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9 KB
  • 2021-05-10 发布

双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篇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双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篇 双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篇 ‎【篇一】‎ ‎78岁的年龄,斑白的头发,一只眼睛的视力不到0.1,心脏病、高血压、身上还安有支架……当**省**县老人**站到我们面前时,很难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拥军模范。‎ 在过去几十年里,他行程30万公里,自费走进200多个团以上单位,将自己独特的酱菜制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将士,愉悦了官兵们的“味蕾”;‎ 他将自己繁华路段上的两层小楼当作官兵驿站,南来北往的军人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家,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而自己的家,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房间;‎ 他动员全家参与,组织起一支庞大的社会拥军队伍……‎ 当兵不成  走上“酱菜拥军”之路 ‎“你们放心到火热军营建功立业去。家里的一切,交给我,交给拥军协会……”**站在**县人武部的台阶上,用浓重的苏北口音向一批即将离开家乡的准军人讲话。‎ ‎**年,**县的适龄青年全部进站体检,在580名体检合格的青年中,只有249人幸运地戴上了大红花。征兵动员大会一角,没有穿上军装的万小林正在抹眼泪,因为没有被录取,他只能和台上那位老人一样,将从军当成美好的向往。‎ 在许多地方慨叹“征兵难”的时候,这个县的当兵热情令人刮目。‎ 没有人计算过,**送过多少次兵。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买上生活用品和食品,做成大礼包,人手一份,让这些年轻人怀揣温暖远走高飞。‎ 一次次的送兵,满载**不忘初心意。他不到17岁就和父亲走进驻地某高炮团。那个年代没有军用床,官兵们睡觉都是手工做的棕床。**和父亲将祖传的做床手艺带来,分文不取地帮助官兵制作棕床。父子俩吃住都和官兵在一起,年轻的他与同样年轻的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强烈的念头在**心中产生:当兵,和他们一样荣光!‎ 可是事与愿违。两次体检都合格了,却因为兵员数量有限,他未能成行。第三年,**再次走进高炮团,帮助官兵编竹篮子。不幸的是,一根竹签飞起来,恰恰刺中了他的左眼。自此,当兵的愿望成为永远的遗憾。‎ 尽管不能当兵,每年,他依旧会和父亲走进高炮团,依旧摆开架势,固定好木框,穿针引线制作棕床,为军队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年轻时在豆制品厂学得的一手腌制酱菜的绝活,为他重新开辟了一条拥军大道。‎ 一个炎炎夏日,**听说驻**某部要将上万斤因高温而变质的酱菜全部倒掉。凭着讲述人的只言片语,他立即做出判断:菜没有问题,是卤汁的问题。‎ ‎“不能这样浪费。”在质疑的眼光中,他带领战士们冲洗酱菜、配制新卤重新腌制。一周后,酱菜上了战士们的餐桌,成为大家的最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踏上技术拥军的大道。‎ ‎**年4月,全军“菜篮子工程”会议在**召开。**作为唯一的地方代表,也应邀参加此次大会。他的独门酱菜腌制技术惊艳了在场领导。之后,他辗转各大部队,把他的酱菜腌制技术推广到各个营区,解决了战士们的早晚小菜问题。‎ 开辟拥军场所  不收取官兵一分钱 ‎**当时是水利局的一名干部,虽然单位非常支持他的拥军事业,但他依然做出决定:为了安心拥军,提前退休,一心一意地服务军队!他自费40万元,成立拥军技术培训中心,**多平方米的场地上,100多口大缸一字排开,**倚缸而立,满面春风,专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子弟兵。‎ 此外,为了开辟一个固定的拥军场所,**在**县的繁华地带又盖起480平方米的门面房,一部分当作拥军招待所,内设20个床位,专门用来招待南来北往的军人,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服务。探亲休假、技术学习、征兵带兵、旅行结婚??这个不算豪华却充满人情味的“士兵之家”,每天上演着军民情浓于水的画面。‎ 有了这个阵地,**除了深入部队指导官兵腌制酱菜,还常年义务为部队官兵举办培训班,每年平均培训达20班次、**多人。在他的亲自传授下,一连几期培训班,打造了一大批全军的酱菜技术骨干。这些官兵回到部队后,成了部队菜篮子工程的骨干力量,部分战士退伍回乡后也办起了酱菜加工厂,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 一次,**某部战士柯中浩受部队指派火急赶到**家学习腌制技术。在外做生意的**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赶回家中精心指导小柯学习。在他的细心指导栽培下,小柯的技术提高得很快,迅速成为腌制技术能手。‎ ‎**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到他家来学习技术的部队官兵,一律免费培训、免费吃住,仅这一项,他就贴进去50多万元。他还严格按照部队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前来学习的战士实行军事化管理,甚至一起出操、跑步。‎ 多年的拥军历程,**一直坚持“三不”原则:不收取官兵一分钱,不让部队报销一分钱,不接受部队特殊“照顾”,始终坚持与官兵们同吃同住。他到**某部传授腌制技术时,由于不适应气候反差,嘴唇上裂出一道道血口子,一到部队驻地就晕倒了;去连云港某部途中,钱物和手提包都被扒手偷去,他徒步走了5小时赶到部队,又忍着胃痛为战士们讲课和作现场指导。这一切,从未动摇他对国防事业的一往情深。‎ 回忆起拥军中的一幕幕,孙老总是充满豪迈与激越。**年10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接见了**,称他是“新时期的拥军模范”,并与之亲切合影。在以后的拥军生涯中,**省首届“关心国防十佳公民”等30多项荣誉接踵而来。 ‎ 成立拥军协会  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 ‎“现在感觉确实力不从心了,可这个传统还要传承下去。”