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1-05-07 发布

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心得体会【汇总篇】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导语】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葡萄牙共和国结束统治澳门的历史事件。以下是XXX心得体会频道整理的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心得体会【汇总篇】,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XXX。‎ ‎  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心得体会【篇一】‎ ‎  “回归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发展最快的时期,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亮眼。”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如是说。‎ ‎  从昔日的小渔村逐渐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回归20年,是澳门开埠四五百年来最辉煌时期。“如同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绽放着令世界瞩目的耀眼光芒。”‎ ‎  回归前,澳门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澳葡政府转移到澳门特区首届政府手上的财政仅20多亿澳门元。经过回归初期的迎难而上,澳门经济同祖国一起快速发展。如今,澳门财政储备与外汇储备加起来已逾7000亿。回归后的澳门,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区之一,人均GDP也是全世界的地区之一。‎ ‎  近年来,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一中心、一平台”建设为主轴,以积极发展休闲产业为主导,兼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与稳定发展主体产业双轨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取得阶段性成果,积累了抵御风险的韧性和强劲的发展后劲。‎ ‎  积极发展休闲产业,综合旅游大业态逐步形成 ‎  2009年1月10日,在澳门考察访问的习近平登上澳门建筑物——旅游塔,俯瞰澳门全貌,并听取有关“澳门空间发展规划思路”的汇报。习近平表示,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的关系,要把浓郁的历史特色和现代气息融合在一起。如今,澳门致力于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积极支持综合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  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休闲城市、宜居城市、安全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文化城市、善治城市,是澳门未来发展的愿景。2015年,特区政府成立“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委员会”,编制首个《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旅游休闲大业态逐步形成”的目标要求。在为游客提供更佳旅游体验的同时,也确保了本地居民生活不受影响。‎ ‎  1999年回归前,每年访澳旅客为700万到800万人次。2018年,访澳旅客人次达3580万人次,较1999年大增381%。大三巴牌坊、东望洋灯塔、妈阁庙、圣保罗炮台、龙环葡韵、澳门观光塔……20年来,澳门旅游业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澳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  编制《澳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酒店业场所业务法》,持续完善旅游业专门法律法规;发掘澳门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推动“社区旅游发展计划”、“文化旅游计划”,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旅游;通过跨部门合作,加强旅游领域与文化、体育领域的协同效应,以崭新形式呈现澳门特色风貌;开发多元化的住宿选择和适合家庭客群的旅游项目,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举办澳门光影节、幻彩大巡游等多项盛典,增加游客旅游与休闲生活的体验;持续投入,把澳门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多年来,在特区政府与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门综合性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旅游休闲大业态逐步形成。‎ ‎  全力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培育新兴产业迈出新步伐 ‎  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培育会展、文化创意、中医药、特色金融等行业的成长。2017年澳门会展业、金融业、中医药产业及文创产业的增加值总额已达320.8亿澳门元,比2015年上升23.61%。‎ ‎  培育以“会议为先”的会展业成效显著。特区政府成立“会展业发展委员会”和专责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订定行业发展策略,先后推出“国际性会议及专业展览支持计划”、“会展活动激励计划”、“会议及展览资助计划”‎ 等一系列支持会展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会展业增加值总额为35.48亿澳门元,较2015年的14.39亿澳门元增加了1.47倍。2018年会展活动有1427项,较2009年的1195项增长了19.4%。2018年会展场地面积为19.7万平方米,较2015年的17.4万平方米增加了13.2%。澳门会展业界、会展场馆以及各类酒店均积累了举办大型会议的丰富经验。‎ ‎  培育中医药业成长初见成效。2011年4月,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正式落地横琴。截至2019年9月,产业园累计注册企业155家,涵盖中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药业等领域,其中,通过产业园平台培育的澳门企业38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建设,横琴的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  培育文化产业有所成长。特区政府积极促进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后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责部门和文化产业基金,推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辅助和支援措施。近年来,澳门文化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基金自2014年起接受项目申请。截至2019年9月,共收到819个申请,经评审及核准程序,支持252个项目。‎ ‎  培育特色金融成长迈出新的一步。特区政府推进建设“中葡人民币清算中心”。2016年,“澳门人民币及时支付结算系统”‎ 上线。到2019年8月,澳门特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总额10543亿元人民币。截至2019年9月,共有包括葡资银行在内的30间银行金融机构参与。2019年7月,国家财政部首次在澳门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加快了澳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构建,也是澳门人民币市场发展的里程碑。特区政府积极完善有关法规制度,持续发展融资租赁及财富管理。截至2019年6月,融资租赁相关贷款及待售租金合共168亿澳门元。此外,特区政府还完善金融监管工作,特别针对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及金融科技应用,要求金融机构进行有关风险评估及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为澳门发展特色金融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  持续拓展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视察横琴时指出,“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  今天,横琴新区澳资企业总数已超过2000家。今年新增澳资企业651家,澳资企业数比2018年底增长46.1%,澳资企业新增数比2018年增长115.56%。落户横琴的澳资企业中,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超过400家,占横琴澳资企业总数的约1/5,借助横琴新区的发展平台,澳门科技创新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  回归20年,是澳门跨越式发展的20年,也是持续拓展区域合作的20年。