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1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 5 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
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 5 篇,欢迎阅
读参考!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1)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
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
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
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
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
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
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
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
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
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
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
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
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
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
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
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
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
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
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
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
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双腿
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但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谁经历了这般挫
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提供了
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
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不过。
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
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
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
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
又重新发芽。
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
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此,只有在地坛,他才
能释怀,才能毫无保留的敞开心胸,把那轻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给了地坛,而思绪,
则能像郁达夫的《感伤的行旅》中写的那样“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于是乎出国留学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
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
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
一份补偿。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
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
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
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2)
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
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那它无疑就
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
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
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们在另一个角度观察
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
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
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
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 然后一个急转
弯毁了他,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
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
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他在书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
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
掌握的,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
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写作公寓里含煤气
管自杀身亡;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
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
对生命的不重视。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
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
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
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
义与价值。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3)
《我与地坛》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铁生以真实的身份投入
作品,用文字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地坛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作者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
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作者笔下的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
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
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似乎荒废已久,地坛从皇室祭祀的处所演变为随着历史的
风吹雨打而颓圮荒凉趋于沉寂的废弃古园,它的命运似乎与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
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不幸遭遇仿佛,不同的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而
作者“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痛苦难熬。
感谢地坛中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它们勃勃的生机影
响了史铁生的心境,他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
会降临的节日”,从低沉消极的心境中醒悟过来,并思考“怎样活的问题”。地坛,
在史铁生最无助最彷徨的时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草木泥
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秋风落叶”等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
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史铁生在 20 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
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走入了上述双重境界里。
夕阳残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
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
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
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同时,作家从这一双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
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地坛
之于作者,是精神家园,它以只可意会的独具意蕴的形象为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
揭翳,使他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曾经的焦躁不安、无可奈何的作者变得平和
而宁静,他宗教般地透过地坛想象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归宿。我们
生活在尘世——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喧嚣嘈杂、现实功利,另一世界则平静祥和如
荒凉而沉静的地坛,仿佛与世无争的道士,却又像大彻大悟的高僧。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4)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
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
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
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
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
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
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
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
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
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
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
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
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
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
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
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
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
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
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
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
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
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关于我与地坛的读书心得(5)
由于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
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
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
我心中渗透得彻底。”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
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
好好地把握它。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
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
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因
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作者史
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
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
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
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