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5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习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五篇与决战脱贫防止返贫心得感悟六篇
习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网评五篇
【篇一】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强调的“三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切实细品习近平总书记的“三观”要求,体悟“三观”的精神内涵,以实际行动、务实作风践行“三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不慕虚荣,还权于民。权力,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时被赋予的一种影响力、控制力和支配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领导干部把权力作为“私有财产”,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官场劣习,“权”老大思想根深蒂固,以“权”为荣、耀“权”扬威、以权谋私、恃权放旷。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一个个落马的腐败官员无不是力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就要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信条,把权力当作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把权力当作服务,权力越大服务面越广,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压力感。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更好地为民用好权、服好务、谋好利,把“权力”发挥到“淋漓尽致”,不负人民不负党。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不务虚功,造福于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政绩观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政治立场、政治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的政绩要经得起人民、实践、历史的检验,而不是为一己之功、一时之名。揆诸现实,仍有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甚至严重“偏离”,表现为办事只重眼前“时效”,轻长远“实效”;有的随心所欲,根据自我喜好或上级好恶“干事”;有的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轰动效应”等等。凡此种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荣心、功利心在作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担当作为。“政贵有恒”。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干事创业、为民造福。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就要不图虚名,执政为民。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初心,完成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长远发展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树牢人民立场;就要树立“把工作当职业,把职业当事业”思想,追求工作质量标准,发扬工匠精神、用好绣花功夫,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就要树立群众至上、事业至上意识,不图虚名、不计得失,发扬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干事创业;就要真正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党员领导干部就要从关心群众的“小事”“急事”做起,打通堵点难点,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民生实事,努力让群众不断看到变化、持续得到实惠。
【篇二】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情怀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小康啃下硬骨的吃劲之年,关键之年须奋力攻关,吃劲之年要使足全劲。在这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脱贫攻坚战中,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监督力”不但是扶贫成果的“巩固力”,也是扶贫成效的“推动力”。纪检部门当扎根职能职责,强化监督执纪,以“拔鸭毛”式监督对扶贫各领域“热烫全浸”,架好高压线,渗透全方位,通过案件查办和通报曝光强化震慑力,让扶贫领域的贪腐问题无处遁形,把“难拔的毛”拔出,把“隐藏的毛”拧出,把“杂毛细毛”纠出。只有把贪腐问题“清出去”,才能把扶贫成果“请进来”,才能打通铺实群众的“幸福路”,为脱贫攻坚战的大获全胜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拔鸭毛”式监督,就是要清除“细绒毛”。在扶贫实践中,不可不提防“苍蝇”式扶贫干部,这儿沾点蜜,那儿抠点油,这儿插一脚,那儿留一手,如此行径不仅阻碍了脱贫攻坚的进程,还对党的政治肌体造成了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苍蝇”的个头虽不大,危害却极大,贪腐的金额虽不大,但影响却极恶劣。试想,如此“身形”不正的扶贫干部,连个人的品行道德都“扶”不正,又谈何“扶”贫?对此,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对企图打擦边球者的惩治,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治理体系,以全面覆盖和深度治理,坚持将其一除到底,让违法乱纪的“细绒毛”无处藏身,让扶贫“苍蝇”栽跟头、吃苦头。
强化“拔鸭毛”式监督,就是要发现“隐藏毛”。在拔除鸭毛的过程中,藏匿于鸭翅膀之下的“隐藏毛”最不易被发现。与之类似,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也存在着个别善于隐藏真面目的“伪装者”,就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一眼看上去,生活简约朴素、作风清正廉洁,实则是“雁过拔毛”的巨贪。对于喜戴面具、文过饰非的“小官巨贪”,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能精准识别多样多变的“面具”,快准狠地把面具扯下,坚持深挖狠治、快查快办,同时,要强化日常监督,抓源头、抓根本,让掩耳盗铃的贪腐现象没有滋生土壤和存活空间,让贪腐现象的“隐藏毛”无处遁形、落入法网。
强化“拔鸭毛”式监督,就是要拔出“渗透毛”。拔鸭毛时,一些“渗透毛”因为不在浅表,而入肌理,拔除的时候很是费劲,须花大力气。存在于扶贫领域的个别贪腐“渗透毛”,表现为靠前贪腐,退而织网,因而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网,此外,他们善于伪造痕迹也善于隐藏痕迹,因此贪腐线索往往难以被发现。纪检监察部门在面对如此手段老辣、根子深埋的“顽疾痼瘴”时,如若斩草未能除根,贪腐根子尚存,旋涡中心仍在,就会有接续的风波隐患,对政治生态的破坏力也会与时剧增,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纪检监察部门要拿出高压态势,还得用上雷霆力度,畅通举报渠道,强化监督力量的建设,坚持标本兼治,以从严治党的决心,坚决将弊病之根拔除。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强化“拔鸭毛”式监督是必要且迫切的。要着眼扶贫领域的各类贪腐,把监督执纪在广度、深度和强度上拓展,持续且深入地整治贪腐,从而巩固好、发展好党的执政根基,确保脱贫攻坚战大获全胜。