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5 篇
【篇一】
2018 年 3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 xx 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
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
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民进 xx 区委一直高度关注和助推 xx 乡村教育、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入调研“xx 区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课题。为高质量完
成本次调研,民进 xx 区委课题组今年深入区内多个镇街和部门调研,6 月份举行“寻找最
美乡愁”年度界别活动,还在 8 月赴宜宾、成都开展“企业与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通
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案例研究、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基础已在我区得到夯实。在中央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8
年 9 月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其中“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分
3 章做了专门论述。在市级层面,今年先后出台《xx 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关于
聚焦乡村发展难题精准落实“五个振兴”的意见》《xx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文件。在区级层面,《xx 市 xx 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xx 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工作方案》分别在 5 月、8 月通过区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五进农家”
和“四大行动”为行动抓手,并与开展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做好农村
信教群众思想引导、加快乡贤评理堂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另据了解,《xx 市 xx 区乡村
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编制的招标工作也已启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领导机制与工作制度得以完善。各镇街、
各部门均能及时学习、传达和贯彻最新的上级精神,研究、部署和推进所辖条块的相关工作。
二是乡村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正在全区展开,镇村综合文
化服务中心、村图书室等乡村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创新。
三是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初见成效。各个村两委加强了对农村群众的法治与德治教育,特别是
让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精神在镇村基本做到了人人知晓,有效遏制了某些人情歪风和
不良风气。
(三)“xx 新乡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全国知名品牌。我区的新乡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
起步较早,主要工作经验可概括为:一是“循名责实”,明确了新乡贤的标准,赋于了“乡贤”
一词新的时代内涵;二是“精挑细选”,新乡贤的推选工作包括了七大严格步骤;三是“树
立标杆”,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并引导群众知乡贤、敬乡贤、争当乡贤;四是“以实正名”,
引导新乡贤在传承传统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化解乡邻纠纷、奉献公益事业、反哺家乡建
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振兴本身:公共文化待提升,传统文化受冷落。一是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重“建”
不重“管”。一些镇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挪用甚至废弃的现象,农家书屋的
图书很多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镇村广播维护不到位,体育健身器材损坏后长期
无人维修。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曲高和寡”。以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渠道之一
的“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又不对群
众“口味”,而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却因经费、人才短缺等原
因而“千呼万唤难出来”。三是传统文化在乡村明显衰落。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化正
在我区农村失去传承土壤,因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
部分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遗技艺供养家庭,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助力生态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振兴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生态人居环境、村民卫生
习惯都有待改善。除集镇和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外,农村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布局凌乱、色彩
杂乱的砖混房屋影响着乡村生态美感。农村环卫设施配备不足,加上部分村民习惯乱扔垃圾、
乱倒污水、乱堆柴草,致使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乡风出
现异化苗头,陈规陋习难以根除。部分村民的集体意识淡漠,责任意识淡化,价值取向、道
德观念错位。比富摆阔、婚丧大办、薄养厚葬、黄赌毒之风在农村还大行其道,封建迷信甚
至邪教活动还很有市场。
(三)从组织振兴追因: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和投入不足。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
性认识不够。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敷衍应
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在一些镇村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财政
和社会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和市级财政投
入(上而下实施的文化 xx 工程),我区多数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还处于观望
和缺位状态。
(四)从人才振兴溯源:主导、主体两端均缺少人才支撑。一端,作为乡村文化主导力量,
文化专干队伍力量不足。镇文化中心在岗人员“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较为普遍。文艺专
业毕业的只是专干队伍的“少数派”,而且名义上的专干还要“混岗”兼顾其他岗位,甚至
干脆被镇政府其他部门“借调”或“借用”。而每个村文化中心至少应配置一个公益文化岗
位的规定尚未在全区得到落实,很多还是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
抓文化工作。另一端,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村村民难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调研
发现,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经商的约占农村总人口的 36%以上,而未外出的妇女又约有
20%在集镇、城区购(租)房陪读,真正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多为儿童、老人。农村严重的“空心
化”,使乡村文化活动缺少主要参与人群。
(五)从产业振兴评价: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度还亟待提升。在宏观视角,政府对乡村文化产
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还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
以讨论较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
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充其量只能做到“配合”,很难做到“结合”,更谈不上“融合”,导
致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应太弱,条块分割导致乡村文化及相关产业“有珍珠、没项链”。在
微观层面,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持都不足。比如,因为与文化元素结合
不够,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农民的相关收
入难以大幅提升。而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的乡村旅游,则深陷业态单一、模式趋同、
回头率低、竞争力弱的窘境。
三、对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立足文化振兴,不断创新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思路。一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
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整合乃至
增添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
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
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征求乡
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助推“全民阅读”。鉴于文化设施目前还按照行政区划布局,场馆的服
务半径有限,建议试行村民跨村、跨镇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实现“送文化”和“种
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议用“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
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诸如区人社局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应送到村一
