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5-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229 2020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献计献策意见建议征集发言讲话研讨交流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调结构、提效益、促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绿色农业成效显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投入力度偏小、粗放经营方式仍然存在、农产品品牌效应相对较低等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补短、精准发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改革路子,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大力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最适宜的区域集中发展。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13
二是优化农业投入力度,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明确资金投向。进一步整合各类农业补贴,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集中经营、生产集约化转变。构建全程覆盖、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四是发展品牌农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建立完善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评价标准,加强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
做精做细做优做强我省食品加工业
食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标志性产业,是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对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好“六稳”“六保”任务至关重要。
新形势下食品加工业呈现“大业态”“大市场”“大科技”“大龙头”
13
的发展趋势,我省作为多种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大省,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及时抢抓发展机遇,持续用力加快转型升级,加速食品加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建议如下: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推进葡萄酒、乳制品、果蔬深加工等三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粮油食品、酒饮料等九大食品产业基地(园区)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馆陶禽蛋、大名面业等十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加大力度打造粮油精深加工产品、高端特色乳制品等五大系列产品和乳制品、方便面等七个精品全产业链,加速推进食品工业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创建和培育食品行业特色小镇步伐,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效打通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的各个环节,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培育壮大优势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强强联合和行业重组,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加速各类要素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强化品牌战略。加大企业自主品牌培育力度,持续推动从农业原材料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汇聚要素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13
六是强化企业管理和食品安全。加快实施智能化提升改造,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广泛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设计能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水平。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核心在“特色”。特色是生命力,是农业发展的持久竞争力。省委、省政府将特色农业作为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强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品牌竞争能力及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带动产业转型效果明显。目前我省国家级特优区达到12个,在全国排名第二;省级特优区达到95个;有26个特色产业县域产值超过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定位不精准,顶层设计缺乏,存在发展不平衡、品种泛化问题,特色优势彰显不够。二是特色农产品杂、散、小、弱问题突出,要素集聚水平较低,深加工不足,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较少,品牌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三是特色高端产品缺乏,有机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比例偏低,高端品质农业企业生存期较短。四是特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统筹衔接不够。
下一步工作建议:
13
一是增强战略定力。要以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上下贯通、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着眼打造百年产业,综合施策,切忌急功近利。
二是注重分类指导。省级以国家级特优区为重点,打造x领军品牌,力争做到全国领先;市级着力推动一县一业,县级着力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形成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三是加强融合提升。坚持全产业链提升,实现梯次增值,把特色农业与文化、科技、互联网、乡村旅游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四是培育特色品牌。加大特色品牌的培育和扶持,重点扶持区域品牌和全产业链品牌,提升品牌集中度。
五是强化服务扶持。善于从产业链整体需求出发,解决企业科研、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关键问题。
六是擦亮特色名片。以“冀在心田”为核心,建立x农业标识系统,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打造产地、功能、生态环保的综合性宣传优势。
深入推动我省生态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省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明显,但受资源条件和发展阶段限制,在水土资源平衡、面源污染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3
一是强化生态理念,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在摸清我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有机衔接正在实施的“一减四增”“四个农业”等工作,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健全制度保障。科学制定农业节水、农业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基本农田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
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加快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农业绿色发展、资源经济学等相关团队与人才;加强生态农业研究的原始科技创新,构建适合不同生态类型区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转化和集成应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先进工艺和装备。
四是注重示范引领,推广典型模式。大力推广我省已有的“饲-鸡-肥”“饲-猪-沼-肥”“饲草-奶牛-有机肥”“生态循环+再生能源+绿色种植”“种植-养殖-沼气发酵-种植”等一批农牧结合、绿色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农业加快发展。
13
五是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合理收益。在稳定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适当提升企业和农户的盈利空间,调动其积极性。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措施,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补助、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生态农业,切实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我省畜牧业提质增效
x是畜牧业大省。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总产值2035.4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3.6%,位居全国第四位。但从调研中发现,养殖成本较高和单产水平低、畜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制约我省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调优产业布局,着力建设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引导规模养殖企业向饲草饲料丰富、生态容量大的区域转移,促进形成优质畜禽产品基地。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加强猪牛羊冷鲜肉及深加工制品的发展,拓展乳制品品种和特色,推进蛋肉鸡制品向绿色有机生态转型;加强品牌建设,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商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13
三是提升良种繁育水平,优化畜种结构和质量。加强联合攻关,提高优良品种推广使用率;加强地方畜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挖掘我省畜禽特色品种;加强基层配种人员技术培训,打通良种繁育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注重全产业链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健全完整产业体系,走全产业链发展道路。产前环节发展优质饲草,加快饲料本地化步伐,降低对进口饲料依赖度;产后环节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销售环节开辟电商销售新渠道。
