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1-04-12 发布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共3篇)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共3篇) ‎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共3篇) ‎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共3篇) ‎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共3篇) ‎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共3篇) ‎ 第1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关于**乡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报告 **市***乡其前身是**项目**移民基地,由省***建设指挥部于**年开始建设,*年*月正式挂牌成立。全乡现有*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现居人口*户、*人,耕地*亩(人均*亩地)。 发展至今,我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村和**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我乡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通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乡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移民群众生活安定,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我乡低保发放金额额度与低保覆盖率逐年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二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至目前完成了灌溉渠系、人饮工程、排碱渠系及通村公路建设。三是扶贫产业开发初具规模。**村和**村**高效产业发展迅速且增收效果显著,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民族学校教学楼的建成,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并形成了人人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卫生院医疗条件的提升,解决了全乡群众的就医难问题。 二、当前我乡扶贫开发面临的基本形势 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乡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全乡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群众的精神面貌良好,群众对发展生产和脱贫致富充满信心。但是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扶贫开发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主要是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使公共财政阳光不断照耀到农村,这些都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挑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乡耕地盐碱化程度较大,土地改良的任务依然很重。二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制约生产生活发展的问题依然较多。三是因受资金制约,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生产的能力不强。三是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外出务工就业难度大。 扶贫开发确实使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巩固温饱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低保制度仅仅是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生活问题,移民群众的发展问题仍然要靠“造血”式开发扶贫来解决。 三、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我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赋予开发式扶贫新的内涵。开发式扶贫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扶贫工作当中仍然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只有通过开发式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但是,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应赋予新的理念和内涵。应由专项扶贫开发转变到综合扶贫开发的思路上来;应突出对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自我反贫能力的开发与提高;应由注重点上开发转到点面结合,以面带点,以点促面。 (二)重新定位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过去扶贫开发主要或者侧 2 重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当前形势看,这一目标应该调整。一方面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全面、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扶贫目标不适当调高,贫困群众脱贫也就不稳固,低保压力也会增大。因此,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要将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实事求是地确定新的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 (三)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在扶贫工作方式和实现形式上,需要实事求是。应以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针对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从当前情况看,我乡在今后的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草畜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依然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创新扶贫机制。改革创新,既是推进扶贫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扶贫成效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加快扶贫开发进程。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也越来越多,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地加大。如果将扶贫开发和这些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把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另外要更加注重发挥妇联、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增加安排针对贫困妇女的扶贫项目,提高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度。 **** 二○一一年*月第2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扶贫慰问调研活动专题报告 ——宝鸡市陈仓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 2018.1.25.) 根据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宝陈脱贫组发[2018]03号文件”《关于开展扶贫慰问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局主要领导带队于元月下旬看望并慰问了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全体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户。通过走访慰问、访谈交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扶贫工作现状和贫困户发展需求,帮助扶贫干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困难核问题,形成此次脱贫攻坚慰问调研活动专题报告。 一、基本情况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局由赵世明副局长和王荣新副局长带领6名机关干部(其中:两个贫困村第一书记2名、两个村驻村工作队员4名),分别进驻了县功镇杜村和新街 1 镇史家湾村开展扶贫工作。 县功镇杜村: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人口为152户536人;其中贫困户为40户,涉及贫困人口153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6.3%和28.5%。驻村第一书记为我局抽调药材公司计财股长李卫军同志,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赵世明副局长,驻村工作队员有靳雅宾、刘忠平同志。 新街镇史家湾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人口为258户966人;其中贫困户为78户,涉及贫困人口258人, 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0.2%和26.7%。驻村第一书记为我局借调干部晁锋同志,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为王荣新副局长,驻村工作队员有牛建军、刘文斌同志。 县功镇杜村和新街镇史家湾村,均为我区西部山区贫困村,当地大部分村民祖祖辈辈的传统产业,主要以靠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豆类、核桃、花椒和山杂果为生,也有部分农户以林果和饲养少量的家畜、家禽为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才逐步出现了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增收方式和小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牛羊饲养等。由于受地理条件制约,两个村的农田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基本属于靠天吃饭的山地农业村,村级集体经济严重匮乏,村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普遍存在,村民旧的思想观念及其生活方式根深蒂固。 二、工作情况 2 我局所包抓的两个贫困村,分别选派第一书记各1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各3人。两个村共118个贫困户中,局机关分别确定帮扶责任人24人,按照每位局领导帮扶4户、每位股长帮扶3户、每位机关干部帮扶2户的原则,在两个村帮扶118户411人,做到帮扶工作责任到人。 两个村贫困户总计118户411人中,因居住环境和交通不便致贫的6户18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7.7%和4.4%;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19户53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16.1%和12.9%;因子女上学致贫的5户20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4.2%和4.9%;因缺劳力缺技术及其他原因致贫的88户320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74.6%和77.8%。 