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6 KB
- 2021-05-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党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与时俱进,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宣示了新时代、提出了新思想、分析了新矛盾、展望了新目标,令人倍感振奋。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带来的“党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党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讲稿
1: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首先,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绘就伟大梦想新蓝图,开启伟大事业新时代,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极具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
二要抓住核心要义,全面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与时俱进,主题鲜明、思想深邃,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宣示了新时代、提出了新思想、分析了新矛盾、展望了新目标,令人倍感振奋。
三要立足党校职能,扎实推动理论宣讲。我们要举全市党校系统之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第一,要突出“及时”,立即行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早部署,率先行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学习在前、研究在前、宣传在前,精心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确保党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中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
第二,要突出“精准”,原原本本。要原原本本学报告,原汁原味解读报告,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刻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真正通过理论宣讲,引导党员干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第三,要突出“深入”,落地生根。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在各种媒体及时发声、准确发声。特别是要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为服务“五新”战略和大西安建设上狠下功夫,解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深刻而又生动,解惑而又解渴,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行动自觉,切实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思想,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为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贡献力量。
2: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再到要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二字醒目鲜明、力重千钧。“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再一次凸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人民情怀。
人民情怀,是对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传承与发展。96年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篇章。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执政观,正是对党的宗旨意识的传承与发展。
人民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对执政党与人民关系的科学定位。十九大报告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党群关系的定位更加科学、清晰,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为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新时代执政党建设方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情怀,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身历史使命而奋斗的高度政治自觉与政治自信。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起决定作用的是建设伟大工程。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就是一句空话。唯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开拓为人民服务的事业、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党才能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坚守人民情怀,就是坚守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前进不止的战斗力。
3: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命题,成为报告的一大亮点,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毫无疑问,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未来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供需失衡问题,其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供给结构僵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在当前形势下,改变原有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调控模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支撑。中国经济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创新能力不强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 “阿喀琉斯之踵”,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等举措,来实现动力转换、产业升级,从而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
第三,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环节。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第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重要路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的明显“短板”所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表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存在着的巨大的空间和无穷的潜力。只要我们能更加客观地正视现实,根据中国实际,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第五,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保障。当前我们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努力争取在以下领域,如国有企业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合理合法的制度保障。
第六,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重要动力。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总书记郑重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未来我们要重点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发展动力。
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坚守阵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我们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建设,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深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凝聚和引领全民族共同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牢牢守住这个极端重要的思想阵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思想的高度自觉性和成熟性。
第二,扭住主题,弘扬中国精神力量。凝聚起当代中国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文化建设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价值支撑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基础性的社会道德根基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起着长远性的价值引领作用;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起着全局性的内原动力作用。
第三,内聚实力,展现文化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不同时空、不同维度的文化精神展现出时代价值,赋予其更强更广阔范围的生命力,是历史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外扩影响,提高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智慧,需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必经之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用中国特色传递中国声音,切实提高国家话语权,提高文化软实力。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地方发展,人才是事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如何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就是当前我们需要着力加强解决的问题。
一要尊重规律,科学化制定人才培育机制。要尊重人才成长一般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要夯实青年人才的学识基础,在其培训过程中要给予其积累沉淀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行业,要尊重其特殊规律,要敢于打破过去传统中某些僵化的做法,“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
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机制,是选拔和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起到聚集人才的指挥棒作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不同行业的差异化分类评价体系,突出不同行业人才评价的因地制宜,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突出创新的权重,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
三是健全和拓展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灵活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会让作出贡献者有成就感、获得感,并获得继续向前的驱动力,从而把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对于不同的人才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与其匹配,让各类人才劳有所得。