五是加强科学化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如廊坊雪计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专门软件进行奶牛生产管理并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年经济效益提高10%。向现代管理方式要效益,通过深化股份制改革等多种经营形式调动职工积极性。
六是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创新驿站等,实现在良种繁育、高效养殖、疫病防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加强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使新技术落地生根并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优化我省农产品供应链
13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形成了巨大冲击。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粮食、果蔬、畜禽等重要农产品量价总体稳定;但海外疫情尚未出现明显拐点,大豆等高度依赖进口的农产品供给存在不确定性。后疫情时期,需要把握准农产品消费升级的基本趋势、把握住农产品供给侧的关键问题、把握好农产品供给模式创新的窗口机遇,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于旧链中创新点,构建协同高效、稳定有序的农产品供应链。
一是理念转型,促进农产品供给从“生存型”向“营养型”转变。坚持“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理念,树立三位一体的大营养观。加强健康饮食的宣传,实现食物营养可持续发展。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原则,构建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
二是系统推进,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把冷链物流建设作为保供给的有效抓手,补齐农产品供应链“最初一公里”短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鲜农产品的冷链公司专业化运输、市场化托管。优化农产品网络零售供应链,提升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体验。
三是要素升级,打造智慧型农产品供应链。推进以5G为背景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闭环作业和“无接触”服务水平,完善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
13
四是协同优化,推进农产品供应链节点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国内农产品市场,同时拓宽国际农产品的进口渠道,降低因疫情、贸易摩擦等带来的市场风险。促进农产品供应短链化,构建长期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创新农村电商的农产品全渠道供应链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五是加强引导,加大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政策支持。鼓励农户、流通企业多种方式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提高涉农产业链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促进各类农产品物流行业标准化,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品流交互式高效运行的农产品供应链。
以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旅游融通三产、惠及三农、联动城乡,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十三五”以来,共创成了各类示范单位近千家,打造了太行水镇、中国马镇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片区,推出了北戴河艺术村落、保定大激店等一批热门乡村旅游目的地。2019年全省共有1650个村、5400余家企业开展乡村旅游,实现综合收入442亿元;累计带动793个贫困村近30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但也存在产品单一、效益不佳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建议围绕农业农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五个方面:
一是深化农旅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再提速。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打造一批农旅深度融合典范。发挥旅发大会平台作用,聚焦环首都、燕山—
13
太行山等重点地区,培育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打造“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文明乡愁”x样板。
二是丰富多元业态,打造产品创新升级版。挖掘文化特色,打造长城、运河等乡村文化阵地,推动古村古镇创新开发,形成高品位乡村文化载体。依托特色种植基地,培育打造第六产业园区、国家农业公园等,积极发展精品民宿、家庭农庄等,以产品创新激活农业农村经济。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深度推进乡村旅游整体环境和公共服务品质提升,解决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垃圾污水处理问题,推动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建设,发展一批集体验化、产业化、风景化、生活化为一体的生态旅居小镇。
四是培树示范标杆,扩大特色品牌影响力。开发培育“太行山水人家、长城文化老家、坝上草原牧家、湖泊湿地船家、华北田园农家、海滨海岛渔家”六大乡村旅游品牌。指导提升“冀忆乡居”休闲住宿品牌、“冀忆乡礼”乡村文创品牌,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
五是强化统筹协调,构建合力推进新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协会协调、多方受益的乡村发展新机制。组织乡村旅游千人培训,培养懂旅游、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激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13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在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农业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我省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13年来取得很大成绩,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省农业保险发展取得的成绩。补贴品种逐步增加:中央财政补贴品种由2007年的1种增加到目前的14种,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逐步发展;保障作用日益显现:2019年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是2007年的30倍;规章制度不断健全:2020年1月,省财政厅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到2030年我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目标和重要工作。
二、我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农业保险保障范围较窄;现有保险产品保障水平较低;特色农业保险发展不足;向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及全产业链延展不够;与其他金融工具的联动不强。
农业保险服务水平较低。一些基层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过度干预;保险公司服务效率较低,存在惜赔、不正当竞争和违规操作等行为。
保费补贴制度仍不合理。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不足成为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广特色农业保险从而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障碍。
13
三、完善我省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拓宽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提高现有险种的保障水平;提高特色农业保险所占比重;把农业保险向整个产业链延伸,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拓展;推进农业保险与其他金融工具联动,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各项功能与作用。
改善农业保险市场环境。清晰界定基层政府作为的边界,规范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业保险服务标准和费用标准等,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鼓励保险公司应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提高承保理赔效率;监管部门要重点关注保险公司的赔付率指标,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
优化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着力解决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能力不足问题,支持市县开展特色农业保险,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绿色、生态和质量导向。
13
相关文档
- 2020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深入2021-05-084页
- 2020年理论文章心得体会讲话发言稿2021-05-083页
- 党员学习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2021-05-085页
- 心得体会 -学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2021-05-0810页
- 2020年疫情防控简化审批流程讲话发2021-05-083页
- 成人礼演讲稿五篇与学习2020两会精2021-05-0817页
- 幼儿教师师德演讲稿 师德心得体会2021-05-084页
- “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学习专题研讨2021-05-0813页
- 2020参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2021-05-088页
- 1212 2020年讲话发言稿材料征文演2021-05-0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