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0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B、生理学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B、适应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B、动物实验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B、收缩C、分泌D、物质代谢改变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B、迅速C、广泛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B、减弱C、不变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B、抑制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运动生理学 2、新陈代谢 3、刺激 4、应激性 5、兴奋 6、兴奋性 7、适应性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 10、正反馈 11、负反馈 四、简答题: 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n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2、(C)3、(C)4、(D)5、(B、D、A、C) 6、(B、A)7、(C)8、(C)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肌肉纤维是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 2、肌原纤维最基本的结构是肌小节。() 3、在肌小节中肌肉收缩时明带和暗带在变化。() 4、温度对肌肉的伸展性和粘滞性没有影响。() 5、肌肉不是一个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6、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是强度。() 7、阈值越高肌肉的兴奋性越高。() 8、利用时越长组织的兴奋性越低。() 9、时值是评定组织收缩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膜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1、静息电位水平为+70mv—+90mv。() 12、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表示组织兴奋达最高水平。()13、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表示组织的兴奋达最低水平。() 14、动作电位产生的一瞬间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15、兴奋在神经上传导随神经延长而衰减。() 16、兴奋在神经肌肉上的传导实际就是局部电流的传导。() 17、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未稍的接点。() 18、运动终板神经未稍释放乙酰胆碱。() 19、终板电位不等于动作电位。() 20、兴奋是电变化过程而收缩则是机械变化。() 21、兴奋一收缩耦联中Na起了重要作用。() 22、横桥与肌凝蛋白结合导致了收缩开始。() 23、最大收缩与刺激强度呈现正比。() 24、一次电刺激可产生一次强直收缩。() 25、等长收缩不表现为作功。() 26、等张收缩时肌肉张力不变。()\n 27、初长度增加肌肉兴奋性增加。() 28、红肌属慢肌具有耐力较强的特点。() 29、毛细血管丰富而收缩速度快是快肌的特点。() 二、选择题: 1、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 A、肌腹B、最小肌肉群C、肌纤维D、肌腱 2、阈刺激值要求较低意味着该组织的兴奋性越() A、越低B、越高C、不变D、改变 3、时间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作用时间。 A、最长B、最短C、延迟 4、强度时间曲线是反映组织()的曲线。 A、兴奋性B、收缩性C、延迟性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强度叫()。 A、时间强度B、阈强度C、阈上强度 6、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而形成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差。 A、K+外流B、K+内流C、Na+外流D、Na+内流 7、膜电位差的特征是() A、内正外负B、外正内负C、电位为零 8、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的流动而引起暂时性的电位逆转形成去极化。 A、Na+B、K+C、Ca+ 9、动作电位而形成的逆转电位特征为() A、内正外负B、内负外正C、电位不变 10、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是由于()而使电位恢复到原来水平。 A、K+外流B、K+内流C、Na+外流 11、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水平前微小而缓慢变动为()。 A、后电位B、零电位C、局部电位 12、动作电位恢复后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恢复依赖于()。 A、钠钾泵B、浓度差C、化学结合 13、运动终板神经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为()。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 14、运动终板神经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肌膜受体结合后首先产生()。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 15、肌肉由兴奋过程转为收缩过程称为()。 A、兴奋过程B、收缩过程C、兴奋—收缩耦连过程 16、兴奋—收缩耦连过程的连接因子是()。 A、Ca++B、Na+C、K+ 17、构成骨骼肌肌原纤维的主要蛋白是()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 18、肌原纤维中直接与收缩有关的蛋白质是()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 19、肌原纤维中粗丝是由()组成。 