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2 KB
  • 2021-05-10 发布

最美退役军人事迹材料二篇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 美 退 役 军 人 事 迹 材 料 二 篇 最美退役军人事迹材料二篇 【篇一】 xx,1973 年 11 月出生,1991 年 10 月参军入伍。中共党员,现 任 xx 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技师,xx 县 xx 镇 xx 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 专干,一名奋战在扶贫一线退伍军人。 在部队时,他就是一名优秀士兵,当兵三年,两次获得优秀士兵 称号、七次获得嘉奖,这,已经说明一切。短短的三年,铸就他一生 的品质。弹指一挥间,脱下军装已 20 多年过去了。20 多年来,变化 的是不断刻上岁月痕迹的容颜,而不变的,是一颗坚韧而赤热的军心。 自工作以来,xx 同志不管在哪个岗位,始终初心不改,保持军人 本色,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名利得失, 甘愿奉献牺牲。2005 年,在单位驾驶公务用车外出执行公务,途中 发现前方有车辆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因在郊区,无人帮助施救。xx 同志果断停车,一边报警,一边跑向事故点组织人员施救,为车祸中 重伤人员生命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待警车和救护车来到现场,他才 默默离开。如果不是围观群众记住了他的车牌号码,谁也不会知道那 第一个冲向车祸现场、跟生命赛跑的人是谁。当皖西日报记者找到他, 问他为什么不留名时,他说:“人救了的我就安心了,而且我还在执 行任务,没想那么多。”毫无修饰的话语朴实而真诚,不经意间流露 的是一名退伍军人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是不计名利的那份自然本 色。 2018 年 4 月,响应组织安排,派驻 xx 县 xx 镇 xx 村驻村工作队 扶贫专干。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对于并不算 年轻的 xx 同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 到基层,巨大的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震撼,还是出乎他来之前的心理预 期的。他说,来之前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真正来到这大山沟的村 里,偏远孤寂的生活环境和一百多户贫困户的扶贫压力,还是让我出 乎意料。不过,短暂的震惊之后,他就迅速的调整了心态,强使自己 迅速融入环境、进入状态、投入工作。他说,我是一名军人,快速适 应环境,是我们军人的基本能力。的确,他不但迅速的适应了新的一 切,而且很快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繁重的扶贫工作之中。把村部当家, 把贫困户当亲人,再次用他的执著与热情,谱写了一篇扶贫路上的华 彩乐章。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服务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把扶 贫工作搞好,就必须知道扶贫工作是干什么的,怎么干。原来在机关 工作了几十年,一切都轻车熟路,这猛然的切入到扶贫工作,还真是 一头雾水。原本想的是就为贫困户跑跑项目、搞搞政策和技术指导就 可以了,而真正到了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时才知道,远没有那么 简单,你甚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扶贫政策根本就不了解,例如 贫困户需要实现的“两不愁三保障”,健康扶贫“351”“180”“2 10”政策,教育扶贫的“雨露计划”,还有异地搬迁、危房改造、 产业扶贫……等等等等,听到这些“专业名词”头都是大的,而这些, 是基本知识,你必须知道,必须搞懂,这些都是涉及贫困户的切身利 益,只有自己懂了,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经过了一段短暂的迷茫之后,xx 同志就找准了方向,他告诫自己, 当前最紧急的任务是让自己潜下心来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吃透政策精 神,切实弄清楚各项扶持清单,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同时,尽快熟 悉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于是,那段时间,晚上他挑灯夜读, 努力学习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白天,拎着那个蓝色的扶 贫资料袋,穿行在沟沟坎坎与崇山峻岭之间。 走访,远没有那么的诗意浪漫,尤其是对于 xx 这个初来乍到的人 来说,而且还是在大山里。出门时问好了大概方位,走着走着就没有 了方向。山里边不向城里到处是人,在山里找不到路,连问路的人都 难以遇上一个,只能反复的走错路再走新路,一条一条的偿试,有时 为了找一户人家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衣服被蒺藜撕破是常有的事, 脚上有蚂蝗伴行那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有雾锁深山不知归途。 这一切困难都没有吓住他,反而激发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达目 的不罢休的斗志。同时也是因为他通过实地走访,亲眼看到一些贫困 户艰难的生活现状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 他走进其中一户贫困户何云锐家时引起的心灵触动。