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在琅琅书声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温岭三中 王国华
摘 要:诵读,既是“进入”原文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生成学生言语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设计诵读环节,并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走进文本,体验情感,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诵读 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诵读,既是“进入”原文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生成学生言语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经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实践后,我们发现诵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诵读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得到重视。语文教学的专家们纷纷撰文对此予以肯定。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
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涤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削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重课堂分析讲解,轻诵读教学,以过多的讲解代替诵读现象依然存在;个别课堂上虽有读书声,但也只是泛泛而读;教师对学生诵读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等,都不能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走进文本,体验情感。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亟待解决的。如何提高诵读的有效性?
一、要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果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鸦雀无声,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在如此的课堂氛围里,想放声诵读的学生也会因害怕其他同学的嘲笑而作罢。久之,使学生的诵读的冲动逐渐衰退。针对这种情况,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来营造呢?
首先,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去感染学生。李吉林老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设计情景。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各种音像材料,将学生带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随着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有位教师在执教《兵车行》时,借用孙道临先生的诵读材料,营造了沉郁悲愤的气氛,在分析诗歌的时候,同学们很容易的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武皇开边意未已”,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造成民众的悲剧感触颇深。又如在上《夜雨寄北》一诗时,配上一段优美忧伤的小曲,会让诗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更完美地浮现出来。学生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文中的意境,从而领悟出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外,还可以通过想象情境的方法再现课文情景,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诵读方法。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景的感觉,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如教学何其芳的《秋天》时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再现课文情境,体味诗歌感情。
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创造灵活多样的诵读情景,可以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二、要精确指导学生“在何处读”“读什么”“怎么读 ”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已逐渐认识到诵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但是一说到加强课文诵读,一些教师仅把它单纯理解为让学生多读。多读固然比少读甚至不读要好,一定的质定然是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础上的,然而只纯粹地着眼于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高,不仅不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有效地感知和理解课文,而且极易败了学生的胃口。因此,我们应该把诵读教学的实施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目标融合起来,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与水平。并能在学生诵读时给予学生及时的,正确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在确保一定量的基础上,注意诵读的质的提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可感的形象和优美的情蕴,通过诵读品出不同的语气、语调,通过诵读,读出高低轻重、抑扬顿挫的韵律和节奏,从而通过我们的读把课文音乐的美充分表现出来。如何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一)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诵读。诵读是为了很好地理解文意,文章的剖析又能够促进更好的诵读。诵读还可以使读者以自己人生的际遇,心中积淀的情感和文章相溶,可以使文章意蕴更丰富。剖析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文章的关键性语句,关键性词语切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王荣生先生认为,“怎么读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什么的问题。”诵读作为阅读的一种方法,首要的问题也正是要明确:从何处走进文本?从何处读出什么?有教师在执教《老王》一课时以文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句为诵读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诵读课文,引领学生不断走进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结合文本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明了文章。洪镇涛先生是指导诵读的高手。在讲《为学》一文时,洪先生示范,学生模仿。当读到“子何恃而往”一句时,洪先生有的放矢,让学生针对两句“子何恃而往”
进行剖析。学生对内容的把握虽能借助注解看懂,可这两句的情感、语气、语态大相径庭。第一句是疑问句,富僧满心的不相信。可第二句是感叹句,表现富僧得知贫僧出行的条件后的鄙薄之情。学生在处理这两句的诵读时,由于文意理解不清,导致诵读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说明这样读的原因。
(三)在具体诵读时教师应在语调、重音、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准确把握语气和语调是读好这首诗的关键,这来源于对文章情感的准确把握。程翔老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指导学生读诗的第一节时应带着一种离别时淡淡的忧伤的情感,语气应是舒缓的、轻柔的,诗歌的第二至五节,诗人逐渐沉浸到康桥的美景中,读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时,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已经暂时忘却了此时的离别,语气应该是悠扬中逐渐达到欢快,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时,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在语气上应比开始更舒缓、更无奈,而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情感上更加惆怅,让人回味无穷。当学生准确把握了语气语调时,也准确地体悟了诗歌的情感。
