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42 KB
  • 2021-05-08 发布

党课讲稿材料范文: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党课讲稿材料范文: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  同志们:‎ ‎  按照市委工作要求,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次党课,这也是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要求。之所以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此次党课的主题,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同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答题”,亟须尽快开篇破题。三是通过前一段时间调研,我有一个明显感受,现阶段,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各级各部门都抓的很紧、抓的很实,但对脱贫之后怎么干、怎样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普遍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谋划,特别是乡村两级,在思想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我想有必要就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交流。‎ ‎  借此机会,主要谈四个方面:‎ ‎  一、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党课讲稿材料范文: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  同志们:‎ ‎  按照市委工作要求,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次党课,这也是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要求。之所以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此次党课的主题,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同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答题”,亟须尽快开篇破题。三是通过前一段时间调研,我有一个明显感受,现阶段,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各级各部门都抓的很紧、抓的很实,但对脱贫之后怎么干、怎样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普遍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谋划,特别是乡村两级,在思想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我想有必要就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交流。‎ ‎  借此机会,主要谈四个方面:‎ ‎  一、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党课讲稿材料范文: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  同志们:‎ ‎  按照市委工作要求,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次党课,这也是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要求。之所以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此次党课的主题,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同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答题”,亟须尽快开篇破题。三是通过前一段时间调研,我有一个明显感受,现阶段,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各级各部门都抓的很紧、抓的很实,但对脱贫之后怎么干、怎样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普遍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谋划,特别是乡村两级,在思想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我想有必要就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交流。‎ ‎  借此机会,主要谈四个方面:‎ ‎  一、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党课讲稿材料范文: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  同志们:‎ ‎  按照市委工作要求,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次党课,这也是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要求。之所以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此次党课的主题,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同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答题”,亟须尽快开篇破题。三是通过前一段时间调研,我有一个明显感受,现阶段,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各级各部门都抓的很紧、抓的很实,但对脱贫之后怎么干、怎样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普遍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谋划,特别是乡村两级,在思想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我想有必要就这一主题和大家作一交流。‎ ‎  借此机会,主要谈四个方面:‎ ‎  一、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  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脱贫攻坚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消灭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是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 ‎  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二者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从逻辑上看是相辅相成、接续发力的。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三年攻坚期,乡村振兴正处于“三年取得重大进展”关键开局年,两大战略的政策契合度、实践衔接度直接关乎今后工作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接续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实践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时代课题,首要在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和提升。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党始终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置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和核心地位,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这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特别要看到,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总体部署,乡村振兴无论是战略定位、目标任务还是重大时间节点上,都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高度一致。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战略安排,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重大意义,切实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见之于心、见之于早、见之于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 ‎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xxx“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xxx提出“三个必须”重要论述,对“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高度概括(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X年xxx在吉林调研时提出我们党“三个不能”的宗旨使命(不忽视农业、不忘记农民、不淡漠农村);X年xxx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在关键时期、标志性地点,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政策目标;党的十九大上,xxx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xxx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X年全国“两会”期间,xxx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xxx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针对新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提出了“六个要”的重要指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xxx这些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扎实实践基础、丰富经验积累和深邃理论思考的结晶,从“七条道路”到“五个振兴”,乡村振兴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和完善,反映了时代进步,回应了群众期盼,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必须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目标。