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0 KB
- 2021-05-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奏响“优效”教学三步曲
温岭市松门镇第二小学 张玲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逐渐发生着变化。各类别出心裁的教学模式都被搬入课堂,然而在教学模式求新求异的同时,往往有一批人本末倒置,忘记了最初创新的本意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过多精力和注意里放在如何用“花哨”技巧来吸引眼球,来“哗众取宠”。笔者基于对当今教学改革现状的探索与反思,探讨如何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确保提高教学质量,将优效教学落实抓强。
【关键字】课程改革;有效教学;优效教学;教学效果 ;
【正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为教学方式改变与创新的实现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各类教研活动上,我们能欣赏到无数高质量的教学示范课。有人租用群艺馆、话剧团的道具还原课本中的时空场景,有人把几车黄沙搬进了教室搭成人造海滨沙滩美景,有人请来了“电视台”办起了“实话实说”栏目……
课堂上笑声不断,教师舌灿莲花,学生对答如流,这些精彩的效果无异为课堂注入了新奇与活力,带来掌声与赞美。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样的新式课堂的背后,是执教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经过多次演练,才最终得以“包装”完成倾力奉上的一场盛宴。台下的老师们在这样具有强烈“舞台效果”的课堂下被感染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然而舞台总是有演员谢幕,灯光毕灭的时候,走出公开课的教师们也必须回归到平实的,日常的课堂中来。要清醒的认识到公开课毕竟是浓缩了无数精华的示范课,带了表演,探索,引领概念的成分在里面,它们是值得追求的课堂,是我们所理想的课堂,但并不能将其搬入现实的课堂。回归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身边的部分教师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被大大小小的各类问题纠缠束缚,无所适从,想突出重围却良策难觅。一面受到新教材、新观点、新教学手段冲击和影响,不断的发掘尝试新鲜的方式,一面却无法真正的将新观点、新教学手段融合到新教材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较过去的教育,目前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效率却未见得有多少提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填鸭式”教育早该摒弃这是全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令人担忧的是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已经凸显。部分教师为了改变“填鸭式”
对课堂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与尝试,但过犹不及,如果课堂上一味只追求形式的多样,灵活,而放松了对教学效果的把握,那么这样的教学创新无法使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促进、提升,对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无法落到实处。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所在。若是教学成绩的取得,要依赖于教师课后的加班加点,学生在家的挑灯夜战,那课堂教学的效果又从何体现呢?
教学效果的检验,既不取决于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亦不取决于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的教学态度,而是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完成预设的学习内容,所习得的知识有没有得到有效的吸收与转化。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或者学习了却没有收获,那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白白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要如何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让40分钟的课堂如同吸满“知识”的海绵,充盈而充实,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扎扎实实掌握到目标中预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实现“优效”教学。我们只有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才能让40分钟教之有效、学之高效。
一、有效备课 奏响优效教学的优美序曲
优秀的歌曲总是有动听的序曲,丝丝扣扣引人入胜。教师课前的有效备课正如优美的序曲,引领着课堂渐入佳境。有效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课前的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要如何准备才能实现有效备课呢?“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教师要做到有效备课,就必须在备课投入花费更多的精力。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有几点认知心得可共探讨:
(一)创新备课形式
从理论上我们都深知备课对于授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有部分教师却并没有对备课给于应有的重视,或者说欲重视却不得其门而入。最为我们熟知的备课场景就是教师一人独坐案头冥思苦想、翻阅资料,大段抄录参考书籍,将教案写的密密麻麻,几乎精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每一个过程,备课本写出来的效果就像“剧本”,“上课”成为了背着“台词”去“演戏”,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不能说是不敬业的,但是这样的备课形式却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这样的备课是缺乏深度的、刻板沉闷,按部就班的备课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明明是课前花费大量精力教案,却无法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自身风格,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备课何尝不需要集体的智慧呢?笔者认为我校现行的集体备课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促进和谐发展的一种合作与共享。集体备课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主备教师教学前的教材分组预案设计;二是教研组各教师课前的修改设计;三是教研组使用后的总结完善设计。教师备课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由个人型向集体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经集体商讨之后的教材处理更科学了,避免了因课时内容太全而使朗读感悟不够、语文实践不够的种种弊端,从而真正凸现了集体备课的作用。
(二)细化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不仅包括理论的延伸学习,同时囊括课前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的准备等。
“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不只看懂,还要看透,从教材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来。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教师在课前只有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丰富的功课,课堂上才有可能运筹帷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见解独到,讲起课来,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妙趣横生,才能在课堂上令学生如沐春风,引领他们进入一个广袤、纯净、精彩的知识王国。
