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1﹢2﹢1”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历史论文之“1﹢2﹢1”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历史论文之“1﹢2﹢1”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历史论文之“1﹢2﹢1”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历史论文之“1﹢2﹢1”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1﹢2﹢1”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出“1﹢2﹢1”历史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前教师与学生的准备性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预习性活动、师生互动性学习活动、巩固、升华性活动)。通过探索,也深有疑惑与感悟。主要目的是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学习、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转变。逐渐探索出一套既符合课改的要求,又适应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1﹢2﹢1”模式、预习性活动、师生互动性学习活动、巩固、升华性活动、关注过程、激励指引、主动、合作学习 一、“1﹢2﹢1”教学模式的含义: 新课标改革已实行了五年,我校也迎接课改的潮流,特别是在镇级高中优质生源欠佳的背景下,我们历史科组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既符合课改的要求,又适应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1﹢2﹢1”历史教学模式。何谓“1﹢2﹢1”历史教学模式呢?因为一堂课共40分钟,这个模式是依据40分钟来划分的,第一个“1”是指前10分钟给学生自己看书预习,“2”是指中间20分钟由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最后一个“1”是指后10分钟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此教学模式是根据“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训练”的先进教学理念而提出来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下面以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为例,对“1﹢2﹢1”历史教学模式进行初探,与大家共享互榷。二、“1﹢2﹢1”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 1、课前教师与学生的准备性学习活动:历史学科丰富的内涵和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立足现实、了解过去、面向未来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思考、探究意识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新课改所倡导的创新教育,其首要任务不在于老师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操作是:将班上的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原则下,分成8个小组,由学生选举一名有责任心有号召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一周前,打出课标要求和查找资料的方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如查找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划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要求学生预习时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提出3至5个问题,由组长将问题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依据课标有针对性的提炼出相应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所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并不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常规化的预习提问制度,由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则可以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主动参与其中,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1)前10分钟的预习性活动。先列出学习目标:上课时开宗明义点明课标要求(目标点拨):1知识目标:了解四大经济区的发展,三次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经济重心南移等主要知识;2、能力目标:透过四大经济区的发展,认识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3、情感价值观目标: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在课堂的第一个10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预习,在《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中,通过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多媒体上列出以下典型性问题:1、司马迁将全国分为哪几大经济区?依据何在?2、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分为几个阶段?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是什么?4、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关系?你能得出何认识?5、归纳古今中外重大的移民事件,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对人类文明作出哪些贡献?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理念、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学生的兴趣、疑问在哪里,老师很难知道,从而使得课堂参与一方面造成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也导致“阶层分化”。利用分组预习、提问教学,则能使老师直接了解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并能根据需要和可能,有针对性地灵活安排教学活动。(2)中间20分钟的师生互动性学习活动。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互动性教学模式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步骤是:首先,抛出问题。激趣抛题,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大开方便之门。学生看书、查资料提出问题,老师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再根据问题看书,自主探寻答案。这样为主动的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奠定基础。其次,质疑、探究问题。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材料质疑、发问,逐级培养自主质疑的思维方式。在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马上给出真理,而是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在和谐宽松环境的探究氛围里,学生将会灵感涌现、创意迭起。再次,解决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释疑。最后,升华问题,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和升华,能够读史明智、以史为鉴,从中吸取历史的智慧。课堂好比一个平台,他需要师生互动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都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题目都是学生提出、老师归纳的问题。在多媒体上列出上述5个问题,经过前10分钟有针对性的预习准备,学生对问题都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前面已分定的8个小组)进行讨论、帮扶,先进带动后进,问题越辩越明。这样一来,学生主动理解、消化了知识,体现了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扬了民主,融洽了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个讨论阶段大概控制在10分钟。再将讨论结果通过师生互动呈现出来。问题的答案呈现呈现阶段10分钟左右。每一问题,抽查一个小组,由小组推选代表陈述答案。第一题第一小问(第一小组回答)的答案很直接明了,1、司马迁将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是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第二小问(第二小组回答)争议较大,有的回答是依据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的回答是依据生产力水平,老师归纳为地理和气候是直接原因,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即文明程度的差异(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这样,将学生的争论予以裁决、提升。同时,很恰如其分的传递了文明史观。2、第二题第一小问(第三小组回答),对于南迁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答到是天灾人祸、有的学生答到是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还有的小组答到是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这时,老师可将各小组的答案归纳,再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如气候变迁与游牧民族的南下,加速了中原人口的南迁。