级,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
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 xx 特色的民
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
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
(二)着眼生态振兴,外涨生态环境颜值,内升乡风文明气质。一是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
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按照笔者的理解:习总书记强调的“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
属于乡村文化外在的“形”,应包含于“乡土”概念之中;而“记得住的乡愁”则属于乡村
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遗产、民风民俗。为此,我们既要保护好青
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时,也要支持
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最终的成果,则是让农
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市民主要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二是以进一步
打造 xx 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我区应让 xx“新乡贤”的名片更加响亮。
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可在“乡贤评理堂”基础
上建设“新乡贤文化中心”。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作用、乡贤带
动引领作用的三结合,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同时,村支两委、村民、
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训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制定、“三乱”(乱扔、乱倒、
乱吐)陋习根治、文明细胞(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等热点领域创新工作举
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
(三)关注组织振兴,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第一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
兴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
小组,各相关部门及镇街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每个镇街配备 2~3 名文化专干,每
个村确定至少 1 名文化管家(或文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
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区文
化委要加强对镇、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考核,防止设施空置化,加强农村公共文
化场所的内容建设,明确量化指标,确保农家书屋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 40 小时。第二
步,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一是建议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
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并预算
新购置文体设备的专项经费。建议区财政每年为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
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预算一笔基金。二是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
民间资金参与。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镇街的文化、卫生、
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
用机制,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特色
亮起来、人气旺起来。
(四)立足人才振兴,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第一,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
服务中心专干队伍。对有编无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站专技力量。对
“被混岗”的文化专干,镇街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尽量做到专职,确保其将主要精力用在抓
文化工作上。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临聘民
间文艺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挥 xx 职教学生众多的独特优势,采取“区聘镇用”“镇聘村用”
的方式从中选聘专(兼)职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专干“影响“村里的得力助手。第二,打
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
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 1 名志愿者、
1 个文化中心户、1 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镇街应培育 1 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业余文体团队,拥有 1 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第三,不断提高专兼职乡村文化
人才的业务水平。区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
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
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
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和排练外,还可以邀请在永高校师生下村蹲点辅导,促使
其多出文艺精品。
(五)着眼产业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首先,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
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镇街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
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
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
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而 xx 文理学院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
镇,今后应在发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成为 xx 区的最佳合作伙
伴。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区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
次感。其次,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未来五年,xx 市
将打造 100 个乡村文化乐园,以实现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我们 xx 已经有一家入选,这就需
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
人乡愁,提升我区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要为社会资本“来永”“下乡”做好充分
准备。比如,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
积极性。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为扩大我区乡村
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还应创新营销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资源的精准投放度。
【篇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研究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农村
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根据市统计局统一安排,县统计局组织调查专班,
于 2018 年 5 月 21 日-24 日,赴 xx 镇 xx 村、xx 镇 xx 村、xx 镇 xx 村,通过问卷调查、召开
座谈会等调研方式,了解三地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
兴提供发展思路。
一、调查问卷情况
对 3 个村 90 人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 90 份,回收有效问卷 90 份,有效回收率 100%。其中,
乡镇干部占 6%,村干部占 13%,村民占 63%,其他人员占 18%。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
战略知晓率 88.89%。按照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统计情况如下:
(一)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是
选择产业兴旺感的有 26 人,生态宜居 21 人,乡风文明 14 人,治理有效 9 人,生活富裕 20
人。
(二)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 28 人次,房子大了 30 人次,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 81 人次,医疗方便
了 66 人次,上学容易了 33 人次,其他 5 人次。
(三)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
选择医疗保险的 19 人,请客送礼的 25 人,教育费用的 13,生活费用的 16 人,农业生产投
入的 12 人,选择其他的 5 人。
(四)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15 人选择培育新型产业,21 人选择发展集体经济,24 人选择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7
人选择优化居住环境,2 人选择增加就业,21 人选择提高居民收入。
(五)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多选)