对于课件、教具的准备,更是应该精益求精,不搞花架子,可用可不用的就干脆不用,课件的存在是为了优化教学质量,不能喧宾夺主。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承载教学的重要载体。在课前要多次试演确保无误,假如在课堂上出现教具和课件的故障,无论教师本身的讲课有多么的精彩,都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组的四课,内容有古诗词、散文等,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农村的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不可能如城里的孩子那般可以自由上网,随时查找资料。因此,教师就必须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供孩子们参考,否则实践活动难以展开。
(三)预见课堂生成。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常常有这样的认知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因而传统的备课多是根据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计,授课就是“照本宣科”,对于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一些教学情景,教师便想方设法把它拉向教案设计的轨道。“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它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见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
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精彩的课堂生成源自于丰富的课前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教学就会迷失教师自我,就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生成,学生就会失去主动性,就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独特体验就会慢慢丢失,把学生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无法落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梅玲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指出,教师只有在课前预设中充分考虑课堂和学生的所有可能,课堂才会在教师高屋建瓴的把握和调控下自由生成。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鲜活的问题不断生成。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的瞬间顿悟、灵光一闪、突发奇想,稍纵即逝。教师若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硬是让学生围绕着”死“
的教案转,久而久之,必然会窒息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灵性。因此教师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发挥的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思维碰撞,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只有课前充分重视预见”课堂生成“,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朝着”有效“继而”优效“的方向良性发展。
二、有效上课,奏响优效教学的华丽乐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效率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是对课堂的要求,优效是课堂教学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要集中精力目标明确的,将40分钟的时间,充分利用,高效发挥,使得每一节课都是有效且优效的。能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后更好的学,得到文化的熏陶,智力的发展,心智的成长,技能的提高,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有人曾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小学课堂教学是引入说说笑笑,过程动动跳跳,评价你好我好,这样正常吗?“确实,假如我们的课堂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活跃,而不追求实效,不关注学生是否学有所用,学有所得,那这样的课堂是与优效教学的目标宗旨相违背的。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那要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的高效性?笔者认为,关键就是做好课堂教学中的点滴。
(一)有效引入,从容优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就要注意在每个环节上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引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低估的,往往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独特的见解,常能瞬间抓住学生渴求的心。使学生萦绕于脑际,催生了求知欲喝好奇心,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致动力。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而然的进入知识的殿堂,为创造良好的教学互动铺平道路。
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激疑布惑,在课堂引入的时候,不断设下”伏笔“,引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发,越是思考就越能发现问题,学生往往会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这时候教师再出来答疑解惑,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突见柳暗花明,陡然豁然开朗,此时所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运用课件导引入新课,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然而要想发挥其有效性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看一段桂林山水风光片,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真正进入课文的学习时,反而显得适得其反,因为先入为主,文字与立体的形象相比,就显得逊色了。学生因为先看过了图像,使得文字的描述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学生不能体会到文字词句描写的精妙。语文课,讲究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让学生徜徉在字里行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获得方法。如果先出示了声音图像,有时还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课堂引入创设的整个过程必须为课堂所用,不要偏离主题,不可避重就轻,本末倒置,虎头蛇尾。
(二)巧设问题,以疑创优