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笔者以为,党支部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的最基本单元,必须要把“人民至上”融入支部工作全过程,从而进一步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核心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基层党支部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指挥部、战斗部,支部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否能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红利能否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纵观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或是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发展年代,党支部一直是推动我们党不断前行的关键力量,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拼搏、担当作为一直是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欲得其力,必先得其心。唯有党支部一班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才能上下同心、和衷共济,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为此,把“人民至上”融入支部工作的全过程,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需要,也是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必然要求。
把“人民至上”融入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全过程。俗话说,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在于要培育一支政治过硬、能征善战、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支部书记队伍。可以说,支部书记就是一个党支部的“掌舵人”,直接决定了党支部工作的成效。这当中,就需要将“人民至上”融入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全过程,从而让人民群众信得过、党组织认得上的“领头羊”带领支部稳步向前,这也直接影响了党的执政力,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可度。为此,要把选取“掌舵人”的权利交给全体党员、交给广大人民群众群众,用实践淬炼出带领党支部前进的“领航者”。具体来说,就在于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当前工作实际需要,选拔培养那些在政治上可靠、在群众中有威信、在党员中有号召力、在推动发展上有带动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书记后备人选,通过一段时期的跟班历练、实践磨炼,让广大党员、人民群众评议,让上级党组织考核,最终选拔一批及时领会政策、善于运用政策、敢于担当负责者担任村支部书记。
把“人民至上”融入建强党员骨干队伍全过程。俗话说,工作看支部,支部看党员。可以说,党员是支部强不强、工作是否过硬的根本所在,只有党员队伍建设得更加过硬、更加先进,则支部攻城拔寨的战斗力就更强。特别是当前,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设一支高素质骨干党员队伍尤为重要。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效,必须要上下一个声音,来不得半点杂音,尤其是支部党员队伍必须要齐心协力、合力攻坚、担当作为。这当中,需要的是将“人民至上”融入党员骨干队伍建设全过程,将党员放到为人民排忧解难中去培养锻炼,突出党员队伍的政治训练和历练,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制度,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将党支部的组织力始终体现在党员队伍的带动力、号召力和向心力上,实现广大党员在认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过程中彰显“人民至上”的时代内涵,从而锻造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为民服务本领过硬的党员骨干队伍。
把“人民至上”融入落实上级重大决策全过程。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作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火车头”,能否把“人民至上”融入支部工作全过程,关键还在于是否真正把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效,从而将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真正惠及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更多利益,从而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目标。为此,一方面,党支部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期待来开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上级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更加贴近群众、更加符合实际,从而实现政令畅通、群众满意。另一方面,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坚持工作做给群众看,民生工作带领群众干,工作做得好与坏让人民群众来评判,做的不到位的及时听取群众意见,立行立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让党支部的各项工作更加高效、更加务实。
固本强基,行稳致远。把“人民至上”融入支部工作全过程,既是落实要求,也是使命必然,更是将我们党的根基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根本所在。为此,必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让党支部的各项工作更加体现人民性、更加体现时代性。
【篇四】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到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受到热烈反响。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力重千钧”;人民至上,是他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和深厚情怀。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既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诚深情,又再一次诠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极其特殊的深意。
这深意就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立下了庄严的誓言: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广大人民,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也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深深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正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毫不动摇的信仰和理念,才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这个“根基”和“血脉”就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要牢牢守护好、践行好。即便走得再远,也要永远铭记我们是谁、我们要依靠谁、我们是为了谁。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取信于民、为人民所信赖。
