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5-07 发布

国旗下讲话稿之第八周清明节国旗下讲话稿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国旗下讲话稿之第八周清明节国旗下讲话稿 ‎ ‎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早上好!我们先一起来分享一个传说:‎ ‎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冷的食物。‎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他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年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纪念。‎ ‎  说到这里,大家也知道了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就是本周末即将到来的“清明节”的的一些感悟。‎ ‎  从某种程度上说,清明节也是人性美好的一种表现,因为它寄托着对先人和亲人的怀念。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的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而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  当然,祭祖怀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熏陶和影响活着的人,它是对逝者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一次重新评判,让我们把伟人、名人及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们世世代代铭刻在心,以清明这个节日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缅怀和敬仰之心。‎ ‎  但是,清明也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其实“祭扫”并非清明的一项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 ‎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 ‎。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诗情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诚可谓心境好、景色新,一派鸟语花香!‎ ‎  踏青春游固然是必不可少,但大文豪苏轼却显得格外冷静。他在《东栏梨花》的诗里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处几清明”。他告诉我们,这美好的时光当然是令人陶醉的,但人生几何,切莫因为沉湎于此而忘记珍惜时光。‎ ‎  难怪有位民俗学家这样定义清明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可谓简明扼要,又不乏全面精确。‎ ‎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浦外尽管是一所外国语学校,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及其精髓所在。‎ ‎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