澳门坚持以“国家所需、我们所长”‎ 为原则,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区域合作,用好用足国家给与的惠澳政策,致力优势互补,搭乘国家发展的快车,全面增强了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澳门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  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根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加强粤澳合作;设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统筹澳门参与“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短、中、长期总体设计和工作部署;不断加强与内地兄弟省区的合作交流……澳门积极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当中,逐步突破固有的局限和瓶颈,找到新的定位和方向,正在焕发全新的活力。‎ ‎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进一步明确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澳门被列为4个中心城市之一,要发挥核心引擎的作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门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 ‎  回眸看,凭着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澳门特区政府与广大居民齐心协力、风雨同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成功应对经济走低的困境,澳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看今朝,澳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个“澳门特区五年规划”‎ 实施效果良好,年均执行相关工作完成率为九成。望未来,走进新时代,承担新使命。“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的定位,必将有力地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跨越式发展。‎ ‎  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心得体会【篇二】‎ ‎  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调整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不断深化制度改革,持续扩大覆盖面,逐步建立了“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不断编织和巩固居民的基本生活安。‎ ‎  2011年《社会保障制度》生效,标志着澳门设立了第一层社会保障制度,革新了供款制度,实施了强制性及任意性供款,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由主要行业扩展至全民。受益人数从1999年的不足2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8万人,增长近250%;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则增至11万人,是回归年的22.3倍。截至2019年9月,第一层社会保障参保率约为82.6%,养老金覆盖率约为76%,提前完成“澳门特区五年规划”的既定目标。‎ ‎  2018年《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正式实施,标志着第二层社会保障的建成。该制度以储蓄积累式的退休基金作为运作模式,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及雇主的供款,通过对供款进行投资增值以提高退休后生活水平,是特区政府推动特区居民积极参与退休生活保障的长远措施,目前已吸引超过190个雇主加入。为鼓励居民参与,自2010年开始特区政府向每名合资格居民发放一次性的鼓励性基本款项10000澳门元。加上连续10年的预算盈余特别分配拨款,2019年每名合资格居民的公积金个人帐户累积的款项已达75643澳门元,涉及总拨款约256亿澳门元,受惠总人数约446000人。‎ ‎  改善民生离不开资源投入。特区政府审时度势,开创性地建立了澳门财政储备制度,并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2012年财政储备初始规模为998.6亿澳门元,至2019年8月财政储备达5722.5亿澳门元,增长4.7倍。2019年7月,《巩固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资源》获立法会通过,法案建议每年将特区中央预算执行结余的3%指定给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其本身预算的年度收入。此外,特区政府由2013年开始向社会保障基金进行额外注资,分4年合计注资370亿澳门元。‎ ‎  政府统筹规划是主线,策划立足长远是方向,管理科学规范是抓手,资金充实可靠是保障。澳门特区政府多措并举,织密了社会保障网络,让澳门居民生活更安心,对未来更放心。‎ ‎  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心得体会【篇三】‎ ‎  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对弱势群体友好的社会;只有每个人都跟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近年来,特区政府实施精细协助弱势社群的理念,构建及健全相应的机制,加大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 ‎  老有所养,跨部门联动协助,增进长者福祉。近年来,特区政府加快落实“2016至2025年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成立了跨部门的工作小组,有序跟进了450项短中长期措施。在个人所得方面,综合特区政府的各项福利措施,每一位老人家每一年实收73190澳门元,每月平均达到6099澳门元。包括独居长者的计划、长者日间中心家居护养服务、各类的长者院舍在内的各类服务,应有尽有,在全社会营造了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  弱有所扶,真金白银补助,加强对残疾人士关怀。特区政府自2011年开始实施《残疾人分类分级的评估、登记及发证制度》,提升公众对残疾人士的关注。“普通残疾津贴”及“特别残疾津贴”每年发放一次,补助力度逐年调升。残疾人士在就业、医疗等方面,也享有多项优惠政策。‎ ‎  幼有所育,15年免费教育,解决居民后顾之忧。从2007年起,特区政府全面落实推行涵盖幼儿、小学和中学的15年免费教育。加上从婴儿出生开始的补贴,教育过程中有倾斜的补偿,系列措施环环相扣,充分保障了婴幼儿得到适切的照顾、学生取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每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也为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 ‎  住有所居,重视居民住屋需求,务实推进公屋建设。特区政府全力落实“居有其所、安居乐业”‎ 的施政目标。2010年设立公共房屋事务委员会;2011年颁布《经济房屋法》;2015年进行修订,把“先审查后抽检制度”改为“先抽检后审查制度”,加快了行政审批流程;2017年再次修法,2018年11月《修改第10/2011号法律》获立法会通过;2019年8月《社会房屋法律制度》获立法会通过。在经屋建设方面,2018年经屋数目为37212个,比2009年的24558个增加52%;在社屋建设方面,2018年社屋数目为14020个,比2009年的5954个增加1.35倍。2009年12月至2019年9月,领取钥匙社屋家庭共9381户。‎ ‎  病有所医,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补助居民医疗开支。2009年特区政府财政按医疗保健职能的开支为28.4亿澳门元,2018年为73.9亿澳门元。因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从2015年开始,扩大了非牟利医疗机构门诊和急诊的受惠人群,调升资助金额。推出“医疗补贴计划”以来,居民和业界反应良好。人口与医疗供应的相互指标维持在一定水平,每千人口对应的医生比、护士比、病床比等指标近十年总体呈上升趋势。‎ ‎  一个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正在澳门变得日渐鲜活。‎ ‎  此外,特区政府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设立“人才发展委员会”,推进精英人才培养计划,重视专业人员培养与发展,鼓励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着力培养科技人才,推出“千人计划”……“人才建澳”‎ 由理念上升为战略。特区政府还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成立“检讨重大灾害应变机制暨跟进改善委员会”,修订《澳门民防纲要法》,制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及部门应急预案,编制《澳门特别行政区防灾减灾十年规划(2019-2028)》,更规范、更全面地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  “六大民生长效机制”,让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正如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所言,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多点支撑、多重覆盖的民生保障网络已经初具成效,为澳门经济社会和谐善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