这深意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战胜险阻、谋求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年代,无数英雄战士奔赴前线、英勇牺牲甚至未曾留下英名;改革开放时期,无数贤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建设发展倾尽心血与汗水;进入新时代,广大人民团结一心、集思广益,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之中,凝聚起催枯拉朽的磅礴伟力。尤其是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人民的力量更是凸显得愈加鲜明。就如当前我国疫情防控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取得决定性成就,其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力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但正是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坚守、自律、支持、奉献、牺牲,才能构筑起最严密的疫情防控安全线,才创造了如今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人民,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的根基,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在应对危机中掌握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这深意就是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清楚“我是谁”“依靠谁”更要深刻明白“为了谁”“为了什么”,不仅要“坚持好”“发展好”,更要“落实好”“完成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指标”。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把为民造福的各项工作当作最紧要的工作来做,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想尽千方百计”缓解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生产生活所可能受到冲击和影响,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向前发展,让一系列“民生红包”真正惠及人民、直抵人心,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深意就是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即便在疫情防控条件下也要进行,这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又极大彰显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厚度和深度。坚持人民至上的实现路径,就是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只有与人民群众保持深入的、持久的紧密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有更强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也变得愈加险峻复杂,而同时面临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挑战”。要想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其首要的、根本的就是要紧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忧心事,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进一步夯实我们向前发展的坚实根基。
【篇五】
近日,在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隔屏”体味“非常时期”的盛会场景、学习近年来“篇幅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品读领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两会金句”,深感其中蕴含着“四个至上”的鲜明理念,总是给人以感动、给人以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激励。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两会”中蕴含的“四个至上”理念,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一分钟”的“默哀缅怀”,彰显着“生命至上”理念。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以及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全体与会人员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表达对疫情防控斗争中离世同胞的哀思之情,表达对疫情防控斗争中失去生命者的尊重之意,此时再联系回顾4月4日的“全国哀悼日”情景,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党和政府秉承“生命至上”理念,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高规格展现”。默哀缅怀是一种仪式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一分钟”的“默哀缅怀”,不仅体现着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缅怀,而且昭示着党和政府化悲痛为力量、慨然前行的奋勇之志,必将凝聚起中华民族“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磅礴伟力,全国上下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持续巩固最终战胜疫情的巍峨长城。
“重点提”的“关键词语”,彰显着“人民至上”理念。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多次重点提到“民生”和“就业”,阐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时,将通常打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换成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不仅将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作为谋篇布局的核心,掷地有声地提出了“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的要求,用政府过“紧日子”换得百姓的好日子。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28次提及“人民”这个“关键词”,饱含深情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字一句归根到底都汇聚成“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民至上”必将激励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践行党的宗旨变成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的真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被取消”的“增速指标”,彰显着“发展至上”的理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年来首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一变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让习惯用数字推演经济发展势头的人们感到了意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谈到“抉择”背后的实事求是和深谋远虑:“疫情发生以后有的事情不由我们作主,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受到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还有很多不确定性。”面对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面对我国发展中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党和国家正是保持着清醒的战略意识和底线思维,秉持“发展至上”的理念,取消全年经济增速指标,将经济增长细分到保民生、稳就业、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中。“非常时期”树立起的经济发展“风向标”和“信号灯”,必将激励全国上下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国内经济形势,全面做好“六保”,全力抓好“六稳”,守住“保”的底线,夯实“稳”的基础,拓展“进”的态势 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将工作落到最实处,精准有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万众一心共创国家经济发展的“明媚春天”。