当前的课堂,”看课题提问“也是个司空见惯的引入手段。”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不难发现,这其中有很大的水分,我们提倡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在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这样的提问还有必要吗?如果去掉这些虚伪的为提问而提问的表演,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也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问题优劣高低则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过去,教师讲什么之后都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等等一系列封闭式的问题。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些问题逐渐在课堂上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兴起的是开放式的问题如 ”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这种提问方式,在一段时间明显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放了封闭式提问方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得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多元化、开发式、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然,过犹不及,有些教师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结合班级实际,一味地使用、结合。当这些”体会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被当作”万精油“,涂抹于所有的课堂上时,这样的提问模式又成了新的教学障碍,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立足教材、面向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依据教材特点,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来设计问题并有序提问,以求深化认识,突破难点。对于有些比较浅显的课文适宜在课前,让学生自学,再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不能回答或答的不到位的,再由教师补充、点拨,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思维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避免教师将很多学生原本就懂的问题,花时间一讲再讲。对于比较深涩难懂的课文,则可由教师在课前先提出导读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老师再在讲课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不断抛出更深更难的问题,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的领会、学习课文。这样的提问无疑是对课堂效率的提升,对课堂本身的优化。
有效的提问,如同让学生亲自动手”剥一棵春笋“
,在看到表皮的时候,一定不知道内里与外表如此的不同,只有他们一层一层拨开它的外皮,才能得到里面的笋心,赏其形,品其味,得其精髓。教师所设的问题题题递进、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拨开云雾“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明白了作者的用意。
(三)合理评价,以评促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1、评价,要激情燃烧、振奋人心
现代人追求时尚,求新求变,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如今也要应时应景。对于学生而言,总是听同一”口味“的评价语,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厌倦乏味,也会从中滋生出怀疑和叛逆的心思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你真棒“”多聪明啊“”老师表扬你“
这样的评语会欣然接受,并引以为傲。但同样的激励语言,对象换成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或许就觉得无聊,觉得教师是在敷衍他们,不但不接受,更可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对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他们从外界的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会使得他们的语言体系更为新潮,审美倾向更为前卫多元,他们开始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强调个性,追逐流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评价语,也必须”与时俱进“,甚至可以”引领潮流“。教师不能固本守旧,要有敏锐的触角,伸向外界,掌握并运用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的语言,一方面这样的评语不但打动学生的内心,发挥它奇妙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老师在学生面前所表现的博学、魅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这些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她给予学生的不是前篇一律的聪明、听话诸如此类的肯定,而是对于他们个体独特的欣赏,这样的评语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窦桂梅老师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堂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让学生燃起熊熊大火。我加大声音、动作力度,对学生既有力量的抚摩,也有大幅度夸张的表情。我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很爽,很舒服。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正是教师评价的最高境界。
2、评价,要敢于批评,引向正途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强调课堂评价多以鼓励为主,只要课堂回答,概以”很好“、 ”不错的“
笼统模糊评价。的确,课堂上坚持正面引导,注重鼓励学生,这样的宗旨和出发点都是正确的,但在理解上却颇多误解,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是正面评价,那就要对学生的回答不论对错都加以肯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积极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只能导致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学生脑海中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探究上的肤浅,认知上的错误,学生觉得学习缺乏挑战而失去热情。其实,课堂评价应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合理的,中肯的,不带有非理性的攻击性的,那即使是对学生的答案否定了,也不会让学生失去信心,而是更加燃起了他们探索的热情。课堂的评价,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互动,要让学生明确改进的方向,是师生智慧的碰撞与比拼,可以探讨、可以辩论,也可以保留意见,要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接受观点。
三、有效反思,奏响优效教学的绕梁尾音
大多数人认为,一节课的结束,是从下课铃声响起的那刻。其实,这节课并没有结束,完整的课堂,应该是”备好课,上好课,结好课“,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还需在课后静下心来总结反思。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未必能成为一个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名师“。
教学就跟电影一样是门遗憾的艺术,教师身兼数职,既是”编剧“、”场务“又是”导演“、”主演“
,即使是设计再完美、考虑再周全的教学预案也总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不完美的印记,教学目标不可能完美达到,教学策略也无法准确无误,课堂生成的处理也做不到尽善尽美,更好的课堂永远是下一次。有关专家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总结言简意赅、一针溅血的指出了一个教师必须对教学反思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在教学的道路上获得成长与进步。教师唯有不断的对每一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亮点“”败处“予以客观认真的审视和分析,将备课时的预设同课堂的实施做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深加工“,并及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中有效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使得教学艺术在遗憾中不断美化,更趋完美,。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 2008.2上
2、《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窦桂梅著
3、《教学艺术论新编》 王松泉著 海南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