他看到的是低矮 破旧随时可能垮塌的瓦房阴暗而潮湿,喊了半天从黑暗处蹒跚走来一 个穿着一身不知道是灰还是白的破布衫,脸色灰暗,两眼无光,走路 两边摆,似乎对他吹一口气就会倒——他就是这一户的户主何云锐。 门外屋檐下的轮椅上坐着的是他们的儿子,双腿瘫痪,精神分裂。招 呼 xx 的是这一家三口唯一还能说上话的 80 岁的老奶奶,也就是何 云锐的老婆,也是这一家的顶梁柱!看到这一切,xx 同志已经不能 用震撼来形容当时的感觉了,他只感觉喉咙被瞬间堵住似的提不出 气,脑袋一片空白,到走时都还没有理清思路,他不知道这一家子是 怎么过来的,应该怎么过!还有黎远霞家,老夫妻也有七八十岁了, 带着一个严重精神病患者小儿子生活。小儿子常年被单独关在一间不 足 4 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道门被封死,一方墙离地一米的位置开了 一个刚好能塞进一个饭碗那么大的洞,老夫妻每天就是通过这个洞送 食物给小儿子吃,以维持生命。家里的房子一面墙要倒了,老夫妻找 人砍了一根树杆撑着…… 致此,他才深刻地理解了扶贫政策中“两不愁三保障”的实际意 义。对这样的贫困户,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存, 然后才谈得上发展啊!回去后再对照扶贫资料查看他们家的收入情 况、产业发展情况、受帮助情况等等一应数据,xx 不再感到那么抽 象和枯燥,这些数据真实的记载了一个家庭的真实状况,也体现出了 党和国家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关爱之心。 二、保基本,促民生,因户施策谋发展。经过近两个月的理论学 习和实地走访,使 xx 同志真正成为了扶贫路上的行家里手。那本随 身带的厚厚的皮面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着他对政策的理解,还有 1 00 多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现在,说起国家扶贫政策,他是娓娓道来, 随便问哪家贫困户的情况,他是如数家珍。也正是基于对贫困户的深 入了解,才让他对扶贫工作有了自己清晰的思路。 对于象何云锐、黎元霞这样无劳力、无资金的极度贫困家庭,必 须实行社会兜底,以确保他们的吃穿等基本生活有保障。回到村里, 他急切地向工作队和村两委汇报了有关情况,并为何云锐和黎元霞家 争取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以保障他们基本吃穿不愁。对于所住的危房, xx 认为也必须尽快解决,因为他们的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正 好政府有易地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政策。对于他们无力进行易地搬迁 的的特殊危房户,为他们争取危房改造政策,确保他们的住房安全。 仅 2018 年,xx 村就新建两个安置点,有 15 户搬进安置房入住,为 他们彻底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何云锐家因无力负担易地搬迁,xx 就为他家争取到了危房改造政策,对原来的极度危房进行了及时拆 除,盖因地置宜地改造成了三间水泥砖结构的瓦房。黎元霞家也进行 了修缮加固,再不忘初心雨天漏雨,也不用树杆撑墙了。看着一户户 都住上了安全住房,xx 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压在心里的石头, 终于轻松了一些。 三、勤调研,谋发展,发展产业稳脱贫。在为贫困户解决“两不 愁三保障”的问题时,xx 同志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贫困户的根本 问题在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是所有贫困户存在的共性问题。不 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现在利用政策红包为他们暂时解决了基本 生活保障问题,但是,以后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还是有再次返 贫的风险。但是要发展产业,谈何容易?有的是空有一双手,但是找 不到发展的方向,有的是想发展但缺少启动资金,也有的是没有劳动 力又没有发展资金。这些成堆的问题,xx 也是伤透了脑筋。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xx 还是选择了调研这条路,他要找到 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那段时间他又是起早贪黑,挨家挨户的走访, 调查,有时乡亲们在地里干活回去的晚,xx 就坐在家门口等,等到 天黑。有一次到董家垅组走访,因等农户下工耽误了时间,回来时天 已全黑了。路上看不见一脚踩空滚到路边的树林里,衣服撕破了几个 口子,双腿和胳膊都蹭掉了几块皮,当他回到村部,工作队和村里都 急吓坏了。他说,没事,只是皮肉伤。对他这种拼命的工作精神,领 导除了心疼,也拿他没办法,只能是“严厉”嘱咐注意安全,尽可能 的派一个人陪同走访,以保障他的安全。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反复思考,xx 认为应该结合当地山区环境与 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和项目。对有大的发展潜力 的贫困户重点扶持,以大户效应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山区虽然交通 偏远,但是环境无污染,种养出来的农产品质优味美,这就是他们的 优势。有了思路,xx 同志的精神就来了,说干就干。 在走访中,他发现贫困户王良明家是一个有潜力的户子。他们夫 妻俩勤劳朴实,一心想发展,但就是缺少发展资金。家里的养蚕养蜂 一直上不了规模,技术上也不够成熟。