“反复讲”的“过硬内核”,彰显着“精神至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讲到要弘扬“蒙古马精神”,既是对草原人民的嘱托,更是对全国人民的激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讲到,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是对“蒙古马精神”内核的深刻概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今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繁重,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全年各项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们全党上下唯有秉承“精神至上”理念,在决战决胜“全面冲刺”阶段,继续发扬“蒙古马精神”,坚定信念信心,不畏艰难困苦,始终勇往直前,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一项一项工作扎实干,奋力闯出一片新天地,保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防止返贫心得感悟六篇
决战脱贫防止返贫心得感悟六篇
【篇一】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率达99%;不断有贫困县实现摘帽的消息公布;全国97%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在这些成绩面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员干部要让脱贫群众搭上致富“快车”,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发。
系上“安全带”,坐稳致富快车。各级党组织要严把脱贫标准,规范退出程序,坚决防止“数字脱贫”“算账脱贫”等弄虚作假的突击脱贫。要通过完善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巩固好脱贫效果。党员干部要对已“销号”村、已脱贫人口跟踪监测,强化已脱贫户、贫困边缘户后续帮扶,以防止“刚越线又返贫”现象发生,为脱贫群众系上防止返贫的“安全带”。要精心培育和扶持壮大就业容量大、增收致富效益好、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让群众“吃产业饭”;要牢牢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让群众“吃生态饭”,要通过大幅提升群众经济收入,让脱贫群众坐稳致富快车。
挂上“前进档”,向着目标进发。走上致富路,人才是关键。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有爱才之心,既要重视本土人才作用的发挥,又要注重引进人才,把“会念经”的外地“和尚”请进来,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人才;要鼓励高学历者回乡就业、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要注重培育复转军人、年轻党员、大学生村官等后备人才;要以人才为保障,为致富挂上“前进档”。要注重发挥政策杠杆作用,为脱贫群众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落实各项奖补政策等措施,鼓励脱贫群众积极创业就业,因地制宜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强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向着致富目标进发。
踩下“加油板”,奋力全速前进。要在群众中树立一批致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人带一片,让脱贫群众学习有榜样,追赶有目标;要大力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园,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着力创建一批“扶贫车间”,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让脱贫群众足不出村能就业。要通过带领群众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踩下“加油板”。要高度关注新鲜事物和新销售模式,充分发挥电商等新兴业态功能,挖掘本地特色,拿出全新举措,努力推动产业全面振兴。党员干部要拼尽全力、实干苦干,带领脱贫群众在增收道路上蹄疾步稳,向着全面小康社会奋力加速前进。
握紧“方向盘”,安全直达小康。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依然存在,弄虚作假、“数据致富”现象仍未根绝,各地要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对存在问题加以解决,立行立改;基层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要强化党建引领,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努力推动基层组织全面振兴。要教育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握紧前进的“方向盘”,让满载脱贫群众的致富快车安全抵达“小康站”。
【篇二】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承诺。脱贫攻坚到了冲刺阶段,如何打赢这场决胜之战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巧用“加减乘除”法,凝心聚力,向贫困大声说“NO”。
“加强”组织力量,汇聚伟力。脱贫攻坚到了关键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各党组织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成立脱贫攻坚突击队,从各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中抽调选派,把最优秀的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围绕“弱鸟如何蝶变”“如何脱贫致富”等主题开展学习讨论,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脱贫致富的先进经验做法,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要想精准扶贫,必须看支部”,激发党员干部初心,担起肩上使命。
“减少”突出问题,补齐漏洞。近几年,各地在脱贫攻坚战中下功夫、花心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慢慢缩减,人民的幸福感也在提升。但是脱贫攻坚战中也存在漏洞。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限期整改,聚焦重点、难点逐一攻克,补齐漏洞,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结合精准帮扶措施,通过建立产业帮扶基地+鼓励自助创业+入股分红+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振信心,激发内动力,防止返贫致贫。
“乘势”发展机遇,争创成效。脱贫攻坚要乘新时代之势,抢抓机遇,打造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链,大力发展本土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结合实际大力推行“绿色种植+生态养殖+采摘旅游”,将蔬菜水果种植与畜禽养殖相结合,发展西红柿、红辣椒、草莓、桑葚等特色产业,推动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增强致富信心,斩断“穷根”,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铲除”形式主义,展现作风。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规划再好的蓝图都会变为泡影。脱贫攻坚战冲刺阶段,绝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党员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把脱贫攻坚工作“三做好”,让脱贫攻坚乘风波浪。组建帮扶小组,上门入户“送政策”“送服务”“送技术”等,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斗志。邀请“洋博士”“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开办“流动课堂”,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作风。