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农、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根深蒂固,致使农村现代化跟不上城市现代化,乡村仍然面临着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尤其是我们西部地区,乡村的衰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xxx强调,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于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主导下农业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供应功能的重新定位,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现代化目标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由关注农业向关注农民、农村全面伸延,赋予乡村与城镇平等的经济社会空间和平等的发展权利,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准确领会其深远意义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任务总要求,在思想上不断丰富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的举措,行稳致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  二、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两大战略对接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  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六个精准”,落实“一户一策”,扎实开展“九大冲刺行动”,年均减贫近X万人,贫困人口由X年中的X万人减少到X年中的X万人,贫困发生率由X%下降至X%,已基本具备整市脱贫条件,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具有特殊性、局部性、紧迫性和突击性的特点,而乡村振兴则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渐进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辩证的看待当前取得的成效,客观判断两大战略具体对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准下一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  第一,产业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但增收产业弱质化的问题突出。产业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这几年,我们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大力培育农村产业,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牛、果、劳务为主体、“五小”产业为补充的扶贫产业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全市牛饲养量近X万头,苹果种植面积X万亩,年均输转劳务X万人;累计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X个,建成农民合作社X个,组建联合社X个,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但不可回避的是,产业发展仍是低层次、低质量、低效益的。突出表现为:产业规模“有点无量”,像牛产业,年出栏量仅X万头,总量不足、规模不大,有看的点无销售的商品,甚至放在手头的订单都不敢签。还有像崇信县新窑镇的几个村,每村仅有X亩左右的核桃,其余基本为小麦、玉米,大多数群众的收入依靠在附近煤矿务工,而这些煤矿资源开采年限不足X年,当煤炭资源枯竭后,无产业支撑的问题将集中显现。产业结构“有此无彼”,比如在苹果产业上,品种结构不合理,以红富士为代表的主栽品种几乎占全市栽培面积的X%,且早熟品种不足X%,中熟品种仅占X%—X%,占绝大多数的晚熟品种成熟期过于集中,形不成错茬上市,加大了市场销售压力,尤其在今年全国苹果丰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产业体系“有头无尾”,有生产无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如牛产业,年屠宰能力仅X万头,牛肉分割、生物制药等精细加工产品少;有产品无标准,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三品一标”产品少,上市难、优质不优价,全市目前认证无公害农产品X个、绿色食品X个、有机农产品X个、地理标志农产品X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X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X万亩,仅分别占X年农作物播种面积X万亩的X%和X%;有服务无配套,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同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多功能开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且同质化问题突出。龙头企业“有山无峰”,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X户,其中,国家级X户、省级X户、市级X户,绝大多数小而弱;这几年组建的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占比不高,其中,运营一般的X个,未运营的X个,分别占总数的X%和X%。加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带动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宅基地产权抵押尚在试点阶段,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还未真正打通,农业企业发展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当下一些果品收贮企业反映,自建的气调库由于缺少土地权证,无法抵押办理银行贷款。如灵台县上良镇西门村的一户果品收贮企业,配套建设了一套果筐生产线,一分钟可以生产X个筐子,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进料资金缺口大,又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不得不停产。‎ ‎  第二,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但建设总体滞后与失衡的状况并存。全市累计建成梯田X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X万亩,建设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X处,贫困村水泥(沥青)路、饮水安全、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光纤通村率达到X%,农村D级危房全部清零,C级危房基本消除。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仍然突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一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薄弱,有效灌溉面积X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X%,人均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不足全国水平的X%;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一半以上村社道路以砂化路为主,甚至还是土路,村组道路还有X多公里需要硬化,一些通达通畅公路由于养护不到位,畅返不畅;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短板突出,水库及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田灌溉设施维修维护跟不上,全市还有X个非贫困村需要新建或改扩建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安全饮水保障还处于较低水平,原已建成的设施管道老化严重、供水能力不足,全市仍有X户散居群众没有通自来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绝大多数非贫困村文化活动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低、存在欠账。另一方面,近年来,绝大多数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投向贫困村,形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逆向差异,这是目前乡村两级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全市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旧貌换新颜”,但与之相邻的非贫困村发展缓慢,变化不大,形成了明显反差。