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初探 时代的发展呼唤常态课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本文初步尝试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的研究。 一、常态课不求花,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1、课的引入要直截了当。 2、问题设计要合理严谨。 3、实验指导要细致到位。 4、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二、常态课不作秀,关注学生的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三、常态课不奢华,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四、常态课不拖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重构教材,合理安排课时。 2、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 3、教学语言要精炼。
常态课是基础,是根基,是一种磨练,它的特征是真实,目标是扎实,灵魂是踏实。只要每一位教师拥有平和的心、热忱的心,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法、讲究策略,假以时日,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魅力定能喷薄而出!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初探[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感觉不真实、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研究当然也要面向占课型大多数的常态课了。时代的发展呼唤常态课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本文初步尝试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小学科学 常态课 教学初探
什么是常态课?用章鼎儿老师的一句话说,就是研究自己平时是怎么上的课。常态课教学研究就是研究怎样上好每一节常态课。上好常态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学的根基在常态课,学生的发展也在常态课。相对于公开课而言,常态课应该是真实高效的课,它不求花、不作秀、不奢华、不拖堂,重视研究在有效时间内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下面就公开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课教学如何做到常态。一、常态课不求花,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相反,常态课要求实而不花,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1、课的引入要直截了当。切忌走了“八千里路云和月”,方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现象,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2、问题设计要合理严谨。切忌提出的问题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3、实验指导要细致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
、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4、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二、常态课不作秀,关注学生的发展常态课首先教师要常态,即不作秀。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
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在几次公开课中,偶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常态课中教师就少了这种紧张情绪,以常态的心理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倾听要求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
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三、常态课不奢华,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平淡才是真,常态课是朴实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教学,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公开课上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
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此外,常态课教学中,对于周课时较多的老师来说,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自己来制作课件。若一味地追求多媒体制作,无形就削弱了对教材的把握,导致教学本末倒置、结果得不偿失。当然,如果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注入鲜活的血液,那么常态课在朴实中就会显得生动和精彩。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然而公开课上,实验器材铺张浪费的现象还是有存在。实验器材的替代还要考虑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虑资源共享,考虑材料的循环使用性、妥善保存和管理等问题。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提出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过的几节公开课上几乎没有一节把课堂作业按排到课堂内完成,甚至连教材都不用,这是一种课堂缺失。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常态课为达到“轻负担、高效率”,应该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一线科学老师正在努力实践着,但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四、常态课不拖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公开课听起来如此精彩和热闹,但十有八九要拖堂,有的甚至连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我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太过追求完美,或者教学结构的安排还欠考虑周到。常态课追求的是简单与高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要做到既不拖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独具慧眼、见解深刻、充满智慧、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1、重构教材,合理安排课时。常态课教学需要突出重点,能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教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内容量较大的课可以适当地考虑重构教材,合理安排课时。主要有两种方式:(1)合并。如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和(二),可以两课时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切片标本认识细胞”,把重点放在认识和正确使用显微镜上,第二课时“自制洋葱表皮切片,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以及其他生物细胞”,第三课时“讨论细胞的作用,并完成科学作业”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显微镜的认识,还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使用显微镜的熟练程度,同时又合理地安排好课堂作业。(2)取舍。在四下《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中,认识6块岩石的观察活动量太大,可以适当地舍弃两种,取特征较有代表性的四块岩石作重点观察,舍弃的两种可以作为拓展让学生根据气泡图来辨认。重构教材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教材作适当地处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探究课型中探究活动占主导地位,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可以有效避免拖堂现象,主要措施有:(1)尽量使用具有典型特征、实验现象较明显的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成功率;(2)实验材料要多准备几份,以防发生状况时可以及时提供,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干扰;(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降低实验记录的难度,如画、用符号或关键词记录等。探究活动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就突出了重点,教学时间得到了保证,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3、教学语言要精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它包括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方法有:(1)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忌重复、啰嗦;(2)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忌含糊不清、词不达意;(3)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一语中的,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语言精炼,语速适中,表达清晰,是避免拖堂的有效措施之一。综上所述,常态课不是随随便便、随心所欲的课,而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宽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老师认为:上好公开课,不一定能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反之,上好了每一节常态课肯定能上好公开课。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常态课是基础,是根基,是一种磨练,它的特征是真实,目标是扎实,灵魂是踏实。只要每一位教师拥有平和的心、热忱的心,在教学实践中勤于学习、善于反思、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教法、讲究策略,假以时日,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魅力定能喷薄而出! 参考文献:1、《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教师的语言艺术》,赖新元,吉林大学出版社;3、《做智慧的教师——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文学荣,四川教育出版社;4、《课程与教学概论》,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