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 KB
  • 2021-05-07 发布

历史(心得)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历史教学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历史教学 ‎ ‎  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聚焦到人才资源的竞争上。著名史学家汤恩比认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造的方向迈进,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不足以适应现代世界的动荡。可见,谁抓住了创造谁就是赢家。21世纪是一个充分展示与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伟大时代。这就使得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迫切地集中在培养人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上。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的本质任务是不仅让学生继承与掌握现有的知识成果(即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规律与真理,以及再创造新知识新成果的技能。随着智能化的思维方式成为新时代的思维运动的主流,现代教育则须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认知的突破能力、发现能力与创造思维能力。‎ ‎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特征 ‎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在一定的知识与信息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知识信息的重新匹配与组合,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进行重构,得出新的认知成果(如新方案、新技术、新观念、新规律、新理论、新观点等)的思维活动。例如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都属于创造思维的认知成果。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性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指超越固定的认知模式,提供新颖的有价值成果的思维流程特性。这种独创性具有双层涵义:一是新颖性,就是新奇独特,前所未有。比如在学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这一内容时,教材上谈到国民党最终溃不成军,丧师失地,揭示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源在于片面抗战路线。从教材的立场上看,否定的色彩很浓(当然教材这样处理并未错)。但有个同学经思考后提出国民党正面战场也有积极成份:如对有备而来、且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积极的防御抵抗,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神话,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同时中国正面战场也牵制了日本侵略的力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学生能想出在他自身知识体验中前所未有的新见解,就是创造思维的新颖性的表现。二是价值性,指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力的思维特性。例如,从苟子“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观点中寻思科学的警示(如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征服和改造自然、但必须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重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拉近了社会环境保护的现实距离。美国创造思维大师托兰斯说,在任何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中,都应当将产生某种新的有价值的事物这一点包括进去。‎ ‎  (二)创造思维的变通性:又叫灵活性,指不被思维定势所束缚,能灵活地变换对问题的思维方向与范围的能力。这种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力表现为:(1)适应性,即思维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学习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之后,让学生以汉朝戌边的士卒身份,写一份家书,叙述北击匈奴沿途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思维身份融入西汉的历史环境中,这就是利用创造思维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能力。⑵摆脱惯性,即不受定势的影响。如学生对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大无畏精神提出质疑:在变法急需人才之际,民智未全启之时,谭嗣同不宜牺牲变法的有生力量,而应活着斗争,其生命的意义将更大一些。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不囿于成规,带有全面认知历史的内涵的特点。⑶重新解释信息,即根据情况重新修正信息。例如《中国古代史》青铜鼎镌“匹马束丝”,有位学生从中提炼了五种信息:A.西周青铜铸造技术有了发展,由纹饰到图案;B.奴隶地位低下,成为交换品;C.西周商业有了发展,丝、马、奴隶均可为商品;D.畜牧业有了进步,马匹成为商品,说明马的饲养大大增多; E.丝织业的发展(由“束丝”可知)。⑷自发性,即做不同事情自发地改变心理定势的能力。如在教授“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时,教材只点了:“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在激发学生创意后,他们得出新的结论就有四种:a.排斥苏联的影响,阻止西欧国家发生革命;b.打开美国商品与资本进入欧洲市场的大门;c.用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吸引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对苏联的离心倾向;d.