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5-07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探究性学习在科学课中运用的思考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探究性学习在科学课中运用的思考 ‎ ‎   [内容提要]当前,各地科学教师都在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标准进行着科学教学改革。《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对探究性学习在科学课中的运用进行必要的思考。‎ ‎  关键词:科学探究   内涵   过程结果    活动形式 ‎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过去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的过程,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探究的方法和受到的情感教育等等。‎ ‎  要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我们认为要认真思考以下三点:‎ ‎  一、探究性学习内涵的正确理解 ‎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施瓦布认为: 探究性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  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误区:教师不将知识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直接说出来尽量让学生说出来的,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基于这一理解,有的教师将以师生对话形式出现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这种策略虽能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方法学习知识,但是并非理想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  也有的教师只是将一些简单的探究问题或素材进行无序的组合,探究环节缺乏联系,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学生却不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看起来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权利,学生说得、做得热火朝天,一节课下来不知道究竟学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了。‎ ‎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  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果要并重 ‎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  有位教师在教学《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时,准备了锣、鼓、音叉、槌子、吉他、二胡、收录机等大量的器材,又让学生准备了尺子、口琴、橡皮筋、竖笛等物品。一上课这位教师就让学生动手,使锣、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接着又使音叉、槌子发出响声;最后全班再听吉他、二胡、收录机、竖笛发出的声音。在学生如此自主探究了30分钟后,教师才让学生汇报交流了声音的不同特点。对学生来说的确热热闹闹的玩了一节课,但他们只知道了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声音不同,却不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探究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但过于强调过程,忽视教师的作用,又偏失了结果。‎ ‎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所需要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主要程序。教师在引领学生科学探究中必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  三、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形式 ‎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有三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微型探究活动、完整课时的探究活动、探究性作业。‎ ‎  所谓微型探究活动,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利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或课外时间开展的,短时间的探究活动。微型探究活动所需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微型探究活动通常不需要经历发现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获得结果、表达与交流的完整的探究环节,称为“局部的探究活动”。例如,利用5分钟的时间观察一个现象,提出值得研究的 问题。教学《鱼》时,创设鱼在水槽中欢快游动的情景,放手让学生观察,自选研究问题:有的组研究鱼的外形;有的组研究鱼怎样游泳;有的组研究鱼为什么不停地喝水、、、、、、。‎ ‎  完整 课时探究活动,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完整的教学时间(1-2‎ ‎  课时)开展的探究活动。虽然有1—2课时的时间,但不一定是包含完整的探究环节。有时只是利用一个完整的课时制定研究方案;有时是围绕一定的实验数据或现象展开讨论,获得合理的结论;有时则只在全班分小组对研究结果开展表达和交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热衷于提出“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用发现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获得结果、表达与交流等环节作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笔者曾在一些教研活动中听过2节这样的课,发现这种做法通常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往往会流于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老套路。‎ ‎  探究性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内容而布置的,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非练习型作业。‎ ‎  这种非练习型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1、知识性作业,是指以拓展课本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书籍。‎ ‎  2、技能性作业,是指以培养某种具体技能为目标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植物的叶标本的制作;常见昆虫标本的制作。‎ ‎  3、研究性作业,是指以培养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 ‎  例如我在四(8)班教了六年制四年级第七册第7课的爬行动物后,在观看该课的课件拓展知识部分时,学生发现了关于早已灭绝的史前爬行动物——恐龙的各种图片,顿时教室沸腾了,“老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老师,恐龙有几种?”‎ ‎、、、、、、学生的研究兴趣就特别浓。我灵机一动:对于恐龙有关的资料、媒体介绍也比较多,学生或多或少也有所了解。为何不以此为契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研究呢?于是我让学生自主合作,选择探究的问题。课外收集恐龙的资料,让他们与其家长合作,带领他们去图书馆查阅,上互联网搜索,去音像店查看。两周后,我让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开了个恐龙研究科学发布会,学生所认识的恐龙世界确实奇妙无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搜集信息资料的主人,又是愉快的合作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去搜集资料的能力。探究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惊奇,都源自孩子内心世界的渴望。‎ ‎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展。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后的后续活动,巧妙运用探究性作业。让我们都来创设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孩子们张开探究的翅膀自由翱翔吧!‎ ‎  总之,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孕育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正走向国际化、人性化。只要我们科学老师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一定会开创出一条科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  参考文献:‎ ‎  〔1〕杨宝山、李亦菲。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2(12)‎ ‎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3〕新课程探究学习教学实例丛书。小学科学。3-6年级/李亦菲。杨宝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