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5-07 发布

语文(心得)之浅谈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贴近学生心灵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浅谈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贴近学生心灵 ‎ ‎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家园,面对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现代人的媚俗和拜金,古诗词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学生却基本不能领略到古诗词的艺术美,甚至有些学生背诵古诗就如背诵英语单词一样机械和枯燥。如何才能让古诗文教学贴近学生心灵,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呢?‎ ‎  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古诗词兴趣不浓,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缺乏文学欣赏应有的美感。传统教学过于注重诗歌强化记忆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只是机械的记忆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了一首诗歌,也熟记了一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但总是觉得缺少一种灵动的美,缺少发自内心的理解感动。整个古诗词学习对学生来说缺乏自主性、创造性、生动性。而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因此,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也就归于如何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灵动性和美感,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问题了。‎ ‎  古诗文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从事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学生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都比较简单,还要采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掘蕴含选诗文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一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诗歌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浸透着作者的无限深情。教学时,仅凭对词、句的单一分析理解,很难感悟作者因特定景物或环境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时空的限制,无论教师如何“晓之以理”,学生都难“动之以情”。如果配上恰当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特定情境之中,他们的感情便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里以《天净沙。秋思》教学为例。此诗描绘了一副悲凉的深秋晚景图,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深秋的黄昏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果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品读,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的情感没有调动起来,所谓的品读也是索然无味的。音乐是十分神奇的东西,当教师配上与这首词的意境十分吻合的曲子,悠远、寂寞、悲凉、孤独的曲调一旦在耳边想起,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情境。巧妙的运用音乐效果是连接文本和学生心灵的纽带,能穿越古老的时空岁月,产生共鸣。‎ ‎  二、尊重学生的初读涩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  “范读诗文——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 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教师总是觉得学生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开始就以范读展示,轻易地删除了学生自己“涩读”的环节。事实上,学生自读诗句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涩读、顺读、诵读。实际上,涩读是整个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因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涩读触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涩读中学生的情感渐渐走进文本当中,自然有了要弄懂大意的要求。于是就可以顺利进入第二阶段——顺读和第三个阶段——诵读。在由难而易、由浅入深的一遍遍朗读中,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远比教师硬塞给他们的好得多。此时再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播放合适的配乐,让学会尝试配乐诵读,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会不断增强,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诗歌所描绘的情感境世界中。‎ ‎  三、丰富想像,展示诗歌的画面美 ‎  世称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 ‎,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景抒情的古诗词。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上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即时之感的。中国画直观、简洁、明了,营造意境,耐人寻味。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从中获得灵感,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对于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积累不够,内化的东西少,他们看图画比读文字更容易接受、理解。对教师解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  在教学中,考虑到教师手上有无现成绘画图片资料等实际条件,以及诗词的意境审美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在绘画辅助教学中分为三种教学方法:图片显示法、简笔勾勒法和口头描述法。教授者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运用。‎ ‎  1.图片显示法。在我们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图片,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最适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收集相关的相片、图片资料等,如黄鹤楼、泰山等图片,还可以使相关的视频,更立体直观的展示人物所处的环境。《天净沙。秋思》《江雪》等一些诗歌都能从网上找到相应绘图或视频,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教学实际设计绘画,将其扫描进电脑,通过屏幕显示来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对其中的景致的分析,画面人物的神态,图中的色彩、线条、景物的搭配等加以指点,来引导学生透过画面解读诗词中的思想内涵。‎ ‎  2.简笔勾勒法。古诗词中,每个字词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诗句的凝练就决定了其中的画面的简练而又意味深远,这也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能体现诗境的图画来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简笔勾勒法。教师在解诗时(如画工有一定基础的尤佳),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拈点画线,这边一小屋,门前一小溪,此处一田,那处一树,群山一隅,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陶渊明《归园田居》);长长一笔画过去,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近处一处高崖,崖上一人面向周围眺望,不就是一幅俯视锦绣江山图吗?(杜甫《望岳》)比如在对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教学中,就按照诗中所描述的景致,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一茅屋;屋前一院子,用篱笆围住;院内添加色彩,是为花木成畦;屋旁田一块;茅屋开两扇门,对面为连绵起伏的青山。茅屋,花木,水,田,青山,就是一幅令诗人无限向往的隐士山居图。“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学生自然就感受到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饮酒聊天是多么开怀豁达的心境啊!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  3.文字描述法。有些诗歌,画面过多,意境朦胧,难以用现成画面去解读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任何辅助,一支笔一张嘴就可以完成一幅幅的气壮山河或者宁静淡薄的图画,那就是文字描述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对诗中描绘的图景进行想象,创设情景,置身于此时此境去感受,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对学生文字描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点评,在描述和点评中就可以完成一首诗词的教学任务,生动而又不至于单调、枯燥无物。‎ ‎  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意境,仅有一幅图画是不够的。除了诗中展现的大漠漫天飞雪,遍地银妆的壮丽图景外,还应有旗下送客与归客的对饮图,诗人风雪中驻足,远望朋友归京远去,留下串串马蹄印的惆怅图。通过这些画面的转换,表现出时空变更的动态画面效果,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时边疆建功的艰苦,诗人的豪放,乃至和漫天大雪对照而体现出的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这些效果是也只有通过文字描述才能做到。