A、肌纤蛋白B、肌凝蛋白C、原宁蛋白 20、肌肉收缩时是()相结合。 A、肌凝蛋白与肌纤蛋白B、原宁蛋白与肌凝蛋白C、肌纤蛋白与Ca++\n 21、肌肉收缩过程中是()在移动。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原宁蛋白 22、肌肉收缩时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A、ADPB、AMPC、ATP 23、给予高频率的连续刺激肌肉可产生()。 A、多个单收缩B、一个单收缩C、强直收缩 24、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与刺激强度呈现()。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毫无关系 25、如果刺激强度不变,肌肉收缩时所需要刺激时间越长,该肌肉的兴奋性越() A、高B、低C、不变D、缩短 26、当达到最大收缩时给予较强刺激肌肉收缩()。 A、可继续增大B、可减弱C、不改变 27、肌肉强直收缩后,如果继续增加刺激频率肌肉的收缩能力则()。 A、降低B、提高C、不变 28、肌肉收缩时张力改变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为()。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单收缩 29、肌肉收缩时长度改变而张力不变的收缩形式为()。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强直性收缩 30、肌肉收缩前适度拉长可增加() A、初长度B、兴奋性C、伸展性 31、肌肉的初长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与肌肉收缩力呈()。 A、反比B、正比C、不变 32、超过肌肉最适初长度后,肌肉的收缩能力将()。 A、继续提高B、不变C、下降 33、人体骨骼肌纤维大概可分为() A、红肌和白肌B、白肌和快肌C、红肌和慢肌 34、快肌的生理特点是() A、收缩快易疲劳B、收缩慢不易疲劳C、收缩快不易疲劳 35、收缩速度慢但持续收缩时间较长的肌肉类型是() A、红肌纤维B、白肌纤维C、快白肌纤维 36、肌肉的兴奋与收缩是一种具有()生理特性的过程。 A、互换B、相同C、不相同 37、肌肉是一种不完全的弹性体这是由于()所致。 A、伸展性B、收缩性C、粘滞性 38、刺激时间延长则所需刺激强度下降在一定条件下()。 A、不能成为正比关系B、波动关系C、能够成为正比关系 39、时值与时间阈值是()的概念。 A、可相提并论B、可互换的C、不可相提并论 40、静息电信位是在()记录到的一种电位差。 A、膜外B、膜中间C、膜内 41、超射电位发生于动作电位的()过程。 A、去极化B、复极化C、复极化后 42、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内外电位平衡后,电位的变化仍未停止是因为()。 A、浓度差动力B、电位差动力C、浓度差和电位差动力\n 43、动作电位复极化后离子的恢复是()。 A、平息过程B、波动过程C、耗能过程 44、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一个()的传播。 A、静息电位B、超射电位C、动作电位 45、神经冲动的传导()电流传导的衰减性。 A、具有B、不具有C、产生 46、有髓鞘纤维的神经冲动传导要()无髓鞘纤维。 A、等于B、慢于C、快于 47、终板电位是一种()电位。 A、可扩布性B、后电位C、局部 48、终板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量与()成正比。 A、神经冲动B、静息电位大小C、神经递质释放量 49、终板乙酰胆碱的作用()。 A、持续较长时间B、直到下一次冲动到来C、很快被清除掉 50、肌纤维中三联管系统是()。 A、肌细胞的独立结构B、肌原纤维的延续部分C、肌细胞膜延续部分 51、终池Ca++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与()相结合。 A、肌凝蛋白B、肌纤蛋白C、原宁蛋白 52、兴奋——收缩耦联中Ca++的释放其动力来源于()。 A、神经递质B、浓度差C、动作电位 53、肌小节收缩时,各光带中()变化最为明显。 A、暗带B、H带C、明带 54、横桥结合肌纤蛋白完成一次收缩需()。 A、一次完成B、摆动、结合数次C、多次摆动结合 55、在实际肌肉收缩过程中完全的等张收缩()。 A、可变化B、存在C、不存在 56、在一定范围内肌肉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力量()。 A、减小B、增加C、缓慢 57、快白肌和快红肌的共同特征是()。 A、收缩速度快,Hb含量丰富B、运动神经元大,酵解酶活性高 C、线粒体酶活性高,放电频率高 三、概念题: 1、阈刺激 2、基强度 3、时值 4、膜电位 5、动作电位 6、等长收缩 7、等张收缩 8、利用时 9、肌肉的粘滞性 10、时值 11、终板电位 12、前负荷\n 13、后负荷 四、简答题: 1、肌肉的物理特性有哪些? 2、肌肉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3、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条件是什么? 4、强度时间曲线有什么意义? 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 6、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的传导。 7、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 8、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有何区别? 9、单收缩包括哪几个过程? 10、前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意义? 11、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什么影响? 12、肌电图测定有何意义? 五、问答题: 1、试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2、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3、说明兴奋在神经的传导过程。 4、谈谈神经的兴奋是如何可传递给肌肉的。 5、试述肌肉收缩时的滑动原理。 6、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分类的?