、或新颖,或偏激、或全面,或充满着热情、或饱含着理智,或旁征博引、或纵贯古今。总之,是个性味十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在教学中的出现,就像是燎原的点点星火,可以点燃全班同学的思维;就像是投入水中的石子,可以在每个同学的心湖激起阵阵的涟漪。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利用这些精彩的见解呢?
方法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在学生看问题不全面但又各有道理时,引导大家分析其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理出正确的思路,取众人之所长得出最优、最全面的答案。
方法二:以之为导火索,引爆众人的思维
当学生的观点新颖独特、有别于正常的思维和理解、引发了争议时,可以适时地引导大家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可以启发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课堂的外延。
方法三:不置可否,留作悬念
当学生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时,教师不急于作最后的盖棺定论,而是“荡开一笔”、留作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学习。这种疑问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最大动力。
3、用学生的智慧填补课堂的空白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言论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于是,教师的这种“强势”也就造成了学生的“弱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弱势”,让学生占主导,情况会怎样呢?有的教师担心,在课堂上向学生“示弱”,会丢面子、下不来台,会显得自己少学问、没水平。
真会这样吗?教师恰到好处的“示弱”会使学生拥有一方“用武之地”,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智慧。因为当教师有了“疑问”不能解决时,每个学生都会以解决教师的疑难为最大的荣耀,他们会把这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竭尽所能、千方百计。教师这样的“示弱”难道不是调动学生最好的方式吗?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示弱”要结合教学的实际,从客观出发,从学情出发,要恰当、要适宜。如果不以此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不分时候、不分情况地“示弱”,则只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浅薄无知,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三、 借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1、用多彩的音频、视频文件震撼学生的视听
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丰富多彩,它能将静态的文字通过生动形象的声音、图像展现出来。
名家的朗诵可以将学生带入诗歌艺术的境界,多彩的图片可以填补学生想象的空白,精彩的电影、电视片断可以引领学生步入艺术的殿堂,一支动人的旋律可以伴随着学生轻松地走入课堂。
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的确起到了教师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它可以震撼学生的视听,打造出现代化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趣”盎然。
2、用丰富的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
“一支粉笔一张嘴”是语文传统教学的突出表现。这样的课堂,内容少、容量小,能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不多,是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渴求的。
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课件、网络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更宽的视野理解和接受知识;可以展示更多的典型练习,更好地实现“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有这样的课堂,何愁学生不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