据统计调查,X年以来,国家面向贫困村的村庄道路、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大(X年为X亿元,X年为X亿元),而投向非贫困村的却逐年下降(X年为X亿元,X年为X亿元,今年还不到X亿元)。以泾川县为例,X年以来,全县X个贫困村建成村级文化广场X个,新修通村油路、硬化路X公里,危房改造全部清零,村卫生室、电子商务室、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欠账,全县X个非贫困村中还有X个村没有配套村级文化广场,还有X公里村组道路尚未硬化。‎ ‎  第三,农村人居条件持续改善,但人口外流、村庄“空心化”的现象严峻。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贫困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全市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X%,X万人实现兜底脱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六项行动”扎实推进,累计改建卫生厕所X万座,建设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X个,创建“清洁村庄”X个,建成旅游扶贫重点村X个,农村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尽管农村道路通畅了,楼房亮堂了,环境整洁了,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弱,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力逐年减少。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近X年来,全市农村常住人口从X万人下降到X万人,减少X万人,尤其是每年有近X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X%,还有一部分人带孩子进城上学,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凸现。如庄浪县赵墩乡、灵台县梁原乡的一些村社,常年举家在外的约占总户数的X%左右,常年居住在农村的户均不足X人,且大都是X岁以上的老年人。加之受当地产业发展不足制约,在本县本乡内转移的劳务人员不足X%。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严重匮乏。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优质人力资源外流加剧,致使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向本地回输的有一技之长的返乡人员屈指可数,加之鼓励引导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田秀才”面临断层,有情怀、有能力的带头人更是少之又少,乡村振兴的人才严重不足。‎ ‎  第四,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但内生动力不强的情况普遍。全市深入实施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全面推行“四链”模式,集中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累计投入X万元,新建、改扩建贫困村村级活动场所X个,培养“三个带头人”X万人;实行党务村务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成立群众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和调解委员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加快构建。但就现阶段而言,乡村组织既缺乏发展的能力,又缺少治理的手段。一是乡镇财力难以应对需求。从全市现状来看,由于市县财政困难,每个乡镇每年的工作经费一般只有X万元左右,正常工作都难以为继,更无力应对振兴乡村的刚性支出。以这几年建成的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为例,由于乡镇财力限制,难以保证正常运转。据调查,全市已建成的乡镇一级日处理能力X立方米、X立方米、X立方米、X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最少的站每年需运营维护费X万元,最多的站达到X万元。二是基层组织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X岁以上的村干部占一半以上,X岁以上的占X%左右,思想、能力、行动跟不上发展需要。加之由于报酬水平低,村、社干部月均仅X元和X元左右,与外出务工收入差距较大,一些村存在无人愿当村干部的现象,村级干部后备力量建设滞后。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问题普遍。绝大多村集体收入来源不足,普遍依靠每村X万元的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没有稳定的集体产业收益,即使有零星收入的,也多为村集体退耕还林、老旧村部租赁,每年X万多元,无法满足和保障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基础设施维修、村级事务运转需要。四是公益性岗位人员作用发挥不充分。这几年我们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由省、市、县(市、区)筹资,开发了大批乡村公益性岗位,并优先保障建档立卡零输转就业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人口就业,主要从事乡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乡村绿化、乡村水电保障、农村养老服务、村级就业社保协管、乡村公共安全、乡村公益设施管理等公共服务工作,每人每月补助X元。目前,全市累计在X个村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X人,平均每村达到X人,其中X个贫困村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X人,平均每村达到X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就业,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治理。但如何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形成运行顺畅的工作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潜力和作用,还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  三、立足市情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  xxx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X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和首创精神,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协调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  一是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两者是相辅相成、和谐共赢的。(山东日照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借助马陵水库供水性质调整的有利契机,坚持“保护为主、生态开发”,关停X家规模以上企业和X家小型工业企业、X多家小饭店、X多家养殖户,对沿库X万亩耕地实行了“退耕还林”,启动环马陵水库凤凰湾整体开发,聚力打造国内一流休闲康养旅游示范区;实施“拥河发展”战略,启动沭河上游国家湿地生态保育区修复工程,沿河一带建设林水会战生态区、现代农业产业区、振兴工业聚集区、城市中央活力区、文化旅游景观区、美丽乡村宜居区乡村振兴“一带六区”,把广袤乡村打造成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变成聚宝盆、长出金元宝,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日照路径”)。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治理双重任务。要借鉴日照做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服从生态、产业提振生态、产业融入生态,以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的,有针对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探索推广种养循环化、投入减量化、废物资源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一批以循环农业、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为主的生态产业,着力构建乡村绿色产业链、价值链,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互动互促互融的发展之路。‎ ‎  二是分类实施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乡村的发展基础和差异性,科学统筹和增强各方面措施的关联度、耦合度,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渐次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通过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带动全域整体发展。