这种分类对体育运动实践有何意义。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 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 26、(+)27、(—)28、(+)29、(—)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2、(B)3、(B)4、(A)5、(B)6、(A) 7、(B)8、(A)9、(A)10、(A)11、(A)12、(A) 13、(B)14、(C)15、(C)16、(A)17、(C)18、(C) 19、(B)20、(A)21、(B)22、(C)23、(C)24、(A) 25、(B)26、(B)27、(C)28、(A)29、(B)30、(A) 31、(B)32、(C)33、(A)34、(A)35、(A)36、(C) 37、(C)48、(C)39、(C)40、(C)41、(A)42、(C) 43、(C)44、(C)45、(B)46、(C)47、(C)48、(C) 49、(C)50、(C)51、(C)52、(C)53、(C)54、(C) 55、(C)56、(A)57、(B) 四、简答题答案: 1、肌肉具有伸性,弹性和粘滞性三个物理特性。\n 2、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两大生理特性,兴奋性是电变化过程,收缩性是机械变化过程。 3、引起神经——肌肉兴奋需要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和刺激时间。 4、强度——时间曲线的意义在于说明引起组织兴奋强度再大也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或刺激时间再长也不能小于一定的刺激强度。 5、静息电位是细胞膜静息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其特征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动作电位是细胞膜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电位波动,其特征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6、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局部为外负内正,而周围未受刺激部位仍保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水平,这样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引起电流,电流沿神经干传导。 7、神经冲动传至三联管外引起终池Ca++释放,Ca++与原宁蛋白结合解除了肌纤蛋白抑制,肌纤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收缩过程开始,这种Ca++将兴奋与收缩结合的过程称为收缩兴奋耦联。 8、不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有波峰曲线,而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每次在收缩期内肌肉保持续缩短状态,收缩曲线为一条直线,没有波峰可见。 9、一次单收缩包括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10、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加可拉长肌肉,增加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因而增加肌力。 11、后负荷指肌肉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增加肌肉收缩张力增加,而收缩速度减慢。 12、肌电图可测定两方面机能,一方面可测定神经系统运动单位的募集,另一方面可了解肌肉本身的兴奋特征。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膜电位的产生需具备两个条件:离子浓度差和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在静态状态下细胞膜允许K+通透,而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顺着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外正电位升高而膜内显负电位。当膜外的正电位增高到足以阻止浓度差驱使K+外流时,K+外流便停止,电位达到平衡。所以静息膜电位又称K+平衡电位。 2、(1)当细胞膜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便依浓度差和电位差向膜内迅速扩散使电位逆转,形成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去极化时相。 (2)随着膜对Na+通透性停止,对K+通透性增加,K+便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驱动下迅速流向膜外使电位很快恢复至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原有电位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 (3)电位复极化后一部分Na+流向膜内,同时有一部分K+流向膜外为维持膜内外的离子平衡,膜上的K+—Na+泵启动,消耗能量将Na+泵出膜外,同时将K+泵入膜内。 3、(1)当神经受到刺激时受刺激局部产生动作电位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局部电位。 (2)未受刺激部位仍保持静息膜电位水平,即外正内负。 (3)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两个电偶极子,产生电场,电场中电解质流动便产生电流,这个电流又刺激邻近未兴奋部位使其兴奋,如此下去兴奋便沿整个神经干传导。 4、运动神经末稍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稍导致突触小泡破裂,释放乙酰胆硷(Ach),Ach与终膜受体相结合,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便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便沿肌细胞膜传导下去。 5、Ca++与原宁蛋白结合解除了对肌纤蛋白的抑制作用,使位点暴露,肌凝蛋白质的横桥与肌纤蛋白位点结合同时激活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使横桥扭曲拉动肌纤蛋白向肌节M线滑行插入粗丝,使整个肌小节缩短。 