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1 KB
  • 2021-05-10 发布

2021——2025年对于“十四五”规划几点思考4630字材料稿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2025 年对于“十四五”规划几点思考 4630 字材料 稿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正确分析新中国建立 70 周年、改革开 放 40 年来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的决心,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把握好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具有新时代、新起点里程碑意义。 一、“十四五”规划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 从规划的属性上分析,“十四五”规划属于宏观性、全局性、综 合性、引领性中期规划。从规划的战略定位上看,必须要有坚定正确 的发展导向,体现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色,统一人民群众意志的发展 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编制好“十 四五”规划,要牢固确立“五要”的战略定位。 第一,要有鲜明的指导思想。“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经济社 会发展的纲要和行动指南。编制规划的前提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规划编制的总依据和主线,贯穿在规 划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深化对当前经济社会 发展形势的认识,用“五大”理念研判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确立未来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只有指导思想明确,才能充分释放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红利,自觉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 家大战略。 第二,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在于对新时 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正确把握。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 色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 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 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十二强”充分体现了高 质量发展,包含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战略定力。这是我们编制“十四五”规划中产业发展的总要求。 用这一时代特点,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诉求导向, 推进区域经济彰显出“强”的新特点。 第三,要突出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制定的重要前提是正确 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这一基本矛盾在区域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破解这一矛 盾就是要在“十四五”规划中,正确把握省情、市情和县情,最大限 度的找准不平衡的公约数,最大限度的拉长发展不充分的区域短板,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诉求。 第四,要充分体现融入经济全球化。规划战略高度的本质,是用 国际化视野审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培植区域经济融 入全球的新优势。面对逆全球化加剧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九大已经做 出全面扩大开放的总体部署,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要把视野和 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营造国际化发展环境,构建承载国际贸易投资大载 体、培育壮大世界领军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核心技术,做强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和国际竞争力,用区域 发展新优势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意志、决心和发展路 径的综合体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已经 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时间节点,这是各级政府编制“十四五” 规划目标的刚性依据。围绕这个刚性目标,建立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体系,细分阶段性经济增长、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 科技教育等综合指标,提出综合考量和阶段性量化措施,务求规划目 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二、“十四五”规划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党的“五大”发展理念、 “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总体布局落实在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上,从战略上厘清发展思路,从战术上确定好发展定位。从 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判,编制“十四五”规划 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原则,防止顶层设计滞后和决策失误。 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高质量发展才是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要重点突出“强”,切实做好 “转”,牢牢把握“稳”,把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始终保持在稳中向好 上。把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作为“十 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形成长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 善优化社会综合治理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 方面综合施策,系统性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坚持开放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激励竞争 中的国际贸易摩擦将成为新常态,不确定性国际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 带来的风险也将成为新常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本着稳步 扩大开放、增强风险挑战实力的思路,全面提升区域扩大开放水平。 把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做强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集中区、 自由贸易区和城市群、都市圈等开放发展的载体平台作为战略平台, 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把抢占国际中高端产业链分工作为战略推 手,促进重点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成为国家开放发 展的新动力。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创新,要把创新发展 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下大力盘活区域内聚集的 科技、教育、人才、国防科技等创新要素,推进存量资源向现实生产 力和核心竞争力转变,形成区域性创新发展新引擎。突出体制机制创 新,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城乡要素互动、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市 场化资源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支持培育黑科技企业、科技型小 巨人企业和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等方面实施重点 支持,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链、价值链、竞争链加快形成,全面培育 壮大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新活力。第四,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 容性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 列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地方和区域就是坚持“多规合一”。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的“十四五”规划,处在“多规合一”之首的 重要位置,要统筹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 战略等规划的核心要义,在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建设、防控金融风 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 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的新发展思路,全面构建健康可持续 发展的新格局。 三、“十四五”规划在战略举措上要有新突破 规划编制的亮点在推陈出新,重点是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 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中后期、市场化深度改革期、新技术 突破期、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期、人口老龄化转折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全面推进期和经济全球化分化期等“八期”时代特征判断,依据资源 禀赋和发展基础,科学确定重点产业、重点任务,使规划成为高质量 发展的宏伟蓝图。因此,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重点在五大方 面有新突破、新作为。 第一,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对区域特色的 核心竞争力。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十二强”的要求,依托区 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分别提出战略性支柱产业、高成长性新 兴产业、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支撑就业创业的传统产业等新旧动 能转换的发展方向。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支撑引领区域经济 发展的特色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竞争链和供应链,加快形成区 域经济新优势。依托区域产业微观基础,提出资源整合、集约发展、 建设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和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及大力发展新兴 业态的任务清单。围绕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在粮食安全、食 品安全、供给安全等方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形成 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布局。分别在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形成品牌经济、规模经济、特色经济、质量经济的新方阵。 第二,在城市化上有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载体。 城市是聚集生产要素的最大载体,是居民享受宜居、教育、医疗等公 共服务的理想选择。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9.58%的阶段性 特征分析,按照国际城市化率在 70%的规律判断,城市化还有 10 个 左右百分点增长空间。在“十四五”期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发 展增长极进行规划建设。按照我国已经形成的一线城市、中心城市、 城市群、都市圈、特色村镇、中心社区、美丽乡村等城乡一体化发展 模式,加快推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 放宽城市准入门槛,提高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户籍率。放活城市要素 向农村流动限制,支持城市人口、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生活 方式向农村自由流动,为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增强新动 能。 第三,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全球化融合。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14 个坚持”的原则,科学提出区域深化改 革开放的顶层方案。围绕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十八个”重点、难点问 题,在“放管服”、市场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做强 产业生态圈,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对接上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 中国新范例。依托我国由“制造大国”进入“消费大国”,进口需求 激增的历史性拐点,分别在高质量进出口、高效能投资贸易、有效推 进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和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拿出对策措施。 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新优势,在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推进跨 国产能合作、技术合作、投资贸易合作和跨国产业联盟等方面有新作 为。依托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 保税区、保税加工区和高峰论坛等开放平台,大力提升开放性经济新 活力。依托“互联网+”,在大纵深建立国际化投资贸易新通道上提 出新思路。围绕国际贸易摩擦常态化新变局,前瞻性提出应对新举措、 新策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刚性指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编 制“十四五”规划时,要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发展理念,找准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经济发展的平衡点。重点在节能 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综合治理、蓝天保卫、自然灾害防控、构 建防护林带、稳定提升森林、绿地面积等方面制定负面清单和具体对 策。依据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提出区域性高耗能、污染型企业退出机 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水源地保护,土地、林地面源污染治理, 农村厕所治理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 场、绿色建筑等措施。依托建设国家中央公园、森林公园、城市绿地 等生态环境项目支持政策,在提升城镇、乡村品位和宜居环境上促进 品质化发展。 第五,在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福祉。 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编制“十四五”规划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 旅游、健康养老、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等方面提出指标体系。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在优化调整大学教育、 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政 策措施。聚焦人口老龄化、生育水平下降两大难点,建立具有区域和 少数民族特色的健康养老、医疗保险、远程医疗、社区养老、生育补 助等保障制度。紧密结合“健康中国”,在体育运动、疾病预防、膳 食营养、居民常态化体检等领域,安排一批普惠性公益项目,把以人 为本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上。围绕优化完善社会治理结 构,在预防社会不稳定因素、消费者权益保护、防控金融风险、巩固 基层政权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从规划的引领上,推进社会事业 全面进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