加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⑸‎ 转化的作用,即改变信息的能力。比如散见于《中国古代史》实验本几个章节的有关秦始皇大兴土木(如修咸阳、长城等),转化信息就有:a.在秦末阶级斗争尖锐中,是秦的暴政;b.在秦的经济发展中,咸阳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志商业中心,秦修筑咸阳是有利经济的发展;c.在秦汉文化中,长城成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的象征。这种看似矛盾的知识同存教材中,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发挥转化作用,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创造思维的变通性正是从多方位设想,选择最优方案,在思维运动中善于变化,“毫不疲倦地坚持性和随时准备抛弃为之花费许多时间和劳动的东西”(爱因斯坦语),以求灵活善变地解决问题。‎ ‎  (三)创造思维的反常性:以违反常规和不合当时人们所认识的逻辑形式出现的思维。毛泽东一句“高峡出平湖”的诗,虽有诗人的浪漫倾于其中,但不失为一反常规解决三峡水力资源与防洪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在一次活动中,有一个学生在参观韶山和花明楼时,在两位伟人的故居,他注意到两个细节:在韶山毛泽东故居的一间杂房里,墙壁上挂着蓑衣,房里放置着舂米的石臼,还有汲水的翻车及耕地的犁等;在花明楼他注意到刘少奇故居的一个不起眼的窗口,钉着一块牌子:“刘少奇少年时沽洒的地方”。于是他一反常规思惟,思索建国后毛刘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的分岐,由此追溯到两位伟人在少年时不同经济环境下打下的心灵烙印。这个新观点,我们姑且不论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但这一思维所具备的反常性,明显体现创造思维的反常性特征。‎ ‎  (四)创造思维的统摄性:又称综合性,指通过概括驾驭全部推理过程把握事物全貌的思维特征。即以大量的信息知识综合,分析再整合,从中归纳出事物的规律。例如:前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解放克里米亚半岛时,德军挖了很多条战壕,战壕布置的兵力不详,当时正值大雪纷飞,苏军炮兵司令看到身上飘落的雪花融成小冰块,马上想到,天若变暖,德军战壕的积雪必定融化,为了防止战壕里出现泥泞,德军必定会清理沟内的积雪,带雪的湿土被抛到掩体边,就可以控知德军的兵力部署。果然在望远镜的观察下,德军第一道壕沟发现了少量湿土,这是德军的观察哨,第二、三道战壕前有大量湿土,由此判断这是主要的兵力所在。苏军根据观察的情况进行炮火袭击,猛烈而准确的炮击使苏军大获全胜。这一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创造思维的统摄能力与智慧的综合能力。还如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有的学生发现英、法、俄、日、德等列强侵华,强迫清政府割地或划分势力范围,于是他把美国侵华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得出结论: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与其他列强明显不同的特点:重在文化侵略与意识形态的渗透(如宗教、办学、设医院、开慈善机构等)。‎ ‎  (五)创造思维的跨越性:指创造思维的内涵容量与大跨度的张力。在思维过程中,它常表现为省略思维的步骤,加大思维“前进的跨度”;从思维的条件来讲,它又表现为跨越事物“可见度”的限制,快速完成“虚体”和“实体”的转化。例如我在讲述西汉初的历史时引入1972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其中2号墓为长沙国丞相车大 ‎ 侯利苍的墓,按汉制诸侯及其夫人的棺椁应为5重(4棺一椁),但实际发掘是3重(2棺一椁)。引入这则材料,让学生思维跨度张开,联想到汉初“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样让学生得出“汉初经济困难,导致葬礼发生变化”这一思维结论,并由此判断车大侯死于西汉初这一观点。同样道理利苍夫人的墓其棺椁有5 重,超过了她丈夫的葬制,同时随葬品也相当丰富:500余件木质漆器、精美丝织品和一些古籍,引导学生追问其原因,由此启动学生思维,得出:汉初经过休养生息,经济有了发展,社会财富有了积累,故利苍夫人的葬礼比其夫丰富。由出土文物这一“实体”来接联汉初社会情况这一“虚体”,实现思维的空间跨张与转化。还比如中国刑警学院专家赵成文运用痕迹学与头骨整合原理,运用电脑人像合成系统复原2000多年前利苍夫人的遗容,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跨越性的具体运用。‎ ‎  关于创造思维的特性,有学者认为还具有深刻性、广博性、预见性、流畅性、顿悟性、联动性等等,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其思维流程来看,这些特性大都散于以上五个特性之中。‎ ‎  二、创造思维的开发与教学链接 ‎  创造性思维不应被看成是某种偶然的巧合,也不应被当作是少数天才的行为。事实上人人皆可为尧舜。通过掌握创造思维的规律,培养创造思维习惯,加强对创造思维技能的训练,陶冶创造素质,每个人都可能是很优秀的创造者。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呢?下面从创造思维的方法上谈谈在教学法中的运用。‎ ‎  ⒈原型模仿,启发学生的原创能力    在思维运动中,创造主体受到某一事物启发,诱发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鲁班见到锯藤草而发明锯条;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看到一儿童吹葱管而受到启发,用葱管插入尿道,把尿从病人体内吸出来,挽救了尿潴留垂危的病人。锯藤草、葱管就是“原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某些知识作为原型,引发学生的新思维。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时,把“中国模式”作为原型启发,进而引出“苏联模式”,把它们整合,形成“社会主义模式”的概念(如中国模式、苏联模式);由此继续进行原型启发,对应出资本主义模式(如英法模式、美国模式、德俄模式、日本模式、亚非拉模式),这样把思维拓宽拓深。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能有启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掌握或正在掌握的历史知识作为原型启发,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模仿是以某一原型为参照进行变化创新的方法。比如毛泽东模仿“山大王”朱孔阳与官兵周旋的方法“不需能打仗,只需会打圈”,创造了“十六字游击战术”。