6、肌纤维分为红肌(慢肌)和白肌(快肌),在快肌中可分为三个亚型:快红肌、快白肌和中间型。由于不同的肌纤维类型在收缩性上的生理差异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直接的影响,红肌纤维比例较高者有利从事长时间运动的耐力项目,而白肌纤维比便较高者在短距离,高强度或爆发性力量的项目具有优势。 7、组成肌肉的最基本单位是肌纤维(肌细胞),每一根肌纤维有其独立的生理特征,而且具有不同的兴奋性。当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较高所需要阈值较低的肌纤维首先兴奋收缩,产生较小的力量。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兴奋性居中的肌纤收缩,刺激强度继续增大,兴奋性较低的肌纤维也参与工作使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大,从而形成肌肉力量的等级性。\n 第二章血液 一、是非判题(正确记为“+”,错记为“—”) 1、人体内占体重百分比最多的是体液。() 2、在体液中细胞外液占的百分比最多。() 3、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4、粘滞性对血流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5、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或颗粒数目无关,而与分子或颗粒大小有关。() 6、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大。() 7、血浆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8、血液属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 9、内环境的恒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10、在体液中细胞内液占的百分比最少。() 11、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内液。() 12、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与高铁血红素组成的。() 13、血液是由血浆与红细胞组成的。() 14、正常成人的血量占体重的3—5%。() 15、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只有小部分的血量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而大部分血量储存在内脏静脉及皮下静脉中,用以运动时血液重新调配。() 16、人体失血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在二周内就可以完全恢复。() 17、血液粘滞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而与血细胞的数量无关。() 18、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所产生的。() 19、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 20、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皱折现象。() 21、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水分出入毛细血管起调节作用。() 22、人体进行登山运动时血液滞粘性会增大。() 23、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碱能力远远大于抗酸能力。() 24、血液中的缓冲对以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正常情况下二者比值保持20:1的范围。() 25、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6、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与一般人相比红细胞数量没有差异。() 27、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钠(NaH2PO4)。() 28、运输O2与CO3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29、Hb数量与运动员有O2运动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0、高原训练时,运动员可出现红细胞比容增多,是由于氧分压过低导致体内RBC生成增多所致。() 31、人体进行轻微活动及处在赛前状态时,白细胞分类中呈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现象。() 32、血细胞占全血中的40—50%。() 33、血浆是指血液凝固后渗出的黄色澄清液。() 34、红细胞数在一日之内,可以有较大的生理变动范围。()。 二、选择题: 1、血液和淋巴液是属于()。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 2、正常男子的红细胞平均值为()个/mm3。 A、380万B、450万C、500万D、550万 3、正常女子的血红蛋白值为()克%。\n A、11—14克B、12—15克C、13—16克D、10—13克 4、正常女子红细胞平均值为()万/mm3。 A、380万B、420万C、440万D、500万 5、()()是属于等渗溶液。 A、9%NaClB、0.9%NaClC、5%葡萄糖D、0.5葡萄糖 6、内环境是指()。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 7、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组成的。 A、晶体渗透压B、胶体渗透压 8、血液缓冲体系中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的比例是()。 A、酸性物质多B、碱性物质多 9、通常以每100ml血浆中()的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A、NaH2PO4B、NaHCO3C、H2CO3 10、登山运动引起体内血液粘滞性加大是因为(),长跑引起体内血液粘滞性加大是因为()。 A、血浆蛋白增多B、血液浓缩C、红细胞增多 11、人体体液占体重的()。 