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感悟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感悟(一)
南京大屠杀指 1937 年至 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
京于 1937 年 12 月 13 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
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 30 万。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
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
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
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 28 案,屠杀人数有 19 万;零散屠杀有 858 案,死亡人数有 15 万,死
亡人数达 30 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
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
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
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影响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
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
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
步。
国家公祭日,我们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我们知道,这不是在宣泄情绪,
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超越了个体、家庭和小圈子,也超越了
血缘、社交圈与乡土的情感,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
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我们更加爱国。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感悟(二)
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泪和屈辱的近代史,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近半个
世纪的求索与攀爬,沧桑印证着我们前进的步伐。那段艰苦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 12 月 13
日这个饱蘸鲜血的日子,我们怎能忘记,我们的孩子更不可忘记。12 月 12 日下午,_举行
了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里,孩子们又接受了
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泪和屈辱的历史,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近半个世
纪的求索与攀爬,沧桑印证着我们前进的步伐。虽然痛苦的日子已渐行远去,但那段想起就
让人毛骨悚然的历史永远无法改变。那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
12 月的天气已令人战栗,在几天的演讲准备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忙得热火朝天,从收集资
料,到撰写演讲稿,到班级选拔。他们一次次走进了凄惨的岁月,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令他
们痛恨了无数次。演讲中选手们慷慨激昂,从万历帝到努尔哈赤的铭文明亡清兴,从康乾盛
世到咸丰帝火烧圆明园,历史的光辉与惨淡印在他们沸腾的爱国之心。近代的屈辱历史,南
京大屠杀血琳琳的惨案令每一名同学痛彻心扉,回首那段充满血光的历史,那段涨满血泪的
国仇家恨,胸中燃起无限的尊严与责任。同学们情动于衷,情不自禁的唱起《我的中国心》。
“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落后就要挨打。”“灾难唯有进步来补偿,尊严唯有
奋发来捍卫!”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奋力拼搏,振兴中华”在孩子们的誓言中我们看到
了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看到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沉重的历史责任感。虽然活动
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对于同学们的是无限的鼓舞,他们暗下决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以史为鉴,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感悟(三)
翻开沉甸甸的《上下五千年》,那一段段浸透着血泪的厚重历史,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五
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记载着数不清的璀璨中华文化,书写着笑傲世界的辉煌文明。可是,
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曾经的东方巨龙沉沦了,灾难像瘟疫一样在中华大地蔓延,那一段屈
辱的历史,永远刻在后人的脑海中,结成茧,化成蛹,一代代心口相传:勿忘国耻。
曾记否,1860 年 8 月,那像魔鬼一样纠缠了中国人一百五十余年的日子,早已是耻辱的象
征。禽兽般的英法联军,用炮火撬开中国的大门,将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
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在英国首相的示意下,下令烧毁圆明园。滔天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
使这座“万园之园”付之一炬。如今,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之上,多少有志之士发出这样的感
叹: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
打的证明。
又曾记否,1937 年 12 月 13 日,那个至今提之令人怒发冲冠的屈辱日子。毫无人性的日军
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 6 师团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
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 6 周的大屠杀。有的被枪杀,有的被火烧,有的被活埋……
惨绝人寰,人神共愤。
为什么近代中国如此多灾多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夜郎自大,落后就要挨打。可是,根植于血
脉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未垮塌,面对艰苦磨难,我们从未妥协,而是选择了积极抗争。特
别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如今,我们正前进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少年强则国强,少
年富则国富。我们这一代虽然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但是“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我们这
一代的继承并发扬。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感悟(四)
提到南京,我们最先想到了日本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上的血流成河,尸横遍地的场
景,再看现在的南京,一片繁华,阳光明媚,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忘却了惨不忍睹的南京大屠
杀?不!1937 年南京城经历的那场浩劫,永远不会消散,会永远的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我记得小学时老师让同学们争论中国人是否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回敬”日本,同学们的结论
不一。
有人说,这是日本欠中国的债,做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替前人讨回债务,不应当就这样放过
日本,让他认为中国是好欺负的,应当将悲伤化为愤怒,将愤怒化为力量,让力量带引我们
向日本开炮,让日本知道,中国是不好惹的。我佩服他的勇敢与无畏。
还有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日本在南京一周之内残杀中国同胞 30 万,平均十二秒杀害一个
中国人,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不对,和日本的百姓无关。难道我们也要向日本一样用卑鄙的
手段去残杀吗?中国人以仁义为我们的道德准则,我们体会了失去同胞的苦痛,还要让更多
的人来体会吗?我们不应带这样对待无辜之人。我赞同他的仁义与理性。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我们不应当埋怨他莽撞的复仇,也不应当诋毁他仁慈的放弃,这都
处于他们的爱国之情。我赞同他们放下屠刀,不是因为心中没有爱国情,而是我知道,历史
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一味的想要抹掉这个历史,这
是他们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但我们也不会去一味复仇。我们要铭记历
史,只是为了警戒后人,我们是仁慈的,我们知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
味着重犯。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感悟(五)
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 6 师团师团长谷
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 6 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
的多路攻击。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
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 月 15 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_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
又有市民和士兵 9000 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 9 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 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 5000 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
中,只有数人幸免。
17 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 3000 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
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 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 5.7 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
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
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 106
和 105 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 2 万起_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
多妇女在被_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
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
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