洪仁王干、李秀成面对江南大营的围困,模仿“围魏救赵”之术,确定“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返救”‎ ‎,声东击西,分江南大营的兵势。这些都是模仿创新的典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模仿法,在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方法上或者功能上予以模仿创新。从而开发创造潜能。如我在综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启发学生变换角度模仿,得出新的结论:a.内容模仿: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变化看近代进程(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b.结构模仿: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历史环境的作用(涉及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一战“春天”);c.功能模仿:从民族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看历史的影响(涉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当然,原型模仿不是目的,只是激发创意的手段,在教学中切忌把不能进行原型模仿的知识牵强附会。‎ ‎  ⒉  移植重组,锻炼学生的变通能力    贝弗里奇说:“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方法,大多数的发现都可以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时往往有助于促进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的科学成果有时来自移植。”移植是把某一系统的元素转移到另外一个系统内引发新变化的思维过程。例如讲西汉丝织业发展时采用移植规律:a.学科移植:引用乐府的《陌上桑》中的采桑活动的诗句,侧面说明西汉丝织业的面貌。b.选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的丝织品,从色彩、质地、重量、花纹制作,分析当时丝织业的水平 ‎。c.科学移植:西汉丝织品精品素纱禅衣衣长128cm,袖长190cm,重仅49克,纱的经纬密度分别为每厘米48根和40根,纱孔方正均匀,薄而透明,犹如现代的尼龙纱。但此后各朝各代再也织不出如此的同样尺码的衣服,其原因主要是环境污染,桑叶质量受到影响,蚕吐的丝变粗。从而使历史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结起来。然后可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写一篇《西汉的丝织业》的历史小论文。这样启发学生把未成系统的知识信息构筑为新颖的创造成果。重组是创造思维的另一种方法,是把系统内的元素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而发生新变化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要通过自身分解、拆卸、调整之后,在概念与思维上打破常规,破除旧的界限,改变现有事物原有的内涵,从而产生新的构想。这样才能实现系统的重新组合,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一般从目的、口号、内容、作用几个方面去理解,如果进行重组,就可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从“勤远略”的目的可以分析洋务运动具有维护民族利益的倾向;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可以得出:洋务派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也含有朴素的民族自强的意识。由此综述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新观点:⑴洋务运动具有爱国倾向(如抵御外夷、民族自强、与夷商战);⑵洋务运动具有民族独立的模糊要求(如勤远略、自强);⑶开始了近代化的新篇章(如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人才等各方面的近代化);⑷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如洋务救国)。可见对知识的重组与拆御,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进行非常规的尝试,进一步锤炼他们的创造思维。‎ ‎  ⒊求异善变,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    从多维假设与构想中求取开放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结论。例如“一国两制”‎ 是从维护国家统一出发,考虑香港、澳门、台湾的现状,把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作了新的变通,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制度的多元化。求异变通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使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二是敢于打破完美结构。在教学法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根据问题创设动态的析出点,不断联想扩散,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颖办法。例如以“国统区第二条战线”作为思维点,可以有多种思维方向:a.主题(从具体史实中析出“反蒋反美”主题)b.方式(从游行示威等分析出合法斗争的方式)c.性质(从斗争的任务可析出民主运动性质)d.特点(反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e.作用(蒋在政治上更孤立)。‎ ‎  ⒋类比推理,诱导学生的比较能力    类比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通过比较对照,从中获得有益启发,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黑格尔说:“类比的方法应很充分地在科学经验里占有很高的地位,而且科学家也曾依据这种推理方式获得很重要的结果。”日本科学家由熊常吉在动手改进锅炉中的“水流和蒸汽循环”时,与人体“血液循环”进行类比,把血液循环中的动脉和静脉的功能,用于锅炉与蒸汽的循环中,结果取得成功。