两年来,在驻村工作队与第一书记以及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两个村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异地移民搬迁、产业项目支持,以及我局协调组织的就业和职业技能、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等扶贫措施,两村118户411人的贫困户中,现已有85户306人实现脱贫,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72.0%和74.5%;其中2016年脱贫74户273人,2017年脱贫11户33人。截至目前,两村还有33户105人还未脱贫,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28%和25.5%。 三、工作措施 3 根据上述扶贫工作现状,按照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局所包抓的两个贫困村,将计划于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要完成此项目标任务,既要确保这两年已脱贫的人口不得返贫,又要保证剩余贫困户年内全部实现脱贫,我们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和互助机构,在巩固现有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对还未脱贫的33户105人剩余贫困户,采取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制定好帮扶计划,落实好帮扶措施,以确保两村按时实现摘帽。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做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工程,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引进博仁药业公司和史家湾村秦乐合作社与59户贫困户结对,建设良种黑柴胡繁育基地100亩,使贫困户增收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做好扶贫项目,投资26万余元,在史家湾村推进30千万光伏长期产业项目,共惠及69个贫困户,每户入股3808元,项目建成后,每户每年可参与分红约1000多元,可成为贫困户每年稳定收入的一部分。四是落实扶贫政策,在史家湾村积极实施危房改造和异地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共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协议13户,搬迁房屋现已全部建成,目前已有8个贫困户入住;危房改造2户3人,已全部完工并入住;教育扶贫享受两免一补23人(其中大中专院校2人、义务教育阶段18人、幼儿阶段3人);帮助2人实现创业、34人实现就业;金融扶贫有意向贷款贫困户12户,贷款金 4 额58万元;兜底保障25户(低保17户、五保8户)全部享受低保和五保政策。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引导村民摒弃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进一步加快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史家湾村投资16万元,对 一、 二、 三、六组居民人畜饮水进行改造,铺设管网1000米,使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投资44万余元,对 三、 四、五组以及搬迁户的1270米村组道路进行硬化;投资26万元,修建移民搬迁点1000米排水渠工程已完工并通过验收,并对全村居民生活用电实施了农网改造。 四、存在问题 1.缺乏内生动力。有些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初期,故土难舍,总担心收种不便,适应不了新环境,几经动员不愿搬迁,待别人搬迁后,看到那么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搬迁;国家支持产业发展,怕学不会新技术,不愿尝试新事物;鼓励其外出务工,又怕苦怕累,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瞻前顾后,观念陈旧,缺乏内生动力。 2.医保覆盖需完善。贫困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患有重大疾病、慢性疾病或因残疾致劳动力缺失致贫,有些贫困户一人得病全家致贫,脱贫后一人得病全家返贫。如史家湾村贫困户杨红生,儿子患神经性纤维瘤,在合疗医院没有专门的诊疗科室,只好到私立医院就诊治疗,每年看病费用均在 5 万元以上,2017年仅手术费一项,就高达9万余元无法正常报销。 3.脱贫要求固化。“五个一批”的第一批便是“产业就业发展一批”,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贫困户外,均要发展足够数量的种植、养殖产业才能通过验收,从而获得国家的资金扶持。然而两个村的贫困户中,均存在有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只剩老弱病残幼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想按要求发展足够数量的种植、养殖项目,难度可想而知。 4.产业培育难度大。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导致产业培育压力增大,加之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均受其客观条件和成长规律限制,从而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效益也无法得到提升,同时无论哪种产业均有一个时间过程,因此,如何做到产业选取长短结合很难有效把握。 5.帮扶工作担子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深入,扶贫工作越做越细、难度也越来越大,驻村工作队以及局机关帮扶责任人基本都是疲于应付各级督导和检查,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加班加点填写报表、整理数据,或者在入户核实和完善各项扶贫档案资料上下功夫,加上资料填写要求标准经常变动,填了改、改了再改,每次还要入户签字,既增加了帮扶干部工作量,还引起贫困户厌烦,使“资料扶贫”与“数据扶贫”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扶贫工作的主导地位,很难把 6 时间和精力真正放在为贫困户解难题、办实事和出谋划策、共谋发展上来。 五、设想和建议 1.切实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切实解决贫困户资金技术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的问题。 2.支持功利产业项目发展。应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切实解决好少数发展养猪养鸡等功利产业项目的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 3.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对因病因残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应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对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加强教育引导,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明确扶贫工作任务与分工。应把属于扶贫工作中贫困户档案资料整理、充实与完善方面的工作,全部交由村上安 7 排专人负责,确保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责任人能有足够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实地走访查看,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8 第3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贫富不均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扶贫研究与扶贫工作因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1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xx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xx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二、调研过程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xx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xx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四、精准扶贫计划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五、几点体会思考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1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2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xx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建立受扶企业和“大户”帮带贫困户考核机制,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打牢企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链条,使贫困户能够从多渠道,广范围得到帮扶。四是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企业流转,反租倒包形式,根据贫困户生产能力反租倒包给贫困户,引导农户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效益提升。五是要制定出台帮扶贫困户发展的到户扶持政策,明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项目规模和扶持标准,针对贫困户经济实力弱,生产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建立小发展小补,大发展大补的激励扶持机制,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源动力,解决贫困户难以享受到产业发展扶持问题。六是要加大扶贫项目落实力度,尽早下达项目计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镇、村、工作队,要统筹安排贫困村扶贫项目,在抓好本年度项目实施的同时,科学规划次年度扶贫项目,并及时向扶贫局申报,扶贫局将收集的项目汇总分送各相关部门作为本部门申报下年度项目的依据。各相关部门在项目申报时,要尽量保证贫困村项目需求,确保贫困村建设项目落在实处。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篇3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 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底的1107 ‎ 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 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 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 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 ‎ 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 “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 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 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政协扶贫调研报告 健康扶贫调研报告 扶贫资金调研报告 扶贫帮扶调研报告(共16篇) 下载扶贫工作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 本文标题: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