选择资金 80 人次,人才 70 人次,土地 9 人次,技术 53 人次,市场 35 人次,其他 3 人次。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期盼的是(多选)
选择提供资金扶持的 60 人次,提供技术帮扶的 39 人次,提供就业机会的 20 人次,提高医
疗保障水平的 14 人次,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 16 人次,改善住房条件的 4 人次,提高收入水
平的 19 人次,处理好垃圾和污水的 35 人次,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的 6 人次,改善孩子教育
条件的 13 人次,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 30 人次,其他 2 人次。
(七)如果有培训,最想参加的培训
选择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 41 人,外出打工技能的 6 人,国家有关政策的 17 人,销售、营销
技术的 11 人,借贷知识的 2 人,环保知识的 12 人,其他 1 人。
二、经验与启示
xx、xx、xx 三村在发展上,立足本村实际,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具有本
地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产业发展好。xx 村矿产资源丰富,由矿起家,现已经形成以磷化工业为主,水电、
白酒、旅游、配套餐饮服务业为辅的五大产业。xx 村种茶历史悠久,在茶上做文章,几乎
家家有茶园,成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有 3 家,打造出了优质茶叶品牌,产品早已走出国门,
远销海外。xx 村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争取省、县补助
资金 350 余万元,利用区位和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
户发展农业农村生态乡村旅游。
(二)生态环境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村都大力发展旅游。2014 年、2015 年 xx 村、格兰坪村先后被农
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以前贫穷落后的 xx 村,如今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农
业、农村、农民、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旅游
发展起来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干部和村民
的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乡风民风优。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
取代。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2014 年 xx 村出
台《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对村民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办理中吸烟、喝酒等方方面面作
了明文规定,进行了限制,在网络上被定格为“史上最牛村规”。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
增强村民家庭文化氛围,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还大力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家训家教家
风教育、评选十佳婆媳、十佳公婆、十佳儿女、五星文明户、四世同堂家庭、无烟家庭、无
酗酒家庭等。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发展资金欠缺。资金的短缺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保
障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村庄保洁、路灯电费等村级公共服务支出也没有全额
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调拨,削弱了通过资源
交易取得建设资金的能力。
(二)人才回流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
活力和后劲。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够强,
存在后备不足、无人愿意干的窘困局面,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
(三)公共服务资源差。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
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很多村的小学数年前
已经撤并,村民们只能将小孩送到其他村里小学或者镇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
加重了农村教育的负担。村级卫生室都一般只有 1 名医生,要负责全村的基本卫生服务。与
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
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农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
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
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大力实施“三乡”工程,优惠的政策留住人
才,掀起我要去农村的新热潮。
(二)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县级或者乡镇统筹制定乡村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等新情况的出现,
说到底都是农业供给侧出现了问题。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
特色产区集聚。加强农产品品牌质量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
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
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
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展合作经济,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创办
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支部+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
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乡村自然
资源,结合各自特色优势,以“节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
项目,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创新集体股本,鼓励各村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
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
源要素,壮大集体经济。
【篇三】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村级党组
织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由于村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乡村振兴并没有固定的路径可循。然
而乡村存在的问题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以 XX 县乡村振兴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
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如火如荼的
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1“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乡村振兴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
判断。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对我国
而言,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最为明显的。虽说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
题”,在城乡协同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城乡
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单纯的城镇化策略已无法很好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
题。正是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提
出,契合农村发展实际,从更加科学的角度绘就了农村发展的蓝图,必将极大地促进乡村发
展。
1.2 乡村振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我国国民中农民占大多数,农民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
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们“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郑重告诫全党,必须
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
淡漠农村。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的现代
化,拉开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必
须把乡村振兴提上日程,让乡村共享国家发展的荣光,让农民共得改革发展的实惠。
1.3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一系列强国战略的实施,而乡村振兴战略便是其中
十分重要的一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作为工业化主要阵地的城市对经济的牵引作
用已经渐近饱和。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保持 6.5%左右的经济增速,为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夯实经济基础,就必须高度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
村的现代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而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积聚力量、提供保障。
2 开化“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缺失,集体经济薄弱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而目前 XX 县多数乡村村集体几乎没什么收入,即使有点收入的,
也是依赖出租土地或林场,或尚处于较低层次、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无优势产业支