**语气里满满的忧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老伴、4个女儿和女婿、1个儿子全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拥军的道路上渐渐有了一支步履铿锵的队伍。‎ ‎“说实话,一个人根本做不来。”酱菜腌制最起码半个月才能好,各种繁琐的环节,没人打下手,运转不起来,**的老伴王淑美一直陪着他南来北往。一家人力同心,拥军事业越做越大。‎ 中共**县委发出了向**同志学习的决定后,他立即牵头组织成立了**省第一家拥军协会。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组织,在拥军这条路上,**运用他个人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吸引、团结了不少社会人士。‎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在**的带动下,很多企业家纷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做着好事。位于县城中心繁华路段的**县拥军协会,见证着**和他的战友们走过的拥军之路。协会创建时有30多人,如今,影响力和规模进一步扩大,还在连云港赣榆县、淮安市区成立了分会。协会做的事情更是多如牛毛。**扳着指头说:“全县一共19个乡镇,还差两个镇就全部走了一遍,明年的计划是把全县的困难军属都过一遍。”谈到看望这些人花了多少钱,**却搓着手想了很久,旁边的秘书长胡湖说,每个人花费了四五千元不等,也没有人专门记录过,做过了就好。‎ 残疾人刘伯晓是协会副会长,他创办金诚外国语学校后,一直坚持军人(含复退军人)子女入学费免除或减半。仅这一项,每年都要付出好几万。在学校里,只要是支持国防建设的人,都会得到特别优待,学校教职员工中,1/5是军人亲属。‎ 刘一手火锅**分店老板金龙是协会的骨干,他自觉自愿地将拥军协会的就餐任务揽过来,说:“为了拥军,免费做多少桌饭我也不心疼。”‎ 协会骨干、时代新娘婚庆婚纱影视城的老板石洪斌,从开店第一天起,就在门口大大方方地挂上自己的招牌:军人照相免费、婚纱摄影半价,至今未变……‎ 七旬老人  陋室里描绘拥军蓝图 严格地说,**的家,不是家,那不过是“士兵之家”里一间最普通的房间。这个房间,像一张过时的黑白照片,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已陈旧老化。电视机21寸,款式老得已经没有人使用;冰箱挤在墙角,小得像一个柜子。在这个家中,最壮观的风景是**获得的荣誉,230多面锦旗林林总总,整个房间红彤彤一片。‎ 除了公益活动,**没有其他爱好。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吃喝坚持最低标准。他的衣服,翻来覆去就那么两件,全部是10年前买的。‎ 就是在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家里,**在拥军的道路上一步步走来,越走越坚实,越走越有力。每个深夜,他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设计着未来美好的蓝图。‎ ‎7年前,**酱菜厂一块2400平方米的用地因政府新规划被拆除。他没有领取土地补偿金,而是要求县政府按原面积报批技术拥军基地和拥军招待所建设用地。未来等拿到土地后,他打算自筹资金,不花政府一分钱,建设集技术拥军、军队干部休息所、军地联谊会所、军人优抚服务平台、退伍军人创业中介、双拥活动接待站、拥军优属活动展厅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拥军服务中心。‎ ‎“到那时候,一幢12层的大楼像模像样,军人军属需要的事务,这里都能满足。”说起这些,**欣慰地笑了。‎ ‎【篇二】‎ ‎**,****县人,**年3月出生,**年7月参加工作,**年11月入党,**大学毕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市双拥办专职副主任。多年来,该同志能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做到工作有思路,办事有章法,对人讲感情,做事讲原则,特别是开展"部分军队退役人员**问题专项行动"以来,‎ ‎ **同志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人员**问题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政策底线,坚持分类施策,注重源头化解,强化责任担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类问题、诉求的有效化解,为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事迹:‎ 一、全力解决部分军队退役人员**问题。‎ ‎**同志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带着感情干工作,主动上门走访退役军人家庭,了解诉求和困难,设法解决问题。‎ ‎(一)千方百计解决安置遗留问题。为解决历年安置遗留退役人员,她多次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开发200余个事业单位指标,先后五批对175名历年安置遗留人员全部进行了安置。‎ ‎(二)全力化解重点人员诉求。作为专项行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同志严格工作制度,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无假日办公制度,每日召开碰头会议,检点政策落实,评估行动进展,研究解决问题。对重点人员提出的政策内诉求,全部解决,对无政策支持的诉求,耐心解释开导,对生活确实困难者,以救助结合思想工作等方式对其安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想退役人员所想,急退役人员所急。**同志经常教育工作人员,要换位思考问题,把退役人员的困难当作自己的问题,不遗余力,认真解决。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共发放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9千多万元;对涉及欠薪欠保及自谋职业的军队退役人员,及时安排梳理汇总后,协调人社部门予以解决。并安排各城区均成立了托底安置公司,加强再就业扶持。在进行社工招考时,**同志还专门协调36个定向指标用于退役军人家属、子女。对生活困难的退役人员加大了救助力度,发放困难生活救助费900余万元;对符合申请公租房的优抚对象实行不摇号优惠政策;对在乡两参人员(农村户籍及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参照公益性岗位待遇标准提供临时用工岗位,同时每月发放550元生活补助,每年发放取暖补助。