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5-07 发布

数学(心得)之《有余数的除法》集备发言稿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有余数的除法》集备发言稿 ‎ 连江附小     郑岩花 一、文本解读。‎ ‎ 1、教学内容。‎ ‎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 2、教学重点。‎ ‎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 3、教学难点。‎ ‎  (1)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算理。‎ ‎  (2)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单位名称的写法。‎ ‎ 二、学情分析。‎ ‎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 三、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 四、编排特点。‎ ‎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每个单元数学知识信息呈现的“窗口”,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丰富和背景资源。本单元的“主题图”(如上页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这部分知识的亲切感。同时,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购书、郊游、买花等等,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   2.创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图片、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设计注意了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竖式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理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目的。‎ ‎   3.内容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且形式多样。‎ ‎  教材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本单元教材选取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例如教材的例3中提出的问题:“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在这同一问题情境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发现不同水平的结论。又如在教材例4的安排上,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口算或笔算)。口算和笔算的安排在教材中也是有机渗透,没有刻意地区分口算和笔算的教学,使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习题的安排上,一方面在形式设计上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兴趣,选择富有情趣的背景,提供丰富的信息,采用多样的方式,言简意明,如对话、列表、插图等,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上留有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如练习十二的第2题,第55页的“做一做”等,在编排上考虑难易适度。同时安排了一定的变式和综合运用的内容,如练习十三的第2题、第4题、第8题等,目的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五、教学建议 ‎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一方面是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除法的认识、表内乘除法等,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展开想像和思考,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的潜能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地发挥,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充分地获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能够充分地发展。‎ ‎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 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例如例2的教学,由具体情境引入后,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这样分层次进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上,教材提供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这些内容恰当真实地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分析和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