同样道理,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实际上具有可比性的知识进行类比,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例如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而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要求学生类比两个文件的内容,分析它们的不同的历史命运。还如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中国的辛亥革命,同样可在社会根源、革命任务、遗留问题等方面理行类比,由此得出结论:在民族独立与民主进程中,本国的封建主义与外国列强是革命的两大敌人,必须同时并举地彻底推翻,革命才能胜利。通过这样把历史知识转化为规律性的知识。学生熟谙类比方法,对历史知识的反思就会深刻一些,有助于拓展自已的理性认识。比如笔者的一个学生把战国的商业发展与两宋时的商业及明清时的商品经济进行类比,推理出:资本主义萌芽不可能孕于战国和两宋,只能产生于明清时期。理由是战国两宋时的商业主要满足于上层社会的消费,只充当封建经济的补充,而明清时的商品经济是社会的普遍消费,生产的目的是进入市场,从而促进雇佣关系的产生。正是这种类比推理,使知识在迁移中衍生出新的思维,得出新的结论。‎ ‎  三、教学中创造思维培养的主要实施途径 ‎  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及校园文化诸多要素的整体构筑。这里仅从教学法的角度,阐述创造思维培养的途径。‎ ‎  (一)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营造积极发展思维的人文环境与教育氛围 ‎  一个教师的能力与其教育观念是密切相关的。有学者用Y=KX的函数式阐述其中的联系,因变量Y代表教师的能力系数,K表示教师的人格修养,自变量X表示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创造思维离不开观念的更新。‎ ‎  ⒈教师自身要有面对学生创新的基本心理素质 ‎  美国创造思维大师托兰斯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提出了这些要求:⑴对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⑵和学生真诚相处。⑶为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但不是为了管制学生。⑷不把集体或个人的意见强加给学生。⑸创造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理解的环境。可见教师要把自己的身份与地位,转换到学生的角度,能够积极地观察学生的创造动态,并给宽容地倾听不同的意见,实事求是地赋予激励成份在内的评价,小心呵护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积极性。‎ ‎  ⒉教师要具有洞察学生创造素养的能力,并及时地跟踪鼓励,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激情燃烧 ‎  美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总结出判断和衡量学生创造力的标准:⑴善于观察并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表达。⑵敢于对权威人士的观点提出质疑。⑶凡事喜欢寻根问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⑷能耐心地吸取别人的见解并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⑸能发现事物与现象的逻辑关系。⑹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⑺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⑻在学习上常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做发现学生创造潜能的伯乐,细心地鼓励促进,既要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还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创造习惯,提高其创造实践的能力。‎ ‎  ⒊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思维的理念,使他们具有创造张扬的内驱力 ‎  教师不仅自身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形成创新理念。比如让学生具有坚持力、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明白发挥主观能耐能动性是创新学习的关键。让他们懂得掌握知识创新的规律与技能是自身发展的高级目标,使之养成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与观念,容纳尽可能多的创造信息。培养他们的挑战性,大胆地向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相反的见解,让他们明白积极参加创造活动是创造思维发展的本质特征。并形成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 ‎  (二)根据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实际,选择相关的教学方法 ‎  ⒈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灵活寻找创造思维的整合口,精心设计教学。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学法要改变固定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创新的时空交给学生。常用的方法有激疑、重组、析误、假借、引探、拆卸等。在教学程式中,精心设计多个环节,主要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广度,把问题分解成一些子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快速联想并尝试酝酿新的思路,形成严密合理的分析、演绎新的观点与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  ⒉营建民主的教学双边联动。  ‎ ‎ 在教学法中,营造一种既非自由放任又非独断专行的气氛。师生关系在和谐融洽的平等交流中贯以始终。在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自由思考、自主发现、自我独创,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在探索中犯错误,这样他们才能有做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事情的勇气。