撑,发展前景黯淡。
2.2 土地稀缺,项目落地艰难
现有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在走访调研中,
村干部们反映最为集中的便是土地问题。在现有的土地政策下,土地使用权归各家各户,村
集体无土地支配权,即使有合适的项目也无法上马。有的农民出于各种原因,宁愿土地荒废
也不愿把手中的闲置土地流转出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村民担心土地一旦流转,
就不再属于自己支配了,久而久之会丧失土地使用权。二是有的村民不相信土地流转会给自
己带来更多的收益,缺少流转的信心。三是有的村民不愿看到不属于自己宗族的人带领村集
体发展经济,故意不参加土地流转,甚至从中作梗,唆使其他村民也拒绝参加。因此,对现
有的农村土地分配体制进行改革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2.3 人气不足,发展动力欠缺
乡村要振兴,人气是根本。但在后现代乡村社会中,农村人口老龄化,仅靠内生是无法满足
乡村振兴对人气的需要的,专门人才就更是无从谈起。走入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村落,
很少能够看到有人出入,偶尔能够看到的也是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缓步行走的黄狗。
这是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乡村现实。乡村振兴,无人难兴,必须想方设法恢复乡村人
气,让外出的人想回来,能回来,让村外的人愿意来,喜欢来。
2.4 班子薄弱,无力担当重任
农村发展好不好,班子是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后现代乡村时代,有点知识和
能耐的本村人大都在外地發展,这导致村干部整体素质难以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任。
2.5 素质较低,制约乡村振兴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客体。没有农民这个主客体的现代化,就不
可能有乡村的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沿袭着落后的农村生
活生产方式,缺少知识,缺乏素养的农民群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乡村现代化的主要
依靠力量。
3 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凝聚合力
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村民,乡村振兴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是广大村民,离开村民的理
解和支持,乡村振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乡村振兴
战略,尤其是要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宣传队,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乡村振兴说清楚,
讲明白,让乡村振兴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让广大村民发自内心地渴望、支持乡村振兴。
3.2 分层实施,抱团发展
XX 县各行政村之间,在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方面差距巨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果不分
层级一刀切,效果一定不会好;如果仅靠一村之力,结果一定不如意。基于此,建议对全县
行政村按照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分为优、良、一般三个层级,按照不同层级的特点
分类实施有差别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单兵作战,势单力薄,建议研究制定
乡村振兴抱团发展战略,按照地域相邻、文化相似、强弱结合的原则,实施村与村互动,乡
与乡结对帮扶。
3.3 配强班子,精准用人
对现有的村两委人员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将本村籍年富力强的机关、企业退休干部纳入
村两委班子,发挥他们人脉广、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为乡村振兴发挥自己的余热。同时建
议实施村主职干部本乡镇异村交流制度,一方面能够防止权力寻租,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放
开手脚推进各项工作。此外,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从优秀村主职干部中选拔副乡镇长、从优秀
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公务员制度,并逐年加大力度,让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
不只在经济上有保障,更要在政治上有奔头,同时也让有意参与乡村治理的在外乡贤提振信
心,增强动力。
3.4 革新体制,激发活力
针对土地要素对乡村振兴的制约,建议对现有农村土地政策尽快进行调整,对有发展潜力、
能够切实给村民带来实惠和利益的项目,优先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其以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
入股方式盘活村民手中闲置的耕地和宅基地,并加强后续监管,保障村民利益。深化农村经
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坚决打击借合作社之名谋取私利的行为,切实保障村民集体资产收益
权。深入开展农村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法律利剑为乡村振兴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3.5 引培人才,夯实根基
建议编制专门的“乡村振兴人才发展长期规划”,通过外引内培,打造一支专门的乡村振兴
人才队伍。建立由农业专技人员和农村各类能人组成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专兼职教师队伍;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通过开设专门培训班、实施农业专技人员与种养专业户结对帮
扶计划、种养能手与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农民结对帮扶计划等,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在县
“乡村振兴研究院”设立专门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对入读该班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政策,
对毕业后致力乡村振兴的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在农村工作一定年限、做
出一定贡献的,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给予加分照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奖励
补助政策,由县人才办牵头,每年对经过认定、对乡村振兴做出一定贡献的专门人才发放政
府津贴,在子女入学入托、人才房租赁等方面给予与企业骨干人才相同的待遇。
3.6 汇聚人气,提升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之所以日渐式微,产业缺失、人口流失是主要原因,且二者相互强化。
为此,必须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打破乡村原有的封闭局面,赋予“村
民”这一概念以崭新的内涵。村民不仅包括村子的原始居民,还应包括没有房屋和土地的外
来人口;还可以是长期居住在此从事绘画、摄影等艺术创造的艺术家。在这一内涵指引下,
有目标地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发展相关产业,吸引相关居民,增强村庄活力,进而促进乡
村振兴。针对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以挖掘传承优秀乡村文化为突破口,以移风易俗为
载体,通过多种形式,潜移默化提升村民素质。在婚丧嫁娶这些小事上做大“文章”,引导
村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摒弃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不良习气;发起争做文
明村民行动,大力树立宣传先进典型,让文明成为村庄金名片。
【篇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
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市人才
办选取 xx 区、xx 县、xx 县、xx、xx 以及所辖的部分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这几个县区
及所辖乡镇在地理地貌、区域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总体反应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概
貌,在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
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
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
才队伍建设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
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 6 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
二、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所调查县、乡党委、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类数据,可以
看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
1.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
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
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
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
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xx 县农业局在岗人员 576 人,其中全供 27 人,差供 549
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2.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
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
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
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
感。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
1.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
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
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