干部作风良好,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戴、积极配合,才能保证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犹如“树扎根”一般落到实处。越是到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越是要牢抓干部作风建设这张“王牌”,如“钉钉子”一般钉细、钉实、钉牢,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仔细“钉”,莫使钉的点位不精准。“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纵观古今中外,无数政权由盛转衰,究其缘由,无一没有“吏治腐败”这个问题,而吏治腐败就是因为官员德行作风出了问题,终招致灾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朝代晚期的吏治腐败往往都是由一颗不起眼的“钉子”未“钉”准而始,继而蔓延开来,到了朝代后期,早已是积弊已深,救无可救。我们要充分汲取前人经验教训,谨记在抓干部作风问题就如“钉钉子”的道理一般无二,“钉”得越细致则越不容易出现纰漏,要通过仔细“钉”,精准找出“害群之马”并及时清理出“人民公仆”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要谨防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干部以“讲套路”“走过场”的心态来干事,破坏党群之间的血脉联系。因此,我们务必要“钉”准,既讲原则,也讲方法,既抓“老虎”,也打“苍蝇”,时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处,及时回应并解决他们关切的作风问题,让作风问题在党和群众的共同监督之下消弭于苗头之中。
扎实“钉”,莫使钉的成效不显著。正如大脑和手脚要互相配合才能四肢协调,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仍需广大基层干部将之认真贯彻落实于实践之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出好政策利国利民的效用。“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制定各类政策的部门不少,但充当“落实者”的基层干部却只有那些人,且还要疲于应对各种考核检查、“文山会海”,导致他们难以放开手脚深入群众干事业。干部不得已成天盯着电脑手机做事成为群众鄙夷的“五指干部”,贫困群众因很少有机会见到干部而难免心生不满,干部们难得上门看望一次群众就要让群众各种签字、摁手印,这种“抓而不实”的作风让脱贫攻坚的成效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干部们激情消退了,群众们也烦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赶考,永远的考官是人民,永恒的考题是民心”。脱贫攻坚决胜期,我们必须将干部作风抓实在群众切身利益之处,谨防脱离群众之危,要如“钉钉子”一般扎实“钉”,让广大基层干部能够从基层“形式主义”中抽身出来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人民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才能使得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
长久“钉”,莫使钉的问题有反复。党的作风建设,重在持久,必须反复地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60多年前,毛主席借“进京赶考”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切莫心生懈怠,要持续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6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进京赶考”,告诫全体共产党员,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虽然整体而言,大部分党员干部都始终秉持着良好作风,但也应当看到,有少数党员干部没有禁受住考验,思想滑坡、行为不当,给党的优良作风传统抹了黑。当前,总书记不断为脱贫攻坚按下“快进键”,勉励各级干部咬紧牙关加把劲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广大干部亦在总书记的勉励下紧锣密鼓撸起袖子加油干,应当说,取得脱贫攻坚全胜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广大干部却不能只把劲儿用在这一时,接下来我们还要做足防止返贫的准备,还要打下乡村振兴的基础,每一项工作都丝毫不可懈怠,长久抓作风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蒿松劲退千却”,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唯有时时“钉”、反复“钉”、长久“钉”,才能让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篇四】
“船到中流浪更急,山到半路坡更陡。”只有饱经沧桑、历经苦难的民族,才会有对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才能诞生愚公移山这样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不朽神话。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攻坚的最后堡垒、最难啃的硬骨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扶贫干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对扶贫干部而言,在收官之战中,当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
笃定目标,坚守初心,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搬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其间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困难和挑战面前,愚公没有选择退缩逃避,坚持移山初心,挑起时代重任。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只有勇于挑最重的担子,以担当精神和创新实干能力,动大脑筋、下大力气,真心实意为贫困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才能收获贫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赞誉和拥戴。只有时刻把群众冷暖疾苦放在心上,用脚步丈量基层的土地,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立定志向、选准目标,心无杂念地把扶贫工作抓好抓实抓细,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创造性、系统性、整体性地谋划推进工作,做到不避难、敢担责,用实干赢得尊重、用业绩赢得民心。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愚公移山既要一锹一镢“叩石垦壤”,还要一箕一畚“运于渤海之尾”,更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常年累月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脱贫攻坚“决非一日一时之攻”,这是一场持久场,拼的是恒心,拼的是韧劲,拼的是毅力,需要长期作战、持久作战,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只要还有一人未脱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也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了。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的深水区,除了要让未脱贫户尽快脱贫外,更要对已脱贫但仍处于临界状态的脱贫户加强动态监管理、积极关注,防止返贫,需要付出较之前百倍千倍的艰辛努力。在扶贫路上,不能“忽冷忽热”,而是要稳扎稳打、持续用力,在扶贫工作上下足“绣花”功夫。
善作善成,志智双扶,善于接最烫的山芋。愚公移山的认识依据是“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在实施过程中先“聚室而谋”,形成共识后“毕力平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不能总是靠“输血式脱贫”,要创新思维,在“造血式脱贫”上下功夫。近年来脱贫攻坚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扶贫开发贵在“扶志”,重在“扶智”,成败之举在于“志智双扶”。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见底见效,更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愚公”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个群体,他是带领这个群体去“移山”,不是一个人去移山。在我们党的事业发展中,“愚公”这个形象就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愚公移山这个群体就是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愚公移山精神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立下“愚公志”,让百姓真正挖掉穷根子,过上好日子。