‎ ‎  还有苏轼的《浣溪沙》里所表现的三幅山水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九个画面,都很适合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去辅助教学。诸如此类,就不再一一举例。‎ ‎  四、注重学法的指导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特殊的一个部分。不是教师精心准备给学生上一两堂精彩的课就完事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神,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更需要是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自主地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更不能忽视对学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仅是对语文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更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殊性,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学生或许能找到古诗词的窍门。‎ ‎  (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  曹操《观沧海》而发出“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因此诗中的景物处处展示了他内心的野心,创造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想象大胆独特。杜甫登泰山叹“岱宗夫如何”‎ ‎(《望岳》),泰山雄奇的风光,展现了杜甫早期要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王维出使塞外望着无垠的大漠而写下《使至塞上》。把握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其实也就是推开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扇窗。‎ ‎  这里可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看似孤立的景物却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诗歌眼中的景物是萧瑟的,暗淡的,昏暗的色彩下隐藏着一颗孤独,寂寞的心,逐字逐句都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小桥、流水、人家看似给人感觉是温暖的画面,似乎与整首元曲的主旋律不符,而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正是这温暖画面的衬托,更加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怀着深情读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不为之动容,此情此情已经到了溶为一体的境界,不可分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下沉,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  (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是品读诗歌的关键所在 ‎  “诗言志”‎ ‎,古人写诗作词往往是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更包含诗人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是这样一首诗,要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必要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刘禹锡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几度坎坷,历尽人世辛酸。他和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革新活动,被贬官二十余年,他的人生虽遭受重创却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仍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他内心的沧桑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尽感慨,以及要重新振作的精神的风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此诗的传神之笔。柳宗元的《江雪》也是如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被贬官的柳宗元以一个清冷、寂静、空旷的画面,展示了自己内心的孤傲和遗世独立,表明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身处逆境却仍傲然于世的人生态度。每首诗歌的产生的情感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以及时代背景有关。我们所喜爱的李清照的词更是字字句句情感真实流露,对她诗句的解读就更离不开对她身世探寻和理解。‎ ‎  例如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特点与杜甫出生的时代就很有关系,他正处于唐王朝一个动乱的时期,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乱中人们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因此杜诗往往体现了一种济世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都在诗句中体现出来。‎ ‎  其实,教会学生去了解一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也就是去了解一个作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人生经历,学生了解的过程原本就以探索的过程。‎ ‎  (三)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诗歌,体会文字之美 ‎  古诗词的语言都十分的凝练,细到眼每一个字眼。贾岛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古人对诗歌的创作要求极高,既是有感而发,又是精雕细琢。因此我们教学生对诗歌的评读,就绝不能忽视关键词句的赏析,关键词句不仅是诗歌艺术的精华所在,更是通往诗人内心世界,引起学生共鸣的敲门砖。‎ ‎  《江雪》“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中的“灭”写出了万籁俱寂,人迹罕至的画面, 独“,更是用得十分巧妙,不仅写出了文人内心的孤独,还有孤傲,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教学中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可用替换,对比的手法。例如,把灭字换成”无“,把”独“字换成”孤“或”痴“,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替换的字太过于直白,没有诗歌含蓄的韵味不说,既无法显示诗人内心孤独中的傲然,更无法体现人物所处环境的苍凉之感。还有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两个动词”溅“与”惊“更是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杜甫面对国破家亡内心感伤,悲痛之情。《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更是用反衬的手法烘托诗人的思乡之情。看那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温馨,而家乡、亲人却又离得那么遥远。天气渐冷,家中的一切的一切让人牵挂,可作为游子,却还要骑着疲惫的瘦马,一颠一簸地漂泊天涯。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啊!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的画面,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描述的大漠风光中才能感悟到的那种寥阔的美,否则可能就会变得无从理解了。‎ ‎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  教与学本身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同时应具有较好的审美修养和较宽的知识积累。唯有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带领学生由入门渐进到登堂入室,由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逐步提高对诗歌的领悟能力 ‎  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时空距离。毕竟古人不同于今人,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处境还是语言。几千年、几百年之后的人们拿起远古人写的东西,要做到完全融入其中,是有相当困难的。要使学生通过文本真正走进古人的世界,对学生、尤其对老师的要求相当高。‎ ‎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要求能对所学文本做到熟读多遍,对文章内容了然于心。‎ ‎  对教师而言,老师首先要读懂古人,为其所感;其次要借助图书馆博览群书,积墨在胸。这样才能在三两句的点拨中做到随意拈来,情趣盎然,而又不露痕迹。不然就会生拉硬扯而显得故意做作。试想,不懂陶渊明,能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吗?不懂曹操,能读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吗?不懂苏轼,能读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俯视古今的气势吗?不懂范仲淹,能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忧乐之心?不懂孟浩然,能读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的田家之乐吗?如果不熟悉历史,不读懂古人,要激发学生情感,恐怕也是做不到的。情感不激发,字词句段分析的再细,学生听起来也只是味同嚼蜡,收效甚微。‎ ‎  诗歌的教学的困惑依然存在,我们要不断探索。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学如能像古人所说那样,”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会在学生头脑中扎下深根,终生受用。那时候,才真正做到了古诗词教学贴近学生心灵。亲近古人,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走入古人的世界。‎ ‎  参考文献:‎ ‎  ①《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②《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③ 《唐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