(韩国从X年代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村运动,随后把乡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府设计规划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第二阶段,政府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首先对乡村进行分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助其产业发展,比如,农副业、种植业、畜牧业发展等,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组织集体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就我市而言,在具体实践中,对地处中心城区、县(市)郊区和城乡接合部的城郊融合型村庄,重点是纳入城镇建设统筹安排,对村庄产业发展及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加快推动与城镇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村庄与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双向流动,探索建设现代化的新兴社区;对历史文化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的特色保护型村庄,重点是注重保持自然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建筑风格,传承民风民俗,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人文特色资源统一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像日本在造村运动中推行“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地方自身条件和优势为依托,充分挖掘本土特色,通过差异化、多样化运作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以村为单位的具有地区优势和销量的“拳头产品”,进而扩展到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推广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改善乡村景观、保存历史建筑等。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先进地区—水上町(ting),位于日本群马县,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给了它绝美的风景,却也给农耕带来了困难,集约型农业无法在这里开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X年政府提出了“农村公园构想”,将整个水上町打造成为一个广域的公园,将农业与旅游休闲融为一体,实现观光资源最大化,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不宜生产生活、“空心化”严重的自然衰退型村庄,重点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搬迁撤并,依托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村庄原址因地制宜退耕还林(日本在X年至X年之间,通过大规模撤并,村庄数量减少至过去的X%,发展至今,已经减少到了当时的X%,城镇化程度由X年代初的X%提高到现在的X%左右);对以传统农耕为主的集聚提升型村庄,重点是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产业、优化环境、增添活力;对看不准发展趋势的待定型村庄,重点是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 ‎  三是自我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关系。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政府动员能力。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外部助力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必须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统一起来,在政策制定中既要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也要及时调整优化政策、防止政府缺位失位越位。要适应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形势转变,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政策,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促使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注重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增强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归属感、责任感,真正做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  四是农村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相伴而生、相互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把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就农村抓农村,就城市抓城市。要聚焦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彻底消除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性缺陷,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发展体系,在战略上实现向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推动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互动融合、均衡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决防止“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的现象发生(大家都知道,欧美人都愿意在乡村小镇生活,而我国大量居民却都想往大都市“挤”,为什么呢?从欧美国家看,他们的城乡融合模式非常独特,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农村,乡村小镇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能够在大都市享受到的便利生活,但却避开了大都市的高房价、高拥堵与高污染。我国居民之所以不愿意生活在乡村与小镇,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在我国城市越大,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就越高,生活在大城市就可以“搭便车”,享受到这些公共服务,而生活在乡村公共服务就差了许多)。‎ ‎  四、坚持立足长远、循序推进,奋力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的征程 ‎  X年以来,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搭建形成。‎ ‎  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目标任务是: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X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到X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X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  从战略层面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紧扣“五个振兴”统筹发力,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  产业振兴方面,xxx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我们必须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牛果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加快“三品一标”开发认证,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构建系统完整的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销售体系。特别强调的是,要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力争用X年时间将平凉红牛产业培育成百亿级产业,在平凉农村形成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为支撑,多业互补、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 ‎  人才振兴方面,xxx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我们要重点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业实用性人才队伍科技素质,促进农民“职业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为载体,支持企业家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在农村投资兴业,大力引进农业“创业者”;引导各类智力服务机构聚焦农村、服务农村,培育 ‎  壮大“乡村工匠”队伍,建好农村“智力库”。文化振兴方面,xxx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引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的教化约束作用,破除陈规陋俗,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拓展媒介传播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让现代文化的气息充满乡村大地。