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2 KB
  • 2021-05-07 发布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汇编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汇编 【篇一】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汇编 这学期,我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国内 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就那么几节课,但却 使我收获很多,感触颇多。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 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 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 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 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 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 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 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 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其实,“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 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 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 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 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 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 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 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 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 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 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 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 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 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 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 展的思想。因此,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应成为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也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 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 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 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我并不是很积极,要么干脆不来, 要么懒散地在教室里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看课外书籍等等。当我试着以一个 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就预先地认 为这门课没意思、没有用,所以上课没劲。可以看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就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有用之处”没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认 识。因此,我认为老师要想上好这门重要课程,首先得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和积极性,讲清楚这门课的“有用之处”,让我们知道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能收 获些什么。那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呢说到底,老师能教给我 们什么呢? 按照相关文件的论述,《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了 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当然是高屋建瓴的概括。但如果老师照抄照搬、机械地讲 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肯定很少有同学想听。而换一种思路,从提高大学生 能力与素质的视角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会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国家和社会的形势与政策连着各行各业,连着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 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判断,这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之一。“两耳 不闻窗外事”,闭目塞听,对世界和国家的形势发展、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一 无所知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对“形势与政策”教育 必要性、重要性的分析,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辅之以恰当的论证,与大学生能 力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形势与政策》这门课 是能力素质教育与科学方法论教育的有机统一。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老师到底该怎么教,是一个争论比较多的,采用讲座 的形式上课;有的主张问题。有的主张“讲座式教学法”,使课程更为生动,有的 主张“互动教学法”引进“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主张“实 践教学法”,更多地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应该说,上述这些主张都是教学 实践中的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都值得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借鉴。然而,作为课 程化教学“怎的“形势与政策”课,仅仅用上述某一种教学法,显然是不够的, 么教”必须与“教什么”结合起来。对此,我认为,教学有道、教法“形势与政 策”课教学要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常,同时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以 具体的事件、政策、社会现象为主,而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清晰的理 论脉络和讲授线索。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如果干巴巴 地讲事件、政策等实际问题,那就没味道了,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 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传媒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其实,单纯地罗列时政,本 身也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初衷,不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 满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及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势 与政策》课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把理论阐 释与实际问题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显《形势 与政策》课的魅力。 其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所讲授的都 是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需要事理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但光有这些还不 够,还需要有历史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因为任何社会现实问题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如果 我们不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过程,《形就很难对其有全面和较为 深入的理解,势与政策》这门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如果老师在教学 中忽视问题的历史与背景传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半截子教学。因此,在教 学中,老师既要重视时政问题的横向联系,又要重视纵向联系,不仅要告诉学生 问题在当下是什么形态,还要告诉学生在历它是什么形态,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 的。 再者,讲授与对话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 现代传媒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 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 基于这一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 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能搞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充分 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 会,同时对学生比较片面的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 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最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 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 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 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 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 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最终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学校开设的这门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 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 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 想上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断提高。 【篇二】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汇编 在过去的 xx 年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 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 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 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 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 意义和启示?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 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 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 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 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 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 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xx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首位。20xx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 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 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 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 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 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 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 20 国集团(G20),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的经 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 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 长贡献率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 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 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 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 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 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由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 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的来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 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 系。 【篇三】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汇编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 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 20xx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 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 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 20xx 年,中国将有 650 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 200 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xx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 20xx 年大学生就 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 xx 年底到 xx 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 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xx 年我国 高校毕业生为 115 万,20xx 年 380 万,4 年内增加了 223 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 待业的人数:20xx 年 34 万大学生待业,20xx 年 69 万,20xx 年达到 79 万,今年 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 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 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 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 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 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 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 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 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 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 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 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 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 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 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 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 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 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 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 20xx 年大学生就业调 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 20xx 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 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 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 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 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 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 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 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 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 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 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 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 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 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 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 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 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 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 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 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 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 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 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 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矛盾,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调整时期的一 种暂时现象,我们要认真、科学、准确地分析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 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采取有利措施,不断克服和解决毕业生就业中所遇到的困 难和问题,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 进一步调整,分配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矛盾一定会得到解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 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具备国际化眼光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