A、30—40%B、40—50%C、50—60%D、60—70% 12、血浆占体重() A、1%B、3%C、5%D、8% 13、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转站是()。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 14、正常成人的血量占体重的()。 A、3—5%B、7—8%C、5—6%D、9—10% 15、每公斤体重的血量成人比幼儿(),男子比女子()。 A、多B、少 16、血浆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 A、无机盐B、血浆蛋白C、血红蛋白 17、正常人血浆中的PH值约为()呈()。 A、7.15—7.25B、7.35—7.45C、7.55—7.65D、弱酸性E、弱碱性 18、血液中的缓冲对以()最为重要。 Na—蛋白质NaHCO3Na3HPO4 A、——————B、—————C、————— H—蛋白质HCO3Na2HPO4 19、红细胞在()溶液中发生皱缩,在()溶液中发生膨胀,在()溶液中形态正常。 A、高渗B、等渗C、低渗 20、()对水分出入毛细血管起重要调节作用,()对维持血细胞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A、晶体渗透压B、胶体渗透压C、血浆容量 21、如果血液中出现大量网织红细胞,说明红细胞生成()。 A、不足B、亢进C、平衡 22、长期居住高原者比平原居住者的红细胞(),一般人比有训练的人红细胞数() A、少B、多 23、Hb在氧分压()时生成HbO2,这种情况发生在()。Hb在氧分压()时成为还原性Hb,这种情况发生在()。 A、低B、高C、组织内D、肺内\n 24、正常成人安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mm3,平均值为()/mm3。 A、4000—10000B、3000—8000C、5000D、7000 25、人体肌肉运动后()数会出现明显增多。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 26、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大强度运动后,白细胞数的变化是()。 A、淋巴细胞增多B、中性粒细胞增多C、出现再生阶段 27、血细胞是在()部位生成的。 A、肝脏B、骨髓C、肾脏D、脾脏 28、淋巴细胞的主要生理机能是()。 A、吞噬徽生物B、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C、参加过敏反应 29、血小板的生理机能是() A、缓冲血液酸碱度B、运输气体C、参与止血及凝血D、产生免疫反应 30、由于()过多时会增加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流阻力及血压上升,因此理想的生理状态是增加每个()内的()的含量,而()总数无明显增加。 A、Hb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31、经过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液体部分称为()。 A、血清B、血浆C、血液 32、如果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血量的(),对正常生理活动无明显影响。 A、10%B、20%C、30%D、40% 33、RBC在()溶液中出现皱缩现象,在()溶液中形态正常,在()溶液发生膨胀。 A、1.5%NaClB、0.9%NaClC、0.3%NaCl 34、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最主要相似是()。 A、产生抗体B、参与过敏反应C、吞噬作用 35、正常人血液的粘滞性为()。 A、1.6—2.4B、3—4C、4—5 36、一般情况下机体损失的血浆蛋白及红细胞在()内可以完全恢复。 A、3周—1个月B、1—2个月C、2—3个月 37、T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进行(),B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进行()。 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 38、安静状态下的()值可作为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生理指标。 A、白细胞B、血小板C、血红蛋白 三、概念题: 1、体液 2、内环境 3、晶体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 5、碱储备 6、缓冲对 7、Hb氧合作用 8、内环境相对稳定性 9、红细胞比容 10、溶血 四、简答题: 1、什么是体液?体液分为哪三个部分?\n 2、血液的理化特性有哪些? 3、血浆渗透压分为哪二部分?各自有什么机能? 4、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5、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什么? 6、白细胞的特性有哪些? 7、血液粘滞性大小取决于什么? 五、问答题: 1、血液是怎样维持酸碱平衡的? 2、血液有哪些主要的机能? 3、试述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 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32、(+)33、(—)34、(—)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B)2、(C)3、(B)4、(B)5、(B、C)6、(C) 7、(A)8、(B)9、(B)10、(C、B)11、(D)12、(C) 13、(B)14、(B)15、(B、A)16、(B)17、(B、E)18、(B) 19、(A、B、C)20、(B、A)21、(B)22、(B、A)23、(B、D、A、C、) 24、(A)25、(B)26、(B)27、(B)28、(B)29、(C) 30、(B、A、C、D)31、(A)32、(A)33、(A、B、C)34、(C) 35、(C)36、(A)37、(B、A)38、(C) 四、简答题答案 1、答:体液是存在于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质,约占体重60—70%。体液根据其存在部位及为细胞内液、血浆、组织间液,各部分体液之间彼此隔开又相互联系。 