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1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市科技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市科技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现将我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列入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2020年,全市新申报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家:其中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通知已下发,7月底前完成申报推荐工作;其他省级平台申报工作按照惯例下半年启动)。
2.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 2020年第一批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其中申报新认定企业37家,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10家,居全省第6位。目前,我局已做好第二批高企上报准备工作,预计全年高企达240家,位次与上年持平(上年x家,全省第x位)。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x%以上
1-5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x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x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x%,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x%。
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x% 据市统计局反馈(初步数据,最终数据预计7月底前公布),上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预计为x亿元(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x%(预计居全省前5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为x%(预计居全省前7位),同比提高x个百分点(预计居全省前3位)。
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以上 截至5月底,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023件,居全省第6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78件,居全省第5位。
6.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和新型智库建设,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10个以上;争取省支持团队3个 截至目前,已招引落户高层次科创团队x个,引进创业资金x亿元(项目团队计划投资额x亿元)。省支持团队申报工作将于今年7月初开展。
二、所承担的省政府考核任务工作完成情况 2020年,市科技局主要承担的省政府考核任务共4项。
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包括科技成果登记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据市统计局反馈(初步数据,最终数据预计7月底前公布),上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为x%(预计居全省前7位),同比提高x个百分点(预计居全省前3位)。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预计为x亿元(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x%(预计居全省前5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预计为x%(预计居全省第4位)。
今年1-5月,全市科技成果登记数39项,居全省第3位。
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x件,居全省第6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x件,居全省第5位。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季度考核)1-5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居全省第4位。(其中,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考核居全省第5位。)4.高新技术企业数 2020年第一批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其中申报新认定企业37家。目前,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10家,居全省第6位。
三、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情况。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建立了590家企业的高企培育库和300人的高企辅导专家库。3月9日,联合财税部门召开了2020年度高企培训会,并邀请省厅专家授课;结合“四送一服”活动,开展了政策宣传和辅导培训。4月份以来分片赴各县市区、市开发区对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5月7-11日联合税务部门开展了高企集中会审。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情况。3月19日召开了2020年宣城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工作部署会,4月13日委托省科技厅组织了技术和投资专家对对申报省级团队项目进行了形式审查。目前,全市共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50个,其中入选省级团队14家,入选数全省第3,累计获省级项目扶持资金7900万元,同时,团队还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
(三)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今年以来,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中科大先研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院加强对接,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与30多家高校院所推进产学研用合作项目127项,其中获立项高新技术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居全省第2位(仅次合肥);完成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0项,居全省第3位。组织了宣纸股份公司申报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组织凤形耐磨、宁国龙晟等8家企业申报省级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6家,居全省第5位。
(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创建情况。年初局里组建了专门班子,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起草了工作领导组名单报市政府,已委托省科技厅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编制省级、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并多次赴省厅对接,已按照工作方案加快推进,预期年内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难度不大。
(五)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情况。宣州科创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已报科技部备案,5月份启动建设高新区科技规划馆、预计11月完工。6月中旬,科技部、科技厅有关处室专家应邀来我市实地调研“以升促建”工作,重点就下一步规划评审会汇报材料、专家考察路线进行了指导,我局计划于近期再次向科技部汇报对接。
(六)科技创新“1号工程”推进情况。做好已签约院所(6家)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年底入驻运营;安排专人(抽调局办公室主任)脱岗参与宛陵科创城项目建设工作;把宛陵科创城建设纳入市厅会商,力争上升为省级创新发展战略,争取在政策和项目上争取更大支持;围绕宛陵科创城聚集人才、搭建平台,拟定了宛陵科创城专项扶持政策。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资金保障不够。由于财政财力紧张,文件设立的政策资金难以落实到位,自2020年6月以来,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业项目扶持资金仍未落实,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x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x万元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仍无法落实。
创新理念有待加强。县市区把创新驱动摆在全局工作核心位置还不到位,创新指标不平衡的情况非常突出,市开发区、宣州区、郎溪、绩溪、旌德等县市区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万人专利拥有量,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3.高企申报难度加大。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成长性”普遍不理想,有的甚至是负增长;同时税务部门对财务数据审核较严,要求申报企业提供近三个会计年度(2020-2020年度)报表,由于前两年企业数据已录入,不可调整,对高企认定影响较大。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2下半年,市科技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争当安徽科技创新排头兵。以“两创建”、“四加强”,全力完成科技创新各项工作。
(一)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一是完善方案,7月底前召开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会。二是编制规划,把G60三年行动方案创新任务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三是申报评估,争取10月底前完成专家评估,年内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同时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力争2020年前创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二)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一是补短板,对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等弱项指标,通过以升促建,全面提标。二是强硬件,年内争取宣州科创中心国家级孵化器获批,完成科技规划馆建设,确保硬件达标。三是对上争,目前全国排队待批城市较多,必须主动争、积极争。我局多次向科技部请示汇报,已得到科技部有关司、处的支持和指导,争取年内进入科技部现场考察,力争2020年创成国家高新区。
(三)加强宛陵科创城建设。一是争取省科技厅支持,力争上升为省级创新发展战略,在政策和项目上争取更大支持。二是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做好已签约院所协调服务,确保年底入驻运营,加快上海大学、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进复旦大学与宁国龙晟公司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
(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结合“四送一服”活动,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宣传。二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建库管理(目前已入库企业590家),精准辅导。三是加强科、财、税部门联动,争取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获批。力争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全市总数达24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15%以上增幅。
(五)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一是完善政策。结合G60提出的创新要素一体化,出台力度更大的招引政策,面向国内外,吸引更多人才来宣创业。二是严格程序。加强团队项目评估,尽可能引进好项目、好人才、好技术、好产业。三是营造环境。好的“种子”引来,还需要好的环境,在政策上讲诚信,在服务上讲效率,在帮扶上讲真招,确保人才团队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确保年内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10个以上,争取省支持团队3个。
(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一是加强与沪苏浙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产业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左右。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新建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新型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并积极完成到期在建的各类省级创新平台的验收和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力争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以上。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和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力争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亿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00项以上(力争2项工作在全省位次分别居前7位、前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