考。
2.乡镇事业单位人才不忘初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
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xx 县 xx 镇
农业服务中心 10 个编制,实有人员 10 名,只有 2 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
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3.村干部能力不足现象突出。一是年龄老化严重。调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龄 55.7 岁,年龄最
大的支部书记 71 岁,40 周岁以下仅有 11 名,年龄偏大、断层现象突出;二是新老更替的
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
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
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
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
工作量 12 节,小学教师 16 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
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
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2018 年 1 月 4 日,xx 县 xx 乡平楼村的孕妇龚长绘因就
近的 xx 乡、xx 镇等四个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接生条件,只好在在暴雪中历时 12 小时、穿越 4
个乡镇,通过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县妇幼保健院派出专家赶赴没有接生条件的卫
生院接生。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专科以上院校 14.8 万人,但回来就业创业的不足 2.2 万人,处于严重失血
状态。
1.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
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
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
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2.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
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xx 区二高
属重点高中,2017 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 4 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
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2013 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
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 841 名,没有一名本科生。xx 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
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 95 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
目前,乡村教师中 50 岁以上的占 34.75%,村医中 30 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在 2000-3500 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 6000
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 4000 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
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
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
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2013 年“双千
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 11:89,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
作靠感情、靠情怀。xx 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
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
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
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
业人才留不住。
三、对策和建议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现代农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对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城镇化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
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
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
1.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
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
合理年龄结构。二是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在全县区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
态管理、调剂使用。新招录人员时注重结构优化,可以设置专业限制,实现由重管理型人才
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并重的转变。对艰苦边远乡镇可降低进入门槛。三是建立关爱激励机制,
关注乡镇干部的成长进步,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建立交通、通讯补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
奔头、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干头。
2.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
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
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
村振兴的能力;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打造一支经得起事业考验、
能得到老百姓信赖、让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兴产业,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
1.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一是发展三产融合产业。
围绕信阳毛尖、油茶等特色产业和境内自然风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
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
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多彩田园综合体,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互联
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人们在乡村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区之美,最后还买走各
种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二是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借助“互联网+”将乡村产业进行
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2.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一是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
政策”吸引信商回归创业,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人员、退休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
员等回乡村发展。二是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把乡贤能人、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
干部、老党员、老户长选聘为乡贤委员会成员,解决基层组织解决不了的“难”事和公益建
设中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对政治素质好、有突
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聚人气,建好保障型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质量,是乡村引得进、留得住人才
的重要保障。
1.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每年在高校毕业生
毕业之际,主动组团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乡村急需专业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定期组织乡
村医疗人才提供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强化和完
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医疗硬件环境。解决
村医的养老、医疗保险。
2.建好教育人才队伍。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
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
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特岗计划;通过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动到高等院校引进乡村教
育所需的全科教师和外语、艺术类教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
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
改革,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
购买服务范围。
(四)建机制,鼓励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1.增强县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