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机械刻板的场面变为有趣的创造活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  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电教手段,把超容量的的信息渗透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有机联结起来,加强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 ‎  (三)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创造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  训练宜少宜精,不能贪多,也不能难度过大,这些都将制约学生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同时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使之在训练中高效务实地强化思维能力。‎ ‎  ⒈从“整合旧信息,批判定论,诠释新见解”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的一名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⑴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⑵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⑶为什么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  ⒉从“情境创设,探究真谛,科学求证”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 ‎ 如: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的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地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新疆地区人?是古代中国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  ⒊从“突破常规,辐射发散,标新立异”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如: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⑴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⑵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  ⒋从“逆向分流,灵活求解,重新阐释”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如:西方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少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 ‎  ⒌从“观古知今,学以致用,综合论证”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统摄性   ‎ ‎ 如: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充分运用你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160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及结合其国内外背景,思考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2001年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场地设在靠外滩的浦东的黄埔江岸边。你能利用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吗?请自定一个题目,阐述你对上述问答的回答。‎ ‎  ⒍从“开放联动,人文熏陶,联系生活”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现实性   如:在你所学的课内外历史知识中,哪些(件)史实或哪些(个)历史人物的业绩对你的哪一方面最有触动与启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并谈谈学习历史对自己的学习有何影响,题目自拟,自由发挥,实话实说。‎ ‎  (四)加强研究性学习指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在发现与体验中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 ‎  ⒈从学生的兴趣倾向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树立问题意识。如从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提问;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发现相结合来提问;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点拔学生,使之萌发提问灵感。‎ ‎  ⒉指导规范学生研究的方法。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等。然后教给学生如何科学地运用方法,恰当地对史籍、文献、实物图片资料进行裁选、分析、判断、取舍,在探究中使研究程式规范科学。再就是及时传达信息,让学生调整自己的研究。‎ ‎  ⒊‎ 接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比如利用乡土史料、古遗址、口碑资料、轶闻野史,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激发思维的创新。‎ ‎  ⒋利用网络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处理,高效地获取信息,独立自主地提出课题,合理发挥网络最大限度的作用,进行自主探究与协作来解决问题。‎ ‎  当今教育从知识中心转向人本中心,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知识系统化转向强调综合性、整合性学科之间的联系上来了。因而创造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教师的点拔指导,“学生是能够并且应该学会创建他们自己的历史论述……学生要学会自己的论述,就要学着评判别人的论述。这样,历史就成为不断发展的交谈与讨论,而不是干巴巴的‘史事’的年代汇编,封闭的盘问或一系列已有答案的问题。这就是使历史成为‘创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