‎ ‎  生态振兴方面,xxx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我们要持续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大行动”,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  组织振兴方面,xxx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村民共建共治体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探索成立乡村水电路等公益设施管护基金和村民管护理事会,解决乡村管理难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从实践层面看,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央计划分三步走,经过X个五年规划,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绝不能急于求成、一拥而上,必须明确重点、注重质量、稳步实施、有序推进。当前,要从六个方面切入、突破。‎ ‎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必须把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要体现前瞻性。目前全市到X年的乡村振兴规划已经出台,但由于时间紧、投入不足、缺乏专业规划队伍等因素,规划在中长期布局和细节谋划上还不够到位。要综合考虑城乡人口迁移变化、产业发展需求、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村镇体系、生态保护空间,确保规划适度超前、长期管用。要体现协同性。纵向上,县乡村要加强与国家、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或方案之间的对接,优化村落分布、土地资源、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抓紧做好优化农业产业、强化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规划。横向上,整合各行业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相互协调、有机衔接。尤其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层部门和乡镇意愿,着力整合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确保各级各类各个层面的规划切合乡村实际(很多发达国家、地区实施乡村振兴都十分注重微观层面的规划制定,当地居民参与规划制定,已成为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模式。如英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怎样安排下水道,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项,都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日本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机制,广泛协调各方诉求,合作社负责人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农业农村规划制定和实施;台湾对有意愿参与的农村社区,整合当地组织和团体共同拟定计划书,报请核准)。要体现差异性。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打造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村落,彰显乡村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性、原生态、错落美,既避免千村一面,又防止乡村成为“缩小版城市”(台湾十分注重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挖掘地方文史、活化地方产业,很多社区都有专属讲述村史的标志场所,这些场所往往是经过精心修缮、精心布置的百年老屋,成为游客的重要参访点;台湾南投县竹山镇,大打“竹子”牌,开办“竹”主题民宿、餐厅,制造各种竹管、竹杯等文创产品,几年时间就从一个没落小镇成为远近闻名的“竹山小镇”)。‎ ‎  二是构建“四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一头挑着脱贫攻坚,一头挑着乡村振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必须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以牛、果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扩量提质增效。要健全投入保障体系。从日本和中国台湾在乡村振兴上的投入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分别占到农业预算资金的X%和X%(主要涉及农地改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乡交流、休闲农业发展、农村福利津贴等方方面面,具体到项目包括丘陵地区增收扶持政策、特殊土壤地区扶持政策、梯田建设基金、减少农地撂荒专项补贴、丘陵地区农业复兴补贴、水利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补贴、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生态农业直补、农业多功能性转移支付、城乡交流促进专项、农村生活体验专项等)。这从侧面也预示了,中央将会针对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各个方面陆续出台一批利好政策。我们必须在抓好国家持续加大扶贫投入、脱贫不脱政策的机遇的同时,提早着手谋划,建立健全滚动接续的项目储备机制,争取更多中省支持;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采取产业扶贫资金到户、配股分红等方式,引导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更好满足乡村发展需求。要健全科技支撑体系。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抓好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平凉红牛良种中心、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力争在平凉红牛新类群、苹果新品种选育上尽早取得大的突破,在高档优质肉牛培育、苹果矮化密植等领先技术推广应用上取得新的成效。要健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行一个产业、一个环节、一个技术团队、一套服务模式、一套考评办法的“五个一”项目化管理机制,推动全链条式管理,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多方建办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新型经营主体上联市场、下联产业的格局,把农户更紧密地嵌入产业链中(在这方面,日本尤其重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将合作组织作为落实政策的重要抓手,委托农民合作组织履行帮助成员申请项目、代理征信、核准政策资金发放情况等政府职能,并放宽农民合作组织的业务范围,允许开办医院、养老院等,即拓宽了盈利范围,也有效增添了农村福利水平)。要健全经营服务体系。注重发挥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强对肉牛繁养、果园建设、收购运销、信息共享、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全过程服务。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创新营销模式,发展期货贸易,增强红牛、苹果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加强与美菜网、每日优鲜等农产品电商行业平台合作,加快升级改造仓储、冷藏、检测、结算、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等产销衔接。加快推进农业保险三个全覆盖进程,探索推广农业保险+期货模式,最大限度规避农产品自然和市场风险,确保农户既增产又增收。巩固扩大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平凉红牛节成果,办好平凉金果博览会,通过扩大节会影响力,打响优势品牌、带动产品销售(贵州针对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实际,把农村产业革命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聚焦“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抓政策设计、抓工作部署、抓干部培训、抓监督检查、抓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建立“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技术团队”工作机制,一个要素一个要素地设计、部署、检查、考核、推进,有效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如何销等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农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  三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日本和中国台湾之前都走了一段弯路,即先经济后生态,先污染后治理。上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垃圾分类、农药使用、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流程和方式,大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吸引人口回归;台湾在农村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目前垃圾回收率已达到X%,特别现在仍有不少乡村从保护环境出发,采用预约参访的方法,主动限流)。