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 号)文件要求,严把人员进入关,确
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县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 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
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 80%。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让农技人员有
钱从事专业工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技推广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
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给予专门资助。允许农技人员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培训、
授课、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目标责任制,每年服务乡
村必须达到一定的次数和效果,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2.从制度上体现基层导向。一是从职称上体现。对乡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放宽结构比
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审时以实际业绩为主,放宽论文、论著、成果等条件要求。坚持评聘
分离,保持职称的持续激励作用。二是从发展上体现。市、县部门补充新人原则上面向乡村
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遴选,让乡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
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级对口单位学习实训的机会,结合专项短训、学术交流、
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职业成就感。
3.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一是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乡村
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
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二是
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
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专家教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三是开
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
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4.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周转房,适
当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帮助乡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比
例,增加乡村人才评先评优机会。评选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时,优先选拔
扎根乡村的人才。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让
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像“信阳英才计划”激励产业人才一样,建议出台《关于促进信阳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安心乡村、
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
1.完善引才政策。一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
急需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
边远山区的可以考虑户籍、性别限制。二是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对县、乡医院和其他符合
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办法: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下
属机构、自主设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聘用、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三是建立专业
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岗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的亟需专业技术
型人才,补齐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一是重视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建设,安装宽带网络,
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家”的氛围,让乡村人才安心。二是建立乡村创业孵化
组织,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村人才
创业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大学生从
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三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
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业绩、重品德,按劳分配为主,按效率、按贡献分配共存的多
元分配方式;允许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激励手段,让乡村人才名利双收。
三是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
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篇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部署和省、
成都市、xx 市的有关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根据《市政协 2019 年工作要点》,4 月中旬,市政协启动了“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重点
调研活动,组建了由副主席严 xx 牵头,社法民宗委承办,部分政协委员参加的调研组。调
研组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调研重点,分解调研子课题的基础上,先后深入胥家镇
金胜社区、崇义镇笆桥社区、柳街镇红雄社区和金龙社区以及广元市昭化区、绵阳市涪城区、
德阳市旌阳区等地进行走访调研;召集部分政协委员、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
村(社区)代表进行座谈交流,针对我市乡村振兴中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
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治理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各乡镇(街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
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
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机
制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培育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
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工
作。
(一)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市上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
《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机制的意见》,深入实施城市基层党建机制攻坚等
7 项攻坚行动,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线工作法”和党建引领居民小区发
展治理“五步工作法”,新培育党建引领示范社区(村)、示范居民小区各 146 个。构建市—
镇—社区—院落(小区)四级党组织联动体系,调整设立农村社区党委 46 个,党总支 97
个。深化“细胞再造”工程,在全市 1634 个院落(小区)中建立党组织 695 个,在 248 个
各类乡村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128 个,实现 265 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党的组织和工作
全覆盖。实施社区(村)干部“精准提能”和后备干部孵化行动,培养社区后备干部 784
人。新增并高品质完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 146 个,社区综合体 2 个,得到群众一
致好评。
(二)共建共治格局逐步形成。制定激发群众主体作用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院落(小区)
“一组三会”治理架构,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协商议事机制,在乡镇(街道)、
村(社区)推行群众“诉愿”管理机制,坚持基层事务事前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
督、事后组织群众评议,引导群众通过民主协商制定村规民约、院规院约、协会和合作社章
程,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与驻本区
域内单位党组织职责,引导打破壁垒,强化组织纽带、利益联结和资源共享。深化“补改股”
“政企银”“CEP”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房屋、宅基地等资源入股参与项目建设,与
企业共同建立投资收益分配机制,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如天马镇禹王社区整合财政补助资金
900 余万元,参与总投资 3.1 亿元的“玫瑰花溪谷”项目建设,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按投入额
的 4%固定分红。
(三)法治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深入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
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面覆盖,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纠纷化解等常态化开展,
