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总复习:运动和力总复习单元知识网络 考试目标要求: 1、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 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时间和长度的单位及换算,误差概念、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力、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危害;二力平衡的条件,运动和力的关系。 2、简答类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首先要能够“记忆”和“举例”用心 爱心 专心\n。在此基础上,还要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说明有关现象。 力,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惯性的利用和危害。 3、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 测量长度;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 4、作图类知识点 力的示意图(会用F、G、Ff、FN等表示力),难度要求达到四个力。 5、人文类知识点: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产生过程,体会人类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运用。知识考点梳理: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参照物: 定义: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运动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用心 爱心 专心\n。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心 爱心 专心\n。(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特点见十三章)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运用物理研究方法:模型法。牛顿第一定律:用心 爱心 专心\n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牛一定律推论)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无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等。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如: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等二力平衡:(牛一定律推论) 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用心 爱心 专心\n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哪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规律方法指导 本知识点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将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去更方便地研究问题。 例:本章中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受力,用箭头方向代表受力方向,线段长短表示受力大小。 本章的主要题型做物体受力示意图。 例如:如图所示,物体A重30N,受到一个大小为20N的力F的作用,静止在竖直的墙壁上,画出物体A受力的图示. 用心 爱心 专心\n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min内能飞行5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km/h=30m/s; 褐海燕的速度v3=5km/min=83.3m/s.v3>v1>v2. 答案:褐海燕 猎豹 3: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00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4 下面哪种情况是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 A.木块沿光滑斜面加速下滑 B.抛出去的手榴弹 C.在水平笔直的铁路上,匀速前进的火车 D.汽车进站时的运动 分析:用心 爱心 专心\n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动状态不变.物体沿光滑斜面加速下滑,速度越来越大,运动得越来越快;汽车进站,运动得越来越慢;抛出的手榴弹,运动轨迹是曲线,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总在变化,以上三种情况,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在铁路上匀速前进的火车的运动状态不变,是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机车的牵引力等于火车受到的阻力.铁路对火车的支持力等于火车的重力. 答案:C. 5: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 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进炉膛. 6:吊车吊着重2000N的集装箱以0.2m/s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_______拉力,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1m/s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__________N拉力. 分析:集装箱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集装箱受到重力和吊车给它的拉力. 答案:2000N 2000N 集装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处于平衡状态.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是彼此平衡. 说明:解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集装箱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是因为这些条件跟解题没有关系.只要确定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保持平衡状态,就能判定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彼此平衡. 生活中,往往会觉得向上拉一个物体需要用的力较大,向下放一个物体需要的力较小.这是涉及到其他问题造成的感觉.自己实际做一次试验,用手提着重物,悬空保持静止,匀速向上提起来,匀速地下落,体会一下用力的情况.如果可能,最好用一个弹簧秤吊着重物来做这个试验. 通常觉得向上提用力要大,实际上是从静止改变为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这个阶段不是平衡状态),拉力一定要比重力大.而从静止改变为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这个阶段也不是平衡状态),拉力一定比重力小.如果是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向上还是向下运动,无论速度大还是小,需要的拉力是一样大的.生活中没有这么仔细地区分不同阶段的不同感觉,所以,有些“经验”是不完全可靠的. 7用心 爱心 专心\n: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 桶 人(手) 8:静止不动的墨水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 A、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B、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D、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墨水瓶的支持力 分析:要做好本类题目,除了理解好例7中提到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还必须做到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答案:A 9: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的安全地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已知:v1=0.8cm/s v2=5m/s s1=96cm s2=500m 解法一:比较运动时间(求t1=? t2=?) 由v=s/t得t1=s1/v1=96cm/O.8cm/s=120s t2=s2/v2=500m/5m/s=100s 因为t1>t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 s1′=v1t1′=0.8cm/s×100s=80cm。 因为s1′s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 v1′=s1/t1′=96cm/100s=0.96cm/s 因为v1′>v1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五: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cm/0.8cm/s=120s V2′=S2/t2′=500m/120s=4.17m/s 因为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