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5-07 发布

数学(心得)之谈谈小学生的数感培养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谈谈小学生的数感培养 ‎ ‎  刚刚接手一年级的孩子时,一下课孩子们就围过来,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老师今天中午我吃了很多很多饭”“很多很多是多少?”“一百碗”“老师,我昨天去爬了一座很很高很高的山”“很高很高那是多高?”“一万米”……如此荒诞又天真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无独有偶,其他老师也有类似的经历,由此可见,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迫在眉婕。‎ ‎  什么是数感?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被首次提出。数感是数与数之间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  第一、从生活寻找数感 ‎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低段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小朋友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而数感的培养恰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它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中,并体验数感。‎ ‎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以期能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比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逐步获取建立数感。‎ ‎  又如教学认识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时间。如:中央新闻联播是几时几分播放的?我们什么时候来上学,什么时候放学?……这些时间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实际,而电视节目又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也容易理解、接受多了。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  第二、在操作中建立数感 ‎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上多让他们实践“分一分”、“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的活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12根。学生通过比较体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 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  第三、在估算中诱发数感。‎ ‎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估计的能力。我想,目的应在于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感。因为在观察、估计、比较中,可以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这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让学生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大约多少米?此前学生已知地面的一块水磨石方砖的边长大约是一米。这时,学生通过观察,很快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当我再问:你能根据刚才估测的结果,估一估黑板的长度吗?这时,学生通过黑板的长与地面的长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很快答出了黑板的长度。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了长、短的认识,从而也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第四、在拓展中升华数感 ‎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形成。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数感不断提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