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1-05-07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小学班级管理与良性惩罚之间的关系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小学班级管理与良性惩罚之间的关系 ‎ ‎【摘 要】奖励与惩罚是教育过程规范学生行为自觉性,促进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强化手段,该类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然而,由于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富有时代特征的“良性惩罚”呼之欲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从良性惩罚的特征、应用等方面来阐述,力求突出此种教育方式的优越性以及其富有的深远教育意义。从而,正确引导班主任工作,准确评价学生的行为,促进小学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从而提升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关键词】班级管理;良性惩罚;因素;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一代新人。传统的教育、德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家庭教育的要求,多样的奖励方式,惩罚手段层出不穷。一旦某种强化手段运用不当,势必物极必反。在奖励下成长的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受挫能力差;在惩罚下成长的孩子自尊心差,逆反心理严重。如今,良性惩罚的出现,给“恨铁不成钢”‎ 的教师带来了希望,为班主任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教育方法,这是一种督促学生内省,促其承担相应责任的方式。一、良性惩罚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良性惩罚是指以爱为基础,以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为底线,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更好帮助受教育者健康成长与发展,有效遏制不良行为的教育方式。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良性惩罚:第一,良性惩罚的实施主体是教育者,对象是发生不良行为的学生。第二,良性惩罚以仁爱为核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良性惩罚以教育为目的。它突出惩罚的教育特色,弱化惩罚的物质,这样有利于减少受罚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第四,良性惩罚影响的深刻性和长远性。“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种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和战胜引诱的能力。”良性惩罚产生的心理、行为效应较大,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的冲击较为强烈,产生的影响也较大。第五,良性惩罚形式的特殊性。一般以教师身体力行的本色教育与学生群体教育为主,这是有别于传统惩罚手段的表现形式。二、良性惩罚的限制因素首先,教师素质影响良性惩罚的价值取向。教师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格特质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理态度与方式。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有新型师生关系的概念,对学生要以“爱”‎ 为基础,因为爱是教师自身内部力量的源泉,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路,是创设优化教育环境的瑰宝;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这是保证。以爱为基础,以信任为桥梁,沟通、了解学生,从而才能因材施教;从而才可能正确实施良性惩罚;从而才能更好帮助受教育者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有效遏制不良行为。此外,教师要能正确区别良性惩罚、体罚与变相体罚,在实施良性惩罚前要“熟悉各项教育的政策、法规,深刻理解《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真正涵义,用一颗赤热的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教师对良性惩罚的认识模糊,处理措施不当则会“穿新鞋走老路”,引起学生反感,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以致于扼杀新型强化方式。良性惩罚要求教师在科学的方法观,严肃的法治观和协调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校正。从而使学生改正错误,使学生有所觉悟,起到警示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良性惩罚有别于心罚,需要教师熟练把握尺度。其次,学生的理解与认可程度间接制约良性惩罚的实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由心理发展的条件决定的。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情感、情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情绪情感体验逐步与一定的人生观、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联系起来。同时,随着法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惩罚、体罚、变相体罚有了较深的认识,学生维权意识逐步发展。倘若教师行为不当反而会适得起反,只有当学生理解不良行为的本质与危害,认同教师作风、行为时,良性惩罚才能得以施展,才能如和风细雨般唤醒学生的道德感、荣辱观。第三,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良性惩罚的赞同度影响良性惩罚在学校中的实施。马卡连柯强调:“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 良性惩罚只有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青少年学生的不良态度与品质主要是由于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或价值观模糊、混乱造成的,只有综合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营造价值观环境,才能帮助学生辨析个人行为,选择符合学生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如果良性惩罚遭到家长,社会人士的反对,否认它的作用,那么将无法达成家校一致的教育手段,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良性惩罚的合法化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文件中都对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作出了明确的禁止。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形为。”虽然这些法律或文件都对体罚或是变相体罚作出了明令禁止,但是对教师的惩罚对又未予于明确,倘若教师实施惩罚(即使是良性惩罚),将给别人一种违法的印象。这就要求良性惩罚的合法化,让法律对教育惩罚作出更明确的表态,更细致的规定。三、良性惩罚的实施标准第一,实施良性惩罚要有据可依。在班级管理时,处理学生不良行为要有理有据,深入分析调查学生行为,做到实事求是,切不可主观臆测。教师要厚德载物,把事情搞清楚,与学生深入谈心,真正了解不良行为的来龙去脉之后进行疏导,实施良性惩罚,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主观上接受批语,立志改过。第二,实施良性惩罚态度要客观、公正。良性惩罚是一种教育辅助手段,目的在于教导学生正视不良行为,勇于改正,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教师在实施惩罚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美好的心灵空间。反之,教师以一种苛刻、责备的,甚至于是讥讽性的语言对待不良行为,或者是以学生的成绩优劣,性格好坏,教师的主观偏好来评价一个学生,肯定引起学生的不满。“首先要惩罚优秀的,其次才惩罚不好的,或者就完全不惩罚”要知道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导艺术。教师在实施良性惩罚过程中,要态度温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群起而攻之”,以客观的方式对待学生。第三,良性惩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教师实施良性惩罚时,要深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小学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学生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等特质发展不完善,不能熟练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不良行为。教师要寻根溯源,找出学生发生错误的内因,以便从本质上把握关键,分析、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行为的不当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同时,要以事论事,又不以人论事,根据实际情况延伸教育。教师要由现象看本质,根据学生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进行针对性教育。第四、实施良性惩罚时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握,它对实施的效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出现错误行为,教师要“趁热打铁”,尽可能在学生发生不良行为的当时就给予适当的良性惩罚。在此举一事例:“曾请10名受到‘处分’‎ 的学生填写被惩罚后的感受测定表,并依据受惩罚的时间进行分烃类,对他们接受惩罚后不良行为得到矫正的程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6名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及时受到惩罚,而且受惩罚过程时间较短的学生,对发生问题感知较清楚,对惩罚方法的认可程序也比较高;而延时受到惩罚并且受惩罚过程时间较长的4名学生,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立情绪。