2、答:血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有下列方面: (1)颜色与比重 (2)粘滞性 (3)渗透性 (4)酸碱度 3、答:血浆渗透压可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相对衡定能使血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胶体渗透压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答:等渗溶液是指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要相等的溶液如0.9%NaCl、5%葡萄糖等。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5、答: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1)运输O2与CO2(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这两种机能都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6、答:白细胞的主要特性有渗出性、变形运动、化学趋向性和吞噬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完成对机体的防御和保护机能。\n 7、答: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血浆蛋白的浓度。 五、问答题答案: 1、答:当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和主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而H2CO3又分解为CO2和H2O,CO2由呼吸器官排出,减少体内酸性程度,从而维持血液酸碱度NaHCO3+HL———→NaL+H2CO3 H2CO3——→CO2↑+H2O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形成强酸盐、降低碱性度。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度。 2、答:①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血液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粘滞性,血液有形成分等相对稳定。 ②运输作用血液全身流动起到运输作用,血液能运输营养物质,气体,代谢产物,激素。 ③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有吞噬和免疫作用,对机体有防御和保护机能,血小板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也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3、答: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是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来完成的。当血液流经肺组织时,氧分压升高,血红蛋白易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当血液流经周围组织时,氧分压降低,Hb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 肺氧分压高 (氧离作用)Hb+O2==========HbO2(氧合作用) 组织氧分压低 第三章循环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 1、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及血管组成的。() 2、心肌细胞兴奋的标志是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3、心肌细胞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依靠原浆小梁。() 4、心肌和骨骼肌一样,都可以做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5、窦房结、房室结、心室肌在正常情况下,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 6、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因为兴奋性低的缘故。() 7、心动周期指心室收缩或舒张一次() 8、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的特点是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9、心电图QRS波群表示心室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位。() 10、心博频率储备等于最大心率减去安静时心率。() 11、心肌有“全或无”式的同步收缩的特性,是因为窦房结能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原因。() 12、血管壁对血液的侧压力为血压。() 13、每博输出量增加,将导致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14、一般成年人血压的正常值约为100-120/60-80mmHg。() 15、毛细血管本身有收缩与舒张作用,所以,毛细血管能开放和关闭。()\n 16、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7、每搏出量和心率增加,都会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升高。() 18、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大脑皮质。() 19、减压反射是维持正常人体血压恒定的自身调节反射。() 20、经常运动的人,常会出现运动员心脏。() 21、肾上腺素能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 22、去甲肾人腺素能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23、运动性心动徐缓是由于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加,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减弱的结果。() 24、运动性心脏是指运动员所具有心脏。() 25、心电图P波是反映心房兴奋变化的波。