‎ 二、着眼改革发展稳定,不断巩固双拥创建成果  ‎ ‎**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上任伊始就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分解任务,狠抓督促落实,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全市双拥工作形势,研究解决双拥创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了创建目标不变,工作热情不减,双拥旗帜不丢。始终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关双拥工作的事都能坚持常抓常议,重点部署,积极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援部队建设,亲自挂帅协调解决部队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她的带领下,全市各级从军人军属、优抚对象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入手,大力开展文化拥军、科技拥军、法律拥军等活动,满腔热情地为部队排忧解难。几年来,举办各类文化拥军活动77次,援建军营图书室25个,赠送各类书籍38600余册,共安排解决非学区内军人子女610余人进入优质中小学就读,帮助180多户家庭走上了致富道路。定期召开双拥理论研讨会,加强前瞻性研究,编印了《纪念延安双拥运动论文集》、《**市双拥模式研究》及《军民团结铸丰碑》画册,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为全市各级做好双拥工作提供了借鉴指导。协调相关单位共筹资230余万元,建设了华北首家双拥主题展览馆,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双拥氛围。组织发动全市志愿者,对军人空巢家庭、军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帮扶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军队建设,受到驻并军部队一致好评。  ‎ 三、着眼形势发展需求,不断促进军地互惠双赢 ‎**同志始终秉称"抓经济不能忘国防,居平安不能忘战备"的思想,始终把国防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始终做到"四不忘":人员变动时不忘无缝交接、筹划工作时不忘双拥重点、分析形势时不忘国防教育、检查工作时不忘督促推进,推动了双拥工作的持续健康高效运转。二是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军政军民关系,支持国防建设和支援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军地一盘棋、军民一条心"的工作合力。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她的努力协调下,全市各级深化思想认识,完善体制机制,实现了部队"所需"和地方"所有"的无缝对接,先后为综合性民兵训练基地、市人防指挥所、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共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对8个国家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进行维修改造,对通信指挥和"五救一反"装备进行了升级换代。驻并部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携手**理工大共同致力于军队科研和民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完成了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互惠双赢。‎ 在其位,谋其政。**同志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经常利用慰问驻并部队的机会,了解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使他们能安心于国防建设,为全市各级树立了榜样,为**的双拥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三】‎ ‎**省**市有一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她,30年如一日,情系国防,爱洒军营,无怨无悔。她满怀深情为驻军战士、军烈属办实事、解难题,积极开展科技走军营,让即将退伍的战士掌握创业技能;她在拥军路上永不停歇,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高大姐”。‎ ‎**总是定期根据战士的需要带着农学专家,来到驻军部队,为战士们讲授养殖、种植、新农村建设、食品安全等知识,深受战士们欢迎,大家说:“‎ 高老师带着专家教授开展科技走军营活动,为我们讲授农业科技知识,讲解党的惠农政策,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很大,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更好的建设家乡,回报社会!”截至目前,**组织开展的科技走军营活动,已经持续了多年。3000多名即将退伍的战士接受培训,为回乡创业打下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拓展科技拥军的领域,**申办“军地职业技术学院”,她跑遍了全国许多地方,考察了多家高校,联系了多家用人单位。风餐露宿、废寝忘食,大家都被她这种执着的拥军情怀深深感动。目前已经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批。这所专招退伍军人的全日制职业技术学院,将为探索退伍军人培训、创业、就业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过年,是战士们最想家的时候,**每年除夕都会带上慰问品,来到军营与战士们一起包饺子、拉家常,除夕之夜,军营中爱意融融,战士们有了在家过年的感觉。‎ ‎30年来,**用自己的工资和创业所得,为驻军和伤残军人、军烈属赠送慰问品累计价值上百万元;资助一百多位军烈属、伤残军人、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帮助100多名退伍军人自主创业;帮助30多名军人组建起了幸福家庭。她还建起了“国防教育科普基地”,承接观众上万人次。‎ ‎**由衷地说:“啥叫幸福?我认为创业奉献、爱国拥军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