同时,我们还发现,接受不同时间惩罚的学生,矫正错误行为的程度也不同。6名及时受到惩罚的学生没有重犯类似错误,而延时受到惩罚的4名学生中,则有2人重犯。”‎ 所以实施良性惩罚要及时。四、实施良性惩罚的相关建议(一)量化班级管理制度,打造良性惩罚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把握好班集体建设,努力协调与综合各种教育因素,扩大、强化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之所以通过量化的班级管理制度来有效限止不良行为,是因为班集体的制度具有民主性、群体性,能够更好地起到规范作用。假若某位同学违反了班级的规定,那么将受到相应的量化处罚。譬如,罚做一件好事,罚去一朵小红花,罚讲一则文明小故事等等。正是由于量化的制度,给良性惩罚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与客观保证,实现了与学生观念的一致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抵触与矛盾冲突,便于惩罚的实施。(二)提高教师必备素质,改善良性惩罚实施者。教师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七个方面。(1)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2)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其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3)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育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素质是教师对社会了解与教学能力的反识,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4)能力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性格、知识基础、缺陷、接受能力、习惯等,这对教师有的放矢教育有良好的推动作用。(5)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运用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6)身体素质。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指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它是教师体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7)外在素质。教师外在素质是指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外在的精神面貌。教师要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生活作风严谨正派,仪表端庄大方,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热爱教师,热爱班集体。           ‎ ‎ 总之,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从以上七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规范师德,深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等理论,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等等,为良性惩罚的实施打下夯实的基础。(三)发挥教育群体合力,共同调整个人观念。在教师群体中,每位教师的性格特征、教学风格、道德修养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学生的要求、态度也不一样。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的核心,要协同各任科教师统一思想,调整观念,为推进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而努力。尤其是针对良性惩罚的特征、形式,实施的要求和后期工作,广大教师要群策群力,使良性惩罚有张有弛。正所谓“观念一变天地新”,只有充分认识良性惩罚,运用教师群体合力,才能扬长避短,优化学生行为,对良性惩罚做到游刃有余。最终,推进学生内化,强化自觉意识。(四)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畅通沟通渠道。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是进行良性惩罚的基础。只有在分析、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之后才能有效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为此,要畅通沟通渠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因人而异地采取良性惩罚的措施。在惩罚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背景,跟学生进行沟通,以“同理心”唤起学生的“同理心”‎ ‎,利用移情等方法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使学生乐于与老师交流,主动澄清事情缘由。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消除隔阂,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目的,为良性惩罚提供感情铺垫。相信,综合各种有利因素,惩罚教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有效的。同时,广大教师也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艺术和方法去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五)合理利用班级群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班级往往有许多群体构成,无论是正式的或者是非正式的都利用其一定的行为规范、心理因素和舆论来影响班级中的个体或其他群体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对班级内的群体或个体开展各式各样的指导工作,让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培养目标和人口标准。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经常通过某种舆论、活动、个人特长和共同爱好吸引其他同学。据此,教师要加强对群体的引导,保证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班级成员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组织班级交流会,努力使自己与学生心灵相通,情感交融,思想互动。以各种经典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优良的舆论导向,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良性惩罚的必要性、科学性及合理性,使学生理解并倡导文明言行,反对不良行为。(六)加强“后进生”教育与管理,促进班级均衡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与良性惩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要有效促进孩子“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势必要改进后进生的发展方向。第一,实现“后进生”爱教师的转变,爱其师才能信其道。“后进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过多的良性惩罚也会物极必反,教师若能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便能使他们心存喜悦。第二,了解“后进生”‎ 的知识基础,准确定位学生“漏点”。“后进生”无法进步的原因之一在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落差导致学生无法断续向前。名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能够洞悉学生的“漏点”,及时补足,使“后进生”突破模糊的节点,使知识能够前后贯通,形成网络。第三,变课后辅导为课前辅导,建立”后进生“学习自信。后进生往往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无论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都得不到完好的肯定与赞赏,学习心理已十分脆弱。课后辅导只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经验,纠正错误观念,然而由于课堂效率低下,课后辅导反而强化了学生的失败感。相比之下,课前辅导则是在平等、和谐的条件下交流学习,给学生提供新知探索的方法,共同研究知识,从学生心理上消除了自身的失落感。另一方面,后进生课前能基本了解课堂内容,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提高,学习质量肯定有所提升。随着听课质量,作业质量的提升,后进生会逐步找回信心。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在点滴的进步中不断成长。因此,适当把握良性惩罚的程度,有助于均衡学生性格与学习的发展,使班级更为有序、和谐地发展。        ‎ ‎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前进,良性惩罚作为教育激励的一种新生事物正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科学运用良性惩罚,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为促进班级有效管理提供实践经验。相信,这种新型强化方式一定能崭露头角,为有效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建设注入一股新动力。最终,在教师良好的班级管理促进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与责任意识,实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参考文献】杨春.惩罚教育浅谈.[J]小学教育参考,2001(7、8).李冲锋.论教育惩罚的合法性. [J]现代教育科学,2004(3).何国华、燕国材著:《马卡连教育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1986年版,第226页.陆自强.惩罚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http://www.cnki.net.刘居富著.《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何新凤 刘代汉. 浅论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育与职业,第30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