() 26、血流阻力主要来源一是血液内摩擦,二是血液与管壁间的摩擦。() 二、选择填空题: 1、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及淋巴管组成,其中_______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A、心脏;B血管) 2、与骨骼肌相比,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复极过程________(A、迅速;B缓慢),突出表现是存在________(C、快速复极期;D、平台期) 3、心肌动作电位后期,由于离子主动转动机制活动增强,肌浆中的Na+、Ca++泵出,同时将K+从细胞外_______(A、回收;B、摄入T小管)而使细胞的离子电性________(C、相等;D、不等),故该电位________(E、稳定;F、不能稳定)在静息水平。 4、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在4期_______(A、保持稳定;B、并不保持稳定),在复极完毕后_______(C、开始自动缓慢去极化;D、维持K+平衡电位)。 5、交感神经或儿茶酚胺,使自律细胞对Ca++的通透性增高与对K+通性_______(A、增高;B、降低),从而可使4期自动去极化_______(C、增快;D、减慢),故能使自律性_______(E、增高;F降低) 6、迷走神经兴奋或______(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自律细胞的K+通透性______(C、增高;D、降低),从而4期自动去极化(E、减慢;F、增快) 7、运动员安静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心肌细胞对________(A、Na+;B、K+)通透性增高,致使膜电位与阈电位差距_________(C、减小;D、增大),心率______(E、增快;F、减慢) 8、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通过________(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D、组织腔)。 9、体温升高可使心率_______(A、增快;B、减慢)可能是由于膜对阳离子(钠钙)的通过性增高,致使膜电位与阈电位差距________(C、增高;D、降低)所致。 10、心电图是心肌______(A、电变化;B、电变化引起体表一定部位的电变化)的记录。 11、心电图检查可反映心脏的_______(A、兴奋性;B、传导性;C、收缩性;D、自律性)变化情况。 12、心电图QRS波是反映心室_______(A、兴奋性;B、收缩性)的情况。 13、心肌在生理上称为功能合胞体,是与心肌细胞彼此间有__________相联结有关(A、原生质;B、闰盘;C、原浆小梁) 14、在正常情况下心室肌有________功能而不表现__________特点,窦房和房束细胞有__________特点而无__________功能。(A、自动节律性;B、收缩性) 15、心肌与骨骼在兴奋性变化上的区别是心肌的_________;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___________;心肌能代偿间歇的原因是__________(A、兴奋性低;B、兴奋性高;C、自律性;D、绝对不应期长) 16、心肌“全或无”式的同步收缩现象是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_(A、有特殊传导系;B机能合胞体;C、心肌能产生爆发式的动作电位。) 17、安静时每分心率男性比女性_________;儿童比成年人_________;老年人比青年人__________;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_________(A、多;B、少) 18、心率增快时,心脏收缩期与舒张期都_________(A、缩短;B、延长)其中_______改变最明显(C\n、舒张期;D、收缩期)。 19、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________(A、延长;B、缩短) 20、最大心率随年龄增长而_______随训练程度提高而_______(A、增加;B、减少) 21、心脏前负荷主要指心脏_________后负荷主要指__________(A、舒张末容积;B、收缩末容积;C、大动脉内压力;D、小动脉的阻力)。 22、一般成年人安静时每搏出量约为________每分输出量约为_______(A、40—60ml;B、60—80ml;C、3—3.51/min;D、4—51/min)。 23、每搏出量主要影响________;心率主要影响________;外周阻力主要影响_______(A、舒张;B、收缩压) 24、在正常情况下,静脉回流量与心输出量经常保持_______的状态。(A、基本相等;B、不相等) 25、弹性血管是指______和_______;阳力血管是指_______和________;交换血管是指__________;容量血管是指__________(A、主动脉;B、大动脉;C、小动脉;D、微动脉;E、毛细血管;F、静脉) 26、一般成年人的动脉血压正常值是收缩压________舒张压________脉压是________(A、30—50;B、60—80;C、80—100;D、100—120;E、120—140)mmHg。 27、心脏射血是间断的,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却是连续的,这是由于_________的_________造成的。(A、大动脉和弹性;B、小动脉的阻力;C、血管的面积;D、大动脉的压力) 28、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有________作用(A、通透性;B、物质交换;C、气体交换)。 29、剧烈运动时,肌肉中的毛细血血管开放数量增加,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A、体温升高,血管舒张;B、循环血量增加;C、局部代谢产物增多) 30、评定循环系统做功效率的最重要指标是____________(A、心率;B、每搏出量;C、心输出量;D、心电图;E、血压)31、进行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其机量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造成的。