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体育论文之浅谈新课标下校运会的新模式
浅谈新课标下校运会的新模式【摘 要】校运会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推行与实施必须符合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原则。本文试图从分析校运会误区入手,探讨向体育节模式转轨的方法与途径,使之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相互融合。【关键词】校运会 新课标 体育节 运动参与引 言《新课标》首先是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拓宽了课程内容,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其中第一个领域就是“运动参与”,强调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展示学校体育成果和学校精神面貌的窗口。但“少数人动,多数人看”的原有模式与《新课标》倡导的体育思想教育有本质的矛盾。如今当我们用新的健康体育理念审视现行的校运会,很容易发现它与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性质错位。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三中全会”
以来,我国的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上获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成绩,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国际威望,竞技体育迅速步入我国人民的生活领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党和政府更是从政策、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了全力扶持,使得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处于核心位置。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报纸等传媒的舆论导向,使得竞技体育更加深入人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听到、说到的体育往往是竞技体育,包括中、小学体育教科书也延续好多年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这样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结果,自然而然地体育就成了竟技体育的代名词,在人们的认识上造成了竞技体育等同于体育的错觉,形成了以竞技体育涵盖、代替整个中国体育的思维定式。我国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组成。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学生,它的根本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竞技体育的对象是运动员,它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挖掘人的潜力,超越人的极限,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现行的校运会,重尖子、轻群体,重胜负、轻参与,重选拔、轻普及。抓了少数人,丢了大多数,忽视和剥夺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场教育、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把少数学生在校运会上获取名次与奖牌当成了主要目的。而新时代校运会的本质意义应是全面响应《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贯彻“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对全体学生进行以培养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素质教育。二、实施过程中的偏差1、项目设置为竞技体育的目标服务纵观中、小学校运会,每次学校运动会章程的制定,无一例外都按照竞技运动会的模式进行。例如,有的小学校运会设置铅球,中学校运会设置标枪甚至铁饼等等。这些项目教材没有,学生没学过,并且难度大、技术性强、不易普及。设置的目的明显只是为了与上一级运动会衔接。在不少学校的校运会中,由于项目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多数学生或兴趣索然,或不敢问津,以致经常出现一个项目只有3—4人报名参赛或达不到开赛规定的人数,班主任强求学生报名参赛的现象。2、 竞赛办法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各级校运会的参赛办法中都规定了参赛单位总人数和个人限报的项目及每项限报的人数。如果每项限报2—3人,每人限报2—3 项的话,绝大多数学生就只能充当观众。以汕头市几所中学2003年校运会为例,调查结果表明,参赛学生最多的学校也仅占学生总人数18%,大部分学生被排除在校运会之外。校运会几乎等同于放假,其效益甚微,意义无法真正体现。三、现行学校运动会的负面影响学校运动会本是传播价值观的理想载体,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命感、责任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最佳途径,也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以及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最生动的课堂。但如前所述,由于现行运动会片面强调体育的竞技性而漠视群众性,强调功利性而漠视教育性,就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校运会去体验参与竞争的权利,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体育兴趣,从而在一个人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错失了接受全面的体育教育良机。从长远来看,这对提高全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素养,树立“健康第一”
的体育理念,对增强中华民族体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计划都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人们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重在参与”从奥林匹克圣殿中走出来,走进每个人的心灵里,直接反映出历史的必然。我们应顺应潮流,尊重并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权利。参与之重要还在于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获得运动过程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才有产生对体育的爱好与要求,才能提高、发展,才能实现终身体育!四、校运会转轨的构思1、变校运会为“体育节”模式为贯彻《新课标》的实施,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要求新的校运会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与凝聚力,更加精彩纷呈;改革后的校运会本质上至少有以下四个根本改变。(1)、性质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日。(2)、对象由面向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体育尖子生变为面向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3)、目标由追求胜负、名次变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体育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功能由单纯的体育健身变为育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维功能,从而使体育成为联系全体师生的纽带,把全体师生凝聚在一起。改革后的校运会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体育节日。2、“体育节”
设计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要求。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与其它学科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陶冶个性,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为树立“健康第一”的精神,实现全民健身的战略目标和终身体育、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 3、体育节的内容体育节主要体现欢乐、新颖、趣味,可选择以下内容:(1)、以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的健身体育活动,如韵律操、集体舞、体育表演等。(2)、普及型竞技性体育比赛,如田径、球赛等。(3)、综合性活动,如活动课成果展、书法美术展、知识竞赛、趣味游戏以及体育比赛相互渗透、交织的活动。体育节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是2—3天,也可以是一个
阶段,主要视内容的多少与学校总体安排灵活确定。体育节的活动形式也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开幕式、闭幕式及大型活动全校集中,中、小型活动按年级、班级分散进行。4、体育节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1)、首先是观念的变革要想真正把体育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项重大举措,设计者必须以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树立全民体育、快乐体育的观念;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2)、结合学校教育总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模式,确定体育节的主题(3)、强调学生参与体育节运作的全过程这是体育节成功的保障,更是贯彻《新课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必须。为此,体育节的设计除体育组、班主任的积极投入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会以及学生体协的作用。(4)、体育节面向全校师生,甚至学生家长也可参与其中家长的参加将有利于拉近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学校在社区的形象和地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5)、改变奖励办法改变过去只以名次奖励,增设参与奖、创新奖、特色奖、组织奖,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更强调参与的宗旨。(6)、体育节规模、内容、形式不搞一刀切,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体育节也可与学校艺术节合并,与学校的科技节相结合。 结 语 校运会向体育节变革是贯彻《新课标》五个领域精神,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实现校运会本质回归的重大举措。《新课标》强调第一个领域“运动参与”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培养他们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只要学生兴趣提高,活动积极,那么,“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实施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体育节定位于全体师生为主体,以体育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在一个新的阶段内开展的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很显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需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筹划体育节并不难,关键在更新观念。要使它真正成为师生心目中的盛会与节日,它的内容、形式和运作办法及其内在的规律都还有待在进一步探索、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1.中国学校体育 2003.22.体育教学 2003.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