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2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2020年中考的结束,本学期的工作也落下了帷幕。现对工作做出两点总结和反思。
一、分析中考试题 坚定教学过程
2020年的中考化学试题,题型一如既往的常规,内容非常之基础。涵盖了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的五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水及生活中的其他化合物(3题和31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物质组成的表示(4题和6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定律(36题)、化学与社会中常见的合成材料(1题)、化学物质和健康(29题的)、保护好我们的环境(8题);科学探究中的基本的实验技能(10题)、基础学生实验(30题)、科学探究的理解(6题和35题)。
中考试题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通过分析中考试题,坚定教学过程。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要“精”,重要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师的讲应该做到:精心设置概念教学,注意分散初中化学的难点。
按考试说明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化学中出现的重要概念。比如元素的教学:从人类认知世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元素的意义;让学生判断“水”是不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并说明理由;理解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与元素的关系;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什么?构建元素和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引出定义。说明地壳、海洋、生物和空气中的组成元素,初步形成物质的元素观;举例说明常见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微观构成,学会表示物质组成的方法;对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努力尝试从多个维度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循序渐进,防止学生从基本概念开始出现分化。初中化学的分子、原子、元素和化合价集中在了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学生对这些抽象、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感觉枯燥无味、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出现分化。所以对于元素符号的记忆可以提前到第二单元《氧气》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验中涉及的具体物质名称、对应相应的化学式、进行分散记忆,不断重复、反复练习、经常检测,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精心指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练,指练的数量;精练,指练的质量;练的题目要精选,要有成效,做过的题要真正弄懂,练的内容逐步扩展和深化,在层次上逐步提高;巧练,就是要练习从不同角度分析、解题,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二、针对深度学习 改革教学实施过程
指向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实施,需要实现深度互动。关键在于实现学生的充分实践体验,让学生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需要思考是否让学生真的进行活动,是否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提出驱动性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进行深化。尤其是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学习过程,学生对分子、原子的学习感觉非常吃力。学生如果能对这些粒子及粒子性质的认识外显出来,说明他们已经对这些知识认知水平已经从感知提升到了理解的高度。
例如:可以将教材上分子运动的实验改为探究活动——什么物质使烧杯中的溶液变红。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教材中的实验。提出问题:什么物质使烧杯中的溶液变红的?
学生对上述现象提出几种假设:
1. 空气的某种气体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溶液变红;
2. 大烧杯壁上沾有的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 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进入烧杯A的溶液中,使溶液变为红色。
.....
怎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上述的1、2、3的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教师指导下针对上述假设设计下列实验方案。
1. 在洁净的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的酚酞试剂。将其放在大烧杯外,和大烧杯内的A烧杯形成对比,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2. 将教师演示实验中的B烧杯移走,静置后观察现象。
3. 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并注意周围环境的气味。并判断气味的来源。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
1.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 B烧杯的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一些微粒进入
烧杯A中,溶液成分发生改变,无色溶液变红。
进一步追问:还有哪些实验能证明微粒的运动?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的教学过程要由原来的直接讲给学生讲授问题的解决方法,转变为还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性。要让学生先设计问题解决的“旅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通常学生的想法比较具体、发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炼,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