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浅谈《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合作学习的误区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实施,“合作学习”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少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对其并未有正确的认识,粗浅地认为,只要将学生编成小组进行教学就是“合作学习”,孰不知,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点击合作学习的软肋1、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案例:一名教师在教《同学之间》一课时老师共组织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当教者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同学间发生的典型事例,并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自由议论;第二次是让学生合作讨论在生活中自己与同学是怎样相处的。结果这两次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几个学生就围在一起叽哩呱啦,满教室嗡嗡作响的声音,每个人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大约一分钟后,老师说“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张口便说各自的“高见”。
笔者发现,目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像上述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情景还是比较普遍的。往往是看上去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但仔细观察,要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楚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想缺少理性;要么各做各的,有的在闲聊说笑,有的在做自己的题目,有的干脆旁坐发呆等等,学生的思考只停留在浅层,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活动。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也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主动。
案例:另一名教师在他的实践课《我的同学很棒》教学中,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和牙签做一个建筑物,以此来体现我的同学很棒这一主题。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一直在挣抢谁来“搭建筑物”,谁也不让谁,结果这个小组等时间到了也没有完成合作内容。另一个小组中的一个小男孩,一把抢过所有的教具说:“我来摆!”其他成员就乖乖地看着他一个人来摆弄着。
目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此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常有出现,往往是好学生独揽全局,困难学生只是他的听众或观众,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常规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压缩合作学习的误因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必要的合作技能。没有培养起集体责任感和相互谦让、倾听、帮助等意识,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成员间分工不明确。(有些甚至只是为上公开课临时凑合的,缺乏必要的训练。)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理解模糊。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只重视每个小组的学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而不关注学习过程。没有经学生充裕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3、合作学习的内容缺少挑战性。教师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易如何,盲目下令学生合作。结果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操作工”,根本没有参与合作的兴趣或信心,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4、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有效的讲述。由于任务布置过于简单或讲述过多过繁,使学生不明确或记不住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因此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5、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和监督不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应是旁观者。教学中若不顾情况,不问内容,一味让学生只凭好恶去合作自主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的无效性。课堂上不要让教师的“程序”“框”住学生,但教师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还是要有的。
三、刷新合作学习的方式1、精心组织,设计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一般应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个性特长的不同。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边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级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合作学习小组究竟应该由几个人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6人分组可以采取马蹄形排座,8人分组可以采用双人双排课桌前后相邻等等。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愿只能作为参考。
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应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的提高。
2、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如何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本”
的思想,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一方面,老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发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应给学生的“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承担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氛围的学习乐趣与收获。
3、激励竞争,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可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实践证明,在激励教育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会感到,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能够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笔者教《家庭树》这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们共同来做画”
的活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指定内容的画。笔者激励学生,看哪组配合得好,最先完成这幅画,如果完成得又好又快就给予奖励。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得到的奖励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同学的绘画水平高,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成果。
4、加强指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合作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技巧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地学习,甚至无法合作学习,甚至无法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合作技巧值得关注:①如何分配学习任务;②如何分配学生角色;③如何向同伴提问;④如何辅导同伴;⑤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⑥学会共同讨论;⑦学会相互交流;⑧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⑨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应当循序渐进,专门训练。二是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老师的角色是合作者,老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5、注重监控,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老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抓住以下问题,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实施监控:一是纠偏。合作学习小组开展讨论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二是消除误解。关于学习内容学生经常有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监控,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三是防止冷场。合作学习有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冷场的具体原因,或指导合作技巧,或激活学生的思维,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四是防止过度依赖。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过度依赖同伴的帮助,而自己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五是关注消极学生。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穆里安认为,合作学习中存在的消极学生有这样几种:未被承认的学生,灰心的学生,缺乏动机的学生,厌烦乏味的学生,炫耀聪明的学生。教师对这几种类型的学生应予以关注,加强监控,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6、打破界限,拓宽合作学习的时空“自由是创新的源泉。”
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在教学中,要积极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实行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校内外联合,构建全新的大语文教育体系。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关爱、鼓舞、鞭策、指导与建议,在自主的时空中学习、成长。比如《心中的110》一课,在教学前,笔者先布置好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次社会调查。学生们自学地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很快就获得了调查资料。又如,学生学习了《平安回家》一课后,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但为了强化认识,我又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六人为一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去观察车辆或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并把结果记在调查表中。没过几天,每个小组就将调查表交到笔者手中。笔者把这些零乱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又在课堂上讲述出来,让他们再次受到教育。同时,笔者也让他们明白,今天老师讲述的这些内容是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得来的,是大家合作的结晶。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自身特点又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老师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开展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