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5-07 发布

美术(心得)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美术论文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美术论文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美术论文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美术论文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美术论文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美术论文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美术论文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 ‎ 初中美术论文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松门镇中学  李利斌摘要:在美术课堂中,大部分人只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欣赏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认识和体会美术文化韵味的基础,也是实现欣赏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之本。本文就是通过将两者结合,即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讨实现学生对美术知识。关键词:美术欣赏 问题意识 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姚本先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特性——问题性的表现。由于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此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既而思维才可能展开和深入。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学中提倡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基于世界美术教育发生的新的变化即开始从“教师中心”向“学生本位”转化,从“技能性”向“人文性”转化,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化,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转化。也就是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让学生理解一篇篇美术作品的内涵,更多的是立足于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来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现在初中美术教材编排也进行了修订,构建了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欣赏、评述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课程,它是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拓展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摆在美术教学面前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现欣赏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也要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前提。欣赏教学具有三大功能:认识、教育和审美。然而很多人将欣赏等同于审美,在实际课堂中仅仅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欣赏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美术不仅仅是一个事物的形态、色彩、线条之美,更重要的是它隐含了一种文化的韵味。而这种文化的韵味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需要学生去认识和体会。巴尔扎克说过一句话:“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题。”问题是深人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认识和体会美术文化韵味的基础,也是实现欣赏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之本。那么,如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问题意识相结合?该问题还未受广大教师的积极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认为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有以下途径:渗透美术作品的文化元素,奠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设置美术欣赏中的提问环节,激发学生问题思考乐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自发性;鼓励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提问;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一、渗透美术作品的文化元素,奠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因为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各不相同。所以在美术作品中渗透美术作品的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学生会顺着文化线索逐渐提问(这种提问不仅包括向教师提问,向同伴提问,也包括自我提问),从而思考和寻找作品美感的欣赏角度,思索和讨论文化对作品的影响,专研和学习文化知识。举例来说,第17册《文艺复兴三杰》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14册《巴黎罗浮宫》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一一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除了讲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浓郁的装饰风格,完美地表现了中国新生的辉煌气势之外,还要讲名作的背后故事和它的三改曲折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对美术作品中文化元素的介绍,学生对作品会有进一步的更加全面的了解,但也会因此而产生很多疑惑。这时教师要重视在课前就设计好,给每个教学环节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想问。二、设置美术欣赏中的提问环节,激发学生问题思考乐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设置多层提问环节,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可以设置“引错”环节,教师故意预设陷阱,使学生进入错误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想探究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也可以设置多层提问环节,教师针对一个问题,设置多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问题。在设置提问环节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兴趣点,因为,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问更加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思考意识,如果问题设置的太难,学生将失去思考问题的信心和乐趣,得不到问题解决效能感。如果问题设置的太简单,学生将失去思考问题的动力,得不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已有水平,符合学生美术心理发展的最近学习区。例如欣赏《最后的晚餐》时,学生的原有知识是知道犹大这一人物,但不知道十三人物中哪个是犹大,这也是学生最大的兴趣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便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抓住学生兴趣点,从而使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达·芬奇运用了构图和用光等手段,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以此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性格的伟大成就。    三、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而欣赏绘画就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同时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但学生提问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并且让学生体验到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欣赏绘画的动机,在于人们希冀通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它,美术作品赋予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已经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供了“适宜气候与土壤”。但同时还需要一条导火线,即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欣赏能力后,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才能提出对作品的困惑,进而认识、理解作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由于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人们欣赏的角度的侧重点不同,在提问时,常常会发生意见不一的现象。因此,在绘画欣赏中,我们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在其他学生或教师看来显得毫无意义。但是此时,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重视和尊重,站在学生角度理解学生提出该问题的背后原因。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全班同学思考该生的问题,从而引导相互尊重的班级氛围。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学生更加愿意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疑问,从而达到创造了学生要问的环境。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提问的自主自发性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特别是动画、声音,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深化为动态美,这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和艺术美充分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调动了学生各种积极因素,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只有学生自主自发地去欣赏,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法国画家安格尔说过:“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欣赏容量,可以精选大量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开阔其艺术眼界,接受美的熏陶。借助音乐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面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开展音乐与美术的对比欣赏,比如在欣赏课《瓷器风韵》中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流行歌曲周杰伦的《青花瓷》。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在此基础上导入授课内容,使整堂课都贯穿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让学生在中国陶瓷作品中感受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提高审美情趣。还可以与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欣赏,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有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只有冲破权威的舒服,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书本和权威,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学生也往往按照书本的解释来感受美术作品,这不仅不能够使得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课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特殊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创造潜能。例如,在欣赏油画《蒙娜丽莎》时,我出示画后问:蒙娜丽莎美不美?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请他们自己谈谈对作品的印象。再让学生把蒙娜丽莎与同学所崇拜的现代明星、歌星比一比,让学生说说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什么美?达•‎ 芬奇要表现的是什么美?学生对于这幅画的理解会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会对画本身的构图、布局、线条、色彩等提出问题,也会对油画背后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许这些见解和作者的想法或是书本的解释不同,但这都是学生基于思考和讨论的结果,教师不能够予以简单的否定,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体会和领悟作品的意蕴,并对他们的怀疑和批判给与肯定。美术欣赏本来就是二次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正确地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审美能力。六、鼓励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提问尽管在展示课本中的若干件代表性作品过程中,学生积极地讨论、分析、评赏,不断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促进了学生的提问意识。但是,美术普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且源自生活。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参与美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美术原理,运用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带领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启发学生思考建筑建设的历史,引导学生对建筑建设的美术原理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会基于自己对美术知识原理和建筑建设的理解,思索建筑物中所蕴含的美术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和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的提高有反过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原理,比如物理原理、化学原理、生物原理等。换句话说,这种问题意识的提高大力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总之,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另外,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使欣赏课能真正的成为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1.杨辛,谢孟《艺术欣赏概要》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3.李永正《新理念 新教材 新用法》  4.程果《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点感受》5.吴雪芬《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6.李小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能力》7.贾建荣《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创新教学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