放任学生诵读体味,不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能读出什么很可能是一笔糊涂账。明了“在何处读”,“读什么”“怎样读”设计引导学生从中“读出什么”的路径来。--这些方面,教师应该有积极的作为。
三、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诵读
诵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的对话。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拥有诵读的实践,使学生在诵读中形成独特的体验,并给予充分尊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教学本文时,诵读渗透于我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主旨时,学生们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体验。在读文章第9自然段时,有的学生读出了依依不舍的情感,有的学生读出轻松诙谐的语气。原因在于有的学生认为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而三味书屋老师严厉,学生学习乏味无趣。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成年之后回忆童年的趣事,虽然旧的私塾教育学生所学乏味,但那段读书的童年往事在作者心里是那样美好。学生们无论从哪种角度解读,都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当然个性化的阅读一定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因文本而生发,脱离文本的旁逸斜出只会看似热闹实则盲人摸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让学生明白怎样读并且知道为什么这样读。
四、要给予适当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诵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诵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要充分肯定学生诵读的优点,亮点,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诵读冲动。在诵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诵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能准确指出好在什么地方。发现问题了,应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己意识到哪里的确没读好,应该如何读,并且指出一两处错误,留些空白让学生们自己去揣摩,去体会。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的学生一气呵成,不停顿。执教者就引导学生用一分钟的时间一起在脑海里勾画一幅春暖花开时节,并到海边徜徉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温暖,明媚,清丽……的意境,要读出轻快,清新,传递给听众一种愉悦感。
教师还要用好诵读指导语,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 “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把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充分带到课文中再朗读一遍!”“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再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词,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们的眼神告诉了老师,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在你的心中涌动! ”请同学们再自然轻快地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最好把表情印在脸上!“……这样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实践自主评价,尊重学生朗读的感受,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自主实践,自我评价。
五、诵读方式要灵活多样
诵读的主要形式是”读“,但又不是单调的”读“。形式单一的”读“
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乏味。因此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也能提高诵读效果。如教师范读、领读、学生单读、跟读、男女对抗诵读、分角色诵读,全班大声齐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教师范读,指定学生读,齐读等环节使得课堂书声琅琅,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文章,给文本的解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朱震国老师在执教此课临结束时深情并茂的诵读全文,把学生和全场近千的听课老师带入到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必将点燃学生的诵读课文的激情,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六、要延至课外,全面发展。
通过诵读教学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以及品味鉴赏能力之后,要把诵读教学引向课外,将语文诵读教学延伸拓展开去。诵读面越广,量越大,知识积累的层次就越高。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辅助学生提高诵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的发展,使校园里处处充满琅琅读书声,使语文诵读深入学生生活,变有限的课堂教学为无尽的课外诵读。在多积累的基础之上,达到由量到质的成功转变,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量的积累,耳濡目染之下,语言的能力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写作能力也会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通过提高诵读的有效性,培养语感一定不能忽视在课后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成立朗读小组,学生通过训练,具备了处理朗读技巧的能力,能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教师定期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组织诗歌朗诵会、课本剧大赛等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审美性、感悟性、模仿性很强的学科。通过繁琐讲解和大量书面作业,并不是一条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其他学科看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语文而言不见得真的受用。所以在”应试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时候,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诵读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身素质,有效设置课堂教学中的诵读环节,并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学生琅琅书声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连元, 刘忠田《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06
(2)汪菊花《语感核心与诵读教学》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陈立群《浅析朗读教学的价值》《中学课程资源》2008.8
(4)张存林《朗读教学刍议》《新课程研究o基础教育》2007.12
(5)朱震国《”读“出真情味》《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6)陈延军《品味教学 我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中国教育报》2006.7.21
(7) 郑飞艺《”读什么“与”怎么读“
--谈诵读方法运用的恰当性》《语文教学通讯》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