【篇五】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我们既要一鼓作气把最难啃的硬骨头啃掉,又要持续发力把这些年来的脱贫摘帽成果巩固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增强扶贫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密围绕各地实际情况,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责任、帮扶和监管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帮扶工作,努力提高脱贫质量,切实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不脱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根据脱贫户的不同情况,在落实各项扶持措施上持续发力。要强化“造血”功能,紧紧抓住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不放松,依托本地的优势产业,根据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意愿,对脱贫户实施产业帮扶,使脱贫户保持长期稳定增收;在就业扶贫方面,根据各贫困户劳动力情况,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协调务工,同时为有劳动能力但不具备出村务工条件的贫困户开发公益岗位。对于脱贫指标存在问题的贫困户,要及时与镇村沟通协调,落实好低保、公益性岗位、产业扶持等各项保障政策,全力帮助补齐短板。
脱贫不脱责任。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帮扶干部要认真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有关批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帮扶单位要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把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任务分解给每位帮扶干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奖惩机制,将单位干部职工平时的帮扶工作开展情况与年终目标绩效考核挂钩,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对脱贫摘帽后工作有所松懈,存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的干部要严肃追责问责。
脱贫不脱帮扶。帮扶单位要持续帮助贫困村争取资金和项目,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一是认真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举措,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二是定期要到定点帮扶村召开帮扶工作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梳理排查存在的返贫风险,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和方法;三是持续抓好结对帮扶工作,打消帮扶干部“过客”心理,持续实施帮扶责任人固定走访联系制度,坚持每月至少到户走访一次。
脱贫不脱监管。各地、各部门要对已脱贫贫困户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最新情况,防止返贫和因病因灾致贫。对标对表贫困人口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及时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效。要重点关注已经脱贫、但收入不够稳定人群和收入已越过贫困线、但人均纯收入还在4100元边缘地带徘徊的人群,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篇六】
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总体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越到最后时刻,越不能沾沾自喜、掉以轻心。革命尚未成功,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继往开来、久久为功,舞好脱贫攻坚“三板斧”,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在脱贫攻坚路上行稳致远,要舞好思想教育这“板斧”。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不可否认,在全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的情况下,少部分地区和人口迟迟不能脱贫,归根结底是思想出了问题。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想着坐享其成;部分地区扶贫不深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扶贫就是简单拨点款、给点优惠政策,这种思想观念必须纠正过来。政府搭台,还需要百姓唱戏,贫困户要乘着国家扶贫的东风顺势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力更生;政府也要深调研、真扶贫,真正将党中央“反四风”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能让扶贫流于表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让贫困地区的思想不再“贫困”,将往日“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止代际贫困,彻底铲除贫困土壤。
在脱贫攻坚路上行稳致远,要舞好就业创业这“板斧”。近日,党中央提出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其中就业均排在“六稳”“六保”之首,这足以看出就业对国家各类事业的重要性。同样,就业对于决胜脱贫攻坚也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就强调,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因此,各地要形成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良性沟通机制,政府要发挥好企业和贫困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帮助企业扩大招聘范围,招募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的就业能力。因地制宜地建立扶贫车间、创办扶贫工厂、发展农家乐,挖掘贫困地区的潜力,不断推动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生态资源扶贫等领域向纵深发展。大力倡导“就业脱贫、创业致富”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自家门口就能就业,在自家地里就能当老板,最终实现脱贫攻坚的可持续。
在脱贫攻坚路上行稳致远,要舞好政策支持这“板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帮扶干部一定要有长期坚守阵地的思想准备。许多贫困县摘帽,只是基本收入达到标准线以上,但真正造成地区贫困的教育、产业、基础设施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所以,贫困县退出后,国家原有的帮扶政策必须保持不变,不仅要保持稳定的国家政策,而且还要根据地区贫困形势持续创新,以“精准滴灌”的方式,点对点地持续发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后期越不容易,脱贫攻坚越到后期越要拼尽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常抓思想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给予政策支持,舞好脱贫攻坚“三板斧”,奋力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