于是 xx 到镇农商行为王良明 家争取到了 5 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并且到镇政府进行汇报协调,由政 府定期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督促王良明等有发展愿望的农户参 加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素养,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 经过一素列组合拳,成效果然喜人。仅王良明家,利用贴息贷款 购买了大型农用三轮车,大大提高了蚕桑养植能力和效率。以前,一 年也就只能养个一张蚕种的量,还忙得要死,现在,有了农用车再结 合在培训班学到的新技术,每年养蚕都在 10 张蚕种!光这一项的收 入就有四五万块钱!在培训班上他还学到了蜜蜂养殖技术,利用贴贷 款购买更换了新型的蜂箱,这些新型峰箱不但有利于保护蜜蜂安全, 还提高了取蜜效率。以前他家一年最多就三五箱,现在他家发展到已 经有五六十箱蜂蜜!仅仅蜂蜜一项,每年的收入就不低于五万元,他 的脱贫先进事迹去年还上了皖西日报头版头条。 贫困户何军家也是类似情况,他对养鸡产业情有独钟,但是一直 缺乏启动资金。xx 为他争取到 2 万贴息贷款,他全部用于养鸡烘箱 和种苗等购置,现在他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他家的鸡苗、鸡蛋是 供不应求,每年的产值都在 10 万元以上! 有了这样种养大户的带头示范,所有的贫困户包括一些普通农户 都掀起了发展产业的热潮,都要求贷款、要求学技术。想发展是好事 啊!这本就是 xx 同志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的目的。于是 xx 同志又是跑 政府跑银行,为大家尽量争取更多的支持。仅 2018 年,就为全村 6 7 户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争取到贴息贷款 118 万,用于贫困户发 展产业,仅产业发展补助就有万元,因发展产业为全村贫困户增收近 百万元。象何云锐、黎元霞这样的缺少劳力的特殊户,xx 建议他们 发展小型种养业。黎元霞家每年养鸡五六十只,养的鸡根本就不够卖, 老俩口乐得合不拢嘴。何云锐家也养的有几十只鸡,还有两三亩茶园, 这两项每年可为家里带来上万元的收益,再加上低保金,收入有了保 障,他们家的生活是没有问题了! 现在 xx 在 xx 村,成了大家的亲人。年长的都亲切的喊他小张, 从心里感谢这个从城里来的小伙子。但是 xx 却说,他只是扶贫政策 的搬运工,是扶贫政策的宣讲员。扶贫政策工具很多,贫困户不够了 解,不善于利用。但看到通过他的努力,那些贫困户所发生的变化, 他的心还是暖洋洋的,他也深切的体会到,扶贫,确实要脚踏实地。 在充分搞懂扶贫政策精神的前提下,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培养他们 的造血功能,为他们找到一条可续发展的途径,这是重中之重,也是 所有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努力,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算是走上正轨,现在,xx 同志又 瞄上了村集体经济。他说,扶贫,不是一阵风,我们不但要让贫困户 脱贫,还要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我们要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发 展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整体振兴!说这话时,他眼中 透露的是一种坚毅、信念与担当。 我知道,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是一名检察干警,现在更是一名 优秀的驻村扶贫干部! 【篇二】 xx,xx 镇 xx 人,2005 年退伍后,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军队的“退 伍不褪色”号召,自主择业、自谋职业。曾做过建筑工人,开过饭店…… 八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不怕吃苦、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打造 出绿色发展的品牌一直是 xx 的梦想。2012 年 xx 创办了 xx 县东升生 态蔬菜专业合作社。有种植基地 690 余亩。吸纳贫困户 70 户,合作 社内设扶贫车间一个。从 2013 年开始,xx 又承包 1000 余亩水稻田。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近两年来合作社成功带动了 90 户贫困户入 股分红,务工带动 10 户贫困户,实现了最初创业回报家乡的初心。 合作社在 2017 年被评为县级示范社,2018 年被评为“xx 市市级示 范社”,2019 年被 xx 镇党委授予“民营经济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 誉称号。2019 年被评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 年,xx 也被 xx 市评为“退役军人创业标兵”。 虽然创业道路十分艰难,但作为一民退伍军人 xx 一直怀着一颗感 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先后向困难生病的群众捐款 20 余次。还向村“急 救难”捐款。在今年疫情期间还向红十字会捐款捐物共计 7000 元。 致富家乡!回报社会!下一步,xx 和他的合作社将集中力量推动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从现有的蔬菜种植向蔬菜产品深加工,产 品高端化、农业生态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倾力打造 xx 县绿色蔬 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运用科技创新带动农村电商深入发展,进一步带 领群众探索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