群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综合运
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形成了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
系,矛盾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 92%以上。对标建成 1 个市级综治中心、19 个乡镇(街道)
综治中心和 205 个村(社区)综治中心,配备专兼职网格员 692 名,全面构建了市、乡镇(街
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体系,网格管理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天网”和“雪
亮”监控点位总数达 3181 个,同步整合农民集中居住区、老旧(三无)院落以及重点场所、
成熟小区等公共安全视频资源 229 个,全市入盗警情同比下降 30%,平安智慧小区建设扎实
推进。
(四)村(居)民道德建设成效初显。坚持以德治村(社区),制定出台《xx 市建立健全“一
约四会”制度指导意见》,为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
评议会、村(居)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提供了指导基础,切实推动了移风易俗。结合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向峨棋盘、天马金陵等社区抓好乡村德治建设,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
选,传播弘扬李冰文化、乡贤文化,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道德示范效应,
持续提升了村(居)民人文精神、社会风尚和综合素质。2019 年,新创 xx 市级文明村(社
区)22 个,全市文明村(社区)占比达到 60%;新创文明镇(乡)2 个,全市文明镇乡占比达
到 78.6%;新创成都市级“三美”示范村(社区)5 个,全市成都市级“三美”示范村(社
区)达到 35 个。有效发挥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文明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了“好
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建工作滞
后,学习教育流于形式,思想建设“虚化”;有些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政治领导能
力不强,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弱化。二是有些基层党组织成员不同程度存在“本领恐慌”,带
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缺乏,“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对群众的凝聚力下降等不足。
三是部分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有“同质化”现象,对本土特色文化挖掘
不够,空间美学运用不足,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显示度不高。四是个别村(社区)、小区(院
落)党的组织、工作和活动覆盖面不够广,基层人才骨干队伍欠缺,发动群众能力比较弱。
(二)乡村产业培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一是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十分脆弱,致使村组织正
常运转困难,更拿不出钱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较小,分布零
散,且流转、退出局限性较大,影响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部分项目落地的可行性。三是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产业链单一,更多仍处在简单的“种植—
销售”模式,缺乏深度开发,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四是人才引进渠道还不够流畅,“懂农
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缺乏,带动效应明显不足,极大限制了乡村农业品质的提升和
知名品牌的创立。
(三)村(居)民自治、多元共治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相当一部分村民、居民自治能力不
足,村(居)务不够公开、透明,村(社区)级事务不愿监督、不会监督、不好监督的问题
仍然没有较好解决。二是有的村(居)民议事形式化,村(居)民参与不主动,社会治理的
责任往往由村(社区)“两委”成员承担。三是激发调动驻村(社区)单位、村(居)民参
与社区治理的机制还未健全,驻村(社区)单位不支持村(社区)工作、不参与村(社区)
活动现象比较突出,人人参与社区治理的氛围不浓厚。四是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不健全,推行村(社区)减负增效阻力较大,村(社区)各类
检查评比、达标验收多,统计报表过多,村(居)委会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
(四)乡村德治、法治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由于农村传统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节目对村民
的吸引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文化活动中心使用率偏低,文化生活形式较为单一。二是部分村
(居)民国家、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在一些地方歪风邪气蔓延,封建迷信、赌博
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浪费之风仍较盛行。三是有些村(居)民
法治意识不强,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信访不信法”现象还比较突出。
四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处理一些工作或者矛盾纠纷过程中,存
在“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对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重大事务、重要决策的讨论商议有所
顾忌,支持配合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夯实基础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强力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战
斗堡垒作用。二是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建立村(社区)人才库,加强村(居)委会干
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三是实施党建整合资源力量下沉攻坚,开展“千名党员进
百社”行动,持续开展“双报到”活动,统筹代表委员、机关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等下沉服务
社区,推动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等职能部门下沉基层。四是严格落实优秀农民工定向回
引培养行动,注重把思想素质好的产业大户、致富能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头人发展成党员,
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富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将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经费
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二)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一是以产业扶助为核心,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实施“旅游+”“互联网+”“文化+”“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融合,衍生培育新业态。
二是打造川西林盘乡愁存放地,吸引和巩固大成都客流,从而在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发展,
切实增强农村发展驱动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推动公路、水利、信息、物流、产品等网络向农村延伸,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
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四是高效推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充分发动村(居)
民参与,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激励机制,启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家庭、示范院落、示
范社区建设。
(三)创新理念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一是进一步加大“三务”公开力度、扩展公开范围,保
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二是创新基层治理模
式,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政策措施,建立由村(居)委会、驻村(居)企事业代表、
社会组织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共
治格局。三是完善村(社区)职责清单化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村(社区)工作准入反
馈机制,清理和规范部门下达村(社区)的工作任务和村(社区)标示标牌、评比表彰项目。
四是实施村(社区)共建计划,引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和驻村(社区)单位党组织
打破壁垒,强化组织纽带、利益联结和资源共享。
(四)多措并举建设德治法治体系。一是制定和实施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
村规民约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发挥榜样力量和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调动村(居)
民参与村级治理积极性。二是持续开展“六进六送”活动,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
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发挥村(居)民主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三是全面
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
解矛盾靠法,将律师参与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法律风险评估和防控纳入基层治理考核。四是
加大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的惩处力度,用生动的事例引导和教育广大公
民树立法制观念,推进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