第二题第二小问(第四小组回答),学生大都能给出较准确的答案,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两晋之际(八王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提升理论知识,每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恰好与北方战乱相对应,说明了战乱是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之一。3、第三题第一小问(第五小组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三个学生给出的答案直接来源于课本,首先,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其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再次,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蕴涵巨大的潜力;第六小组通过查找资料,给出了一个新角度的答案,即政治重心南移及政策鼓励。还列出了佐证的史实,如宋朝迁都南方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颁布了许多鼓励农耕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对于超出课本之外的新角度的答案,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第三题第二小问(第七小组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该小组给出了较准确的答案,也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三国两晋之际江南初步开发、唐朝中期以后江南全面开发、两宋之际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老师抓住时机就此提出,4、人口南迁阶段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何联系?将两个阶段放在屏幕上一对比,学生马上发现了关系,都不约而同的说,人口南迁阶段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时间是相吻合的、一致的,说明了人口南迁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且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己得出答案,也体验了论从史出的学习成就感。5、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提示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第八小组答到,经济方面,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南方成为经济重点;文化方面,带动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依此类推,政治方面,带动古代政治重心的南移。对于经济文化方面的答案师生都比较认可,对于政治重心的南移,老师把该答案抛给学生讨论,是否准确?将史实列给学生,南宋的都城在南方,但之后的元、明、清都城却又迁到北方,这样理解是否符合史实,怎样理解才能化矛盾为一致呢?通过层层诱导,学生逐渐得出答案,那就是南宋之后的各朝政治重心(北方)和经济重心(南方)的分离。(3)后10分钟的巩固、升华性活动。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通过抛砖引玉升华主题,既要灵活运用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传统的语言表述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三为目标。设计些选择题进行同步训练:1、汉朝的山东是指( )A、泰山以东 B、恒山以东 C、崤山以东 D、华山以东 (识记题、浅层次)2、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巴蜀属于( )A、山东经济区B、山西经济区C、江南经济区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理解题、中层次)3、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A、自然灾害严重B、长期战乱C、兵役徭役繁重D、环境恶化(理解题、中层次)4、“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最准确的理解是( )A北方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运用题、深层次)。设计些材料问答题进行拓展、提升训练:●探究一:下列两段材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阅读课本,总结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沈约《宋书》●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或图片并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图片一: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 图片二:唐代扬州城遗址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卷337《范祖禹传》 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王应麟《玉海》卷17引秦观语对于以上练习题采用分组回答、抢答、随机抽答等方式,要求学生给出答案并解释理由,最好给大案说明解题思路。通过多次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技巧进步很快,答题的速度、准确率也大大提升。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老师先可以抛砖引玉进行主题升华,逐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对比、联想、深化性的思考。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们用大众化的语言称之为“读史明智”
。在本课,抛出以下问题进行价值观的教育:1、黄河流域让位于长江流域,除了战乱,更多的是北方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果南方也恶化了,我们将迁往月球吗?2、广东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是古代人口大迁移的留影。请解读客家人的优秀品质。3、对比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口前往世界各地,影响有何不同?4、古今中外的移民对人类社会有哪些贡献?从移民精神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从古希腊的早期移民(殖民)到新航路的开辟之后大规模的世界性海外移民(殖民),从中国古代的人口大量南迁到近代的华人移居海外再到现代三峡移民。古今中外的移民都是背井离乡,但体现勤劳智慧、开拓创新的精神境界。古代人口南迁带动了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新航路开辟的移民,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移民甚至成为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领航标,如移民之国的美国所创设的三权分立制,堪称民主制度的典范。移民之城的深圳成为中国经济的排头兵。有学生甚至提出了现代移民问题,现行高考是按户籍报考,许多外省新莞人的子弟不能在广东就读高考,只能在家乡读书考试,与在东莞工作的父母相分离,成为留守学生,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而他们的父母为东莞的建设也作出了贡献,为何新莞人的子弟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根源在哪里?老师点拨根源在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学生进而提出为何不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思维层次和价值观迅速提升了。 三、“1﹢2﹢1”教学模式的启示(疑惑与感悟): 1、抛出问题给学生最好在上课的前一晚,以便学生有充分的预习时间。2、行动了,就收获了。对于教学模式的探索要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要敢于和自己的昨天说再见。3、不能遗忘的角落。对中下层学生既要鞭策,更要激励,多创造机会让这些学生也有“露脸”的机会,使他们能融入合作学习的大集体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让这些学生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4、教师角色的定位要落到实处。要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不断探索、改进、提高。5、因你而变——
让学生触摸到你的价值、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6、在评价策略方面,要通过点拨,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型为主。要多从正面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要鼓励大胆争鸣,在争鸣中明辨是非,捕捉创新思维的火花。此外还要因人施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时学生讨论的问题较偏,辩论时强词夺理,偏离教材,教师也不必担心。此时更应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进行肯定,给予引导、点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 “1﹢2﹢1” 历史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点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学,还很不成熟,需要在教学实践与理论中进一步的探究和完善。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妨在实践中进行一些大胆而有益探索,在“学中做,做中学”。2009-5-7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2008.6第19页4、《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2008.7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