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0 KB
  • 2021-05-07 发布

历史(心得)之中学历史教学的孝德教育思索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中学历史教学的孝德教育思索 ‎ ‎  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央领导同志已明确提出要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就给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历史课中渗透孝德教育。‎ ‎  一、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孝德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 ‎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学生开展新孝德教育。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人:感恩、孝亲、敬长。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孝德渗透。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分数与育人的关系。“应试”能力与“分数”‎ 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了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孝德,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  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  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感恩,何以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老师不孝亲,何以激发学生孝亲的感情;老师不敬长,何以培养学生敬长的习惯?只有明孝礼、知孝道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保全身体”、“敬养父母”、“承志立身”、“慎终追远”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只会是误人子弟的。‎ ‎  三、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 ‎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虽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知识功底。教学要不拘泥于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与时俱进。‎ ‎  例如有关岳飞的“忠”“孝”‎ 行为的理解、朱德、陈毅等伟大革命家关爱母亲的评价等,都需要教师讲明、讲透“孝”的含义。就可以加强孝德渗透的力度,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讲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并且有一桶活水。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着,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驻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孝德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  四、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  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孝德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子倒不出来”,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孝德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