6: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报告中还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体现党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一重要论断为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其中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整体性联动,从而打造共同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以往更迫切、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破解社会治理能力不平衡、社会治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整体性联动,充分发挥社会合力的强大推动作用,着力打造多方谋划、广泛参与、共同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路径。做好中国的社会治理,要吸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但绝不能复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模式和路数;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还要在社会治理的理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加充实、有保障、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第三,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专项治理。首先,要兜住安全红线,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体系,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其次,加强城乡社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城乡基层社区,难点也在城乡基层社区。提高城乡社区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城乡基层社区平安稳定。再次,要继续加大“天网”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社会治安网络信息防控体系建设。
7: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收入问题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关乎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一直都是人们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当前,收入差距较大,分配不公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因此,未来我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缩小收入差距,规范分配秩序。
“提低”就是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低收入群体是收入分配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我们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没有实现脱贫,这成为2020年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为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坚决打赢“十三五”的脱贫攻坚战。而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全面脱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只有通过产业扶贫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使其通过提高收入真正实现脱贫。同时,脱贫要重视“扶志”与“扶智”,一方面,要树立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信心与志向;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扶贫这一实现脱贫的根本,从而使我们的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性的真正脱贫。
“扩中”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中等收入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仅有助于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而且对于我们“调结构、促发展、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不足30%,与“橄榄形”分配格局中低收入者比重占7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要切实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改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完善相关收入财产分配制度,多管齐下,带动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调高”就是调节过高收入。目前社会上的很多高收入是分配不公的集中体现,所以调节过高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规范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的上交比例,将其更多用于社保支出,真正实现全民资本全民共享;进一步深化国企高管的薪酬制度改革,规范其过高的收入,建立合理的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大力推进反腐斗争,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构筑不想腐的堤坝,杜绝违法的腐败收入的滋生;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引导人们特别是社会富裕阶层参与公益、参与慈善,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8: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方法,是让行政管理方式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一,完善工作动态督查机制,以自上而下的监督,提高行政效能工作水平。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因此,要发挥好督查“利器”作用,以上级督查、部门自查、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借助信息平台动态同步的方式进行综合监督,以综合监督提高行政效能,克服“多龙治水、无人负责”的现象。督查除了要听政府部门讲,也要直接倾听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呼声,注重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与督查整改相结合,以自上而下的监督,做到真放权,不缺位、不失位,用好督查结果,严格予以问责,提高行政效能工作水平。
第二,完善民意实时表达机制,以自下而上的倒逼,提升行政效能服务质量。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因此,要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思维,改变“看家本领”,坚持“眼睛向下”,对接群众需求,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实时将群众的诉求信息,借助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快速准确传递给上级部门,让有关工作人员能够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直接对接,由此产生“自下而上”的倒逼效能。同时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互认共享,通过网上晒清单、推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力量来倒逼政府改革,将网上的服务与网下的改革联动起来,在网上网下的融合创新中走向善治,提升行政效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三,完善流程规范处理机制,以上下联动的整合,增进行政效能协同能力。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因此,我们要以清单管理制为依托,明确办事监督和追责执行主体,规范和完善办事流程的标准和内容,梳理“最多跑一次”“一趟不用跑”办事事项清单,形成“一次办结机制”;以“一枚印章管审批”打破各部门的利益格局,以“一窗受理、一站服务”整合权力责任,打造权力瘦身的“紧身衣”;通过上下分工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彼此联动的方式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逐层逐级约束的方式深挖问题死角,形成上下协调联动机制,增进行政效能协同能力。
9:十九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项基本方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其一。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更是字字珠玑,指引方向。
报告把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到更高的站位,指出“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十九大报告为未来法治中国描绘了新蓝图: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10:十九大报告中用一个章节来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多个方面作出安排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一,正是对于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望。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今,美好生活的目标中,美丽生态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要构建美丽生态,关键就是要加强制度保障、抓好责任落实。
通过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高效益的充分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新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携手描绘美丽灞桥、美丽西安、美丽中国新画卷。
11:十九大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五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也为未来生态文明发展及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部署。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为此,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报告从不同侧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所提及,如“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这从理论及信念层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相信有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念支撑,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行为会被顺利地激发出来,进而产生推动生态文明的强大推动力。二要继续推进绿色发展。政府、企业和公民都要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要做绿色的管理者,制定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并协调各方关系,企业要致力于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资源;公民则要身体力行地爱护环境,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三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多年来,由于没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总书记指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通过持续的环保督查等手段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企业生产方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小编精心推荐
关于学习的演讲稿 | 青春励志演讲稿
小编精心推荐
关于学习的演讲稿 | 青春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