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随堂练——课堂不可或缺的风景
【摘要】针对当前语文课堂缺少练习这一现象提出“随堂练”的必要性,并结合实践从课始、课中、课末三个时机来阐述“随堂练”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效能。课始“练”,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练”,能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课末“练”,便于知识的巩固,全文的回顾梳理及拓展。
【关键词】随堂练 语文课堂 有机整合
课改十年,听得各层次的语文公开课不下百节,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述,学生争先恐后地作答,总觉得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缺了点什么。在数学课上得到了点启示,那就是“随堂练”。数学课上,由练习开始引出新公式,然后继续练习运用,练习贯穿课堂始终。而我们的语文课呢?公开课上难得一见练习的影子,有的只作为教师匆匆结课时一个“美丽的谎言”,或在课末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象征性地动动笔。
难道语文课就不需要随堂练习吗?
非也!
语文课上的“随堂练”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所必不可少的,也是推进“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近期新修订的课标中明确要求“
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由此可见,不少专家已经关注到了语文课上缺少练习这一诟病。“随堂练”也必将成为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风景。
笔者从两年前就开始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随堂练”的实践并进行了相关课题的研究,现将一些尝试与大家分享。
“随堂练”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想练就练,应在备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设计。这样,才能练得有意义,练得有效。
一、课始“练” --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将时间花在刀刃上。在课始环节设计适当的练习能帮助老师更快地了解学情,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定的调整,“以学定教”方能行之有效。
如一二年级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写字为主,在教学时是不是每个字都要平均用力呢?我们不妨用类似“认一认、连一连”的题型来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根据作业反馈,把最难认的字作为识字的重点,而大家都已经掌握的就相应的减少教学时间。在本校尝试以后,这样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得到了不少老师的认可,只有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课中“练”--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总喜欢把练习环节安排在课末。
为什么呢?因为中间穿插练习会打断教师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会破坏教学情境呀!因此,少有教师会在讲授内容时让学生练习。
其实不然,巧妙的练习可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
1、练之实--促进学生的语文积累
教师完全可以凭借练习带着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如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课时,文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拟声词,如“扑扑”“喵喵”“丁零零”“滴滴答答”等。此时,不妨安排这样一个练习,联系生活想一想,鞭炮声( )、春雨声( )、 雷声( )、下水声( )、喇叭声( )……学生不仅积累了拟声词还学会了恰如其分的运用。
《泉水》这篇课文文字优美,有许多用得非常贴切的短语,如火红的杜鹃花、清脆的叫声、静静的山谷,那么,也可以让学生想一想, 的天空,
的镜子, 的湖水……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根据这一语言特色让学生通过“随堂练”来随堂掌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这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有效。
2、练之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与表达(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在作业“随堂练”
的实施过程中,将自己的答案表述出来就是一种表达。另外,抓住课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和练笔,也是一种表达的训练。
如《找春天》一文,有这几个句子非常有特色。
小草从地上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描写春天的文章有许多,但是,这样用问的形式来出现,又把春天当成小姑娘一样的写法显得很独特,也使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此时,不妨让学生仿造这几个句子,说一说。
风筝在天上摇呀摇,那是 ?
桃花杏花在枝头笑,那是 ?
柳枝在风中摇摆,那是 ?
青蛙在池塘里呱呱叫,那是 ?
孩子们对类似这样的练习兴趣浓厚,诗意的文字在笔下流淌:风筝在天上摇呀摇,那是春姑娘的信使吧?桃花杏花在枝头笑,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柳枝在风中摇摆,那是春姑娘的长发在飘扬吧?青蛙子池塘里呱呱叫,那是春姑娘的笑声吧?……
他们有了一颗感受美的心,也学会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又如《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打这以后,门铃一直响个不停,好多小猫都来了,什么样的都有。
小孩的天性是非常喜欢小动物,此时,抓住“什么样的都有”,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些小猫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可以从颜色上去猜想:有的浑身雪白,有的漆黑漆黑,有的黑白相间,有的全身金毛。
可以从性格上去猜想:有的胆小羞涩,有的无法无天,有的调皮捣蛋,有的文静乖巧。
可以从表情上去猜想:有的笑眯眯的,有的恶狠狠的,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愁眉苦脸。
……
孩子学会了描述一种动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对应着进行表达。
3、练之妙--突破教学难点及练习难题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理解难点往往就会成为练习中的难题。因此,在教学时,结合理解难点进行练习,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如在人教版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课有这样一道写话练习:
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雷锋。
他正 ;
他正 ;
他正 。
有些老师反映,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写得千篇一律,他正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他正扶起跌倒的小妹妹,他正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于是,教师们就有了这样的质疑,捡垃圾、扶起跌倒的小孩与让座给老人应该是每个少先队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难道这样做就是“雷锋”了吗?那么,这“雷锋”也当得太容易了吧!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对课文中“雷锋”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诗歌最后一段话时,教师就针对此题进行有效引导。
乘着温暖的春风,
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
哪里需要献出爱心,
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先是有学生质疑: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为什么还说“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呢?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人认为,这里的“雷锋”指的是一种雷锋精神,指的是更多像雷锋叔叔那样乐于助人的“活雷锋”。在学生达成这一共识后,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为灾区捐款的人们、无偿献血的青年、赶赴灾区的志愿者、照顾独居老人的大妈……此时,学生对于“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中的“雷锋”有了一定的认识,是那些像雷锋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再让学生说说你在报纸上,或新闻中了解到哪些感人的故事?交流中就把这道题穿插进去,让学生拥有写的素材,学生对于“活雷锋”的理解也不再平庸了。
三、课末“练”--巩固新知及拓展训练
一篇文章课堂教学完毕,并不等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的中止。针对课文特点,可作适当的延伸练习,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这类题型如课堂作业本中的小练笔、自由抒发感想等。
如学完《北京亮起来了》这课,不少老师都会安排学生以《永康亮起来了》为题进行仿写。如果没有课堂的点拨、引导的话,只是在课堂上虚晃一招,课后各自去写,那么,课文的精髓无法习得。因此,在课末扎扎实实给予学生指导不仅能让学生仿得神似,也能让学生更进一步领略《北京亮起来了》一文的精髓。
第一步:扣“亮”,找找北京亮有几何?
灯光之亮,找出描写灯光的词句进行积累:金碧辉煌、银光闪闪、华灯高照……
语言之亮,找出描写生动的语言: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科技之亮: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汽车、彩虹般的环形路、焕然一新的商业街……
描述之亮:在描写的时候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有条理:长安街-天安门城楼-广场四周-环形路-街道-商业街-故宫。
第二步:实践,欣赏永康夜景,试想永康亮有几何?
第三步: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描写永康夜景,用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像这样,教师把仿写指导融入到阅读教学的最后一环节,再读再悟再学,学生即学即用,写得轻松,仿得有效。
让“随堂练”在语文课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课内把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用心地思考、静静地书写,这将会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