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早在X年,浙江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X个阶段,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其主要经验是“七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把整洁、卫生、环保、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要求,着力消除“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围绕开展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实施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短板,彻底告别“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放任自流状况。到X年,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以上,建制村卫生公厕基本全覆盖;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X%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X%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X%以上,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推进自然村村组道路及主巷道硬化建设,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X%。健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共管共享长效机制,建立以县为主、农民自筹和省市县三级奖补投入机制,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保障。‎ ‎  四是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农村劳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对我们而言,当前发展劳务经济仍是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需要持续抓下去。如何在加大“走出去”与鼓励能人返乡创业之间找到平衡点,既鼓励农村富裕劳动力“走出去”,又引导积累了技术技能资金的劳动力“返回来”,是亟需破解的问题。“走出去”,就是要把劳务输转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持续提升劳务就业质量,健全劳务市场对接机制,大规模开展订单、订岗、定向式的精准化技能培训,培育形成一批技能型、资本积累型劳务输出队伍,为乡村振兴积蓄能量(台湾非常重视从业者专项职业技能的培训,其设置的课程内容十分具有针对性,如“旅游从业人员职训班”“导览解说人员职训班”“乡土菜餐饮职训班”“民宿从业人员职训班”等)。要把劳务输转作为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村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变“农民”为“市民”,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留足空间。“返回来”,就是要紧盯乡村振兴缺人的问题,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落实税费减免和阶段性社保降费等政策,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金”,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缺乏启动资金、使用土地困难、融资难等诸多问题,引导有情怀、有资本的企业家和有见识、有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微企业、“扶贫车间”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台湾为了吸引有生力量到农村去,相继实施“农村再生青年回乡筑梦计划”“青年回留计划”“青农计划”等,名目繁多。根据台湾地区的青农计划,一个有相当学历的青年人只要愿意到农村去发展,青农计划提供几乎是从技术培训、资金支持、营销帮助等一条龙的政策性支持,此外还有一些纯奖励性支持)。‎ ‎  五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普惠共享。突出“整合”“撬动”解决“缺资金”的问题,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的源头整合和预算执行环节的统筹整合,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和盘活社会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坚持优先服务“三农”原则,指导金融部门,找准服务的聚焦点和切入点,做好产业培育、农产品产加销等重点领域的专项金融服务,有效解决融资难题,努力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统筹使用新增资金项目,彻底清理整合原有的重复交叉项目,打捆使用,聚焦重点,确保干一件成一件。突出“找政策”“建机制”解决“不系统”的问题,在政策措施上,坚持现行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投入不改变,对照乡村振兴目标,针对当前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不均衡的问题,加强与省上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从顶层设计上对现行政策进行预调微调,明确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向性、针对性、可持续、长效性,确保投入力度不减弱。在运行机制上,把脱贫攻坚一整套有效的体制机制嫁接给乡村振兴“打包配套”使用,建立乡村振兴战略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决策议事、统筹协调、项目推进、事项跟踪办理等机制,确保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不脱节。突出“补齐短板”“软硬齐抓”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欠账问题进行全面摸底,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围绕通村组道路和产业路硬化、村庄亮化、饮水安全、污水管网铺设和垃圾清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坚持“软硬”一起抓,积极整合农村公共资源,建设文化健身广场,完善具备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建设学校、医院、养老院、超市、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大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软件”基础设施的水平。创新设施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明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落实相关主体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管责任,用好公益性岗位人员,破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无人管理、无钱管理、粗放管理等突出问题,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后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应有效能。‎ ‎  六是增强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要建强“三农”工作队伍,特别是“优中选优”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坚持高标准选好村党组织书记,坚持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注重从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致富能人中培养后备干部,形成村级干部培养梯次。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德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X%左右,数量少、素质高特征明显。据统计,X年德国农民受过农业高等教育的约占X%,受过职业进修教育的约占X%,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约占X%。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企业与政府共担,对培训者免费)。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培养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各类农民合作社“领头人”,提升“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人才队伍科技素质,促进农民职业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藩篱,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党政干部、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同时,要发挥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力量,引导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农村事业发展,凝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健全推动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责任机制、落实督导机制、考评考核机制和干部动员、社会动员、群众动员机制,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课题,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准确聚焦阶段性任务,扎实苦干,科学把握节奏力度,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乡村创业之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