(A、外周阻力增加;B、心输出量增加) 32、静脉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A、缓冲动脉血压;B、汇集血流;C、贮存血液) 33、吸气时胸内压__________可使腔静脉与心房压力__________所以静脉回心血流速度__________(A、增高;B、降低;C、不变) 34、从心室开始收缩,以下各期的顺序是_________(A、心房收缩期;B、快速射血期;C、等容收缩期;D、等容舒张期;E、快速充盈期;F、减慢射血期;G、减慢充盈期) 35、每搏出量的正常平均值约为___________(A、20;B、70;C、100)ml;大约是舒张末期容积的__________%。(D、50—60;E、70—80;F、20—30) 36、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心室舒张末容积取决于_________(A、大动脉压力;B、心房压)。 37、心室舒张末容积的大小可反映肌小节___________(A、初长;B、粗肌丝长度;C、收缩蛋白含量) 38、交感神经与儿茶酚胺通过B1受体,可使心肌对钙的通透性_________,从而使心肌缩性__________(A、增高;B、降低)。 39、下列哪些条件可使心输出量减少___________(A、刺激迷走神经传出纤维;B、由于心舒张末容积增加;C、由于颈动脉窦压力减低;D、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E、站力时) 40、心脏指数等于____________(A、心率;B、体表面积;C、每搏输出量) 41、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水平变化而_________(A、相应增减;B、保持不变的能力。) 42、心力储备是最大心输出量__________安静时心输出量(A、减去;B、加上) 43、引起心纺加快的神经属于________神经纤维,引起心率减慢的神经属于_________纤维(A、交感;B、迷走;C、副交感) 44、人体血管除毛细血管外大多都受___________神经支配(A、迷走;B、交感;C、副交感) 45、引起心率加快反射的因素有____________(A、减压反射;B、化学感受性反射;D、本体感受性反射;E、肾上腺素;F、去甲肾上腺素)\n 46、引起心输出量增加反射的素有____________(A、减压反射;B、化学感受性反射;C、朋氏反射;D、本体感受性反射;E、肾上腺素;F、去甲肾上腺素;G、肾素) 47、如果直接用力压双侧颈部的颈动脉窦时,将会引起心________动脉血压__________(A、增加;B、减少或降低) 48、力量性项目运动员心脏的适应性变化以__________为特征,耐力性项目运动心脏的适应性变化以__________为特征(A、心肌增厚或室壁增厚;B、心室容积增大或心腔增大;C、心室壁增厚心腔增大) 49、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后负荷,同时也增加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________收缩速度________(A、减弱;B、增强;C、变慢;D、加快;E、不变) 50、引起颈动脉窦反射的刺激是_________(A、缺O2;B、CO2不高;C、血压升高;D、血压突然升高) 51、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的反应越______越好(A、大;B、小) 52、优秀运动员在出现窦性心动徐缓后,若停训多年,则心率可________(A、恢复正常值;B、保持不变;C、增快超过正常值;D、表现出无规律) 53、运动时,改变心血管中枢紧张性的反馈信息主要来自____________(A、压力感受器;B、肌肉本体感受器;C、化学感受器) 54、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遇阻力最大是在__________(A、动脉血管;B、毛细血管;C、微动脉) 55、运动时皮肤血流的变化是__________(A、增加;B、减少;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 56、剧烈运动时肌肉的血流量比安静时约增加_____倍(A、20;B、15;C、10;D、5) 57、肌肉运动时,组织液的生成增加,影响其有效滤过压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A、毛细血管压;B、组织液静水压;C、淋巴管压) 58、淋巴管中淋巴液来源于________(A、血浆;B、组织液;C、淋巴结) 59、在亚极量运动的持续进行中,心血管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A、神经体液调节;B、神经调节;C、体液调节;D、自身调节) 60、儿茶酚胺的强心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A、HR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B、HR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C、心脏射血增强心舒张期延长;D、HR加快心输出量稍增加) 61、运动时机体根据运动量的大小对心血管系统活动进行调节最为重要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A、自身调节;B、神经调节;C、体液调节) 62、运动后心率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A、血浆儿茶酚浓度下降;B、肌肉的本体感受性冲动停止;C、神经性反馈信息中断;D、心脏自身调节取消) 63、降压反射的最终生理效应是__________(A、降低血压;B、强加心交感中枢活动;C、升高血压;D、加强心迷走中枢活动;E、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64、人在炎热环境进行体力活动时,动—静脉短路常处于__________(A、关闭;B、开放;C、不变;D、先增后减) 65、支配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神经不同于交感缩血管神径,它只有在下述情况时,才起调节作用_________(A、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B、局部产物堆积时;C、机体处于激动和准备作剧烈运动时;D、机体缺O2和CO2分压升高时) 66、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肾上腺素来自________(A、交感神经末稍;B、肾上腺皮质;C、肾上 腺髓质;D、交感缩血管神经末稍;E、副交感缩血管神经末稍) 67、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分布最少的是__________(A、皮肤血管;B、消化道血管;C、冠状动脉;D、脑血管;E、肾脏血管) 三、名词解释题: 1、自动节律性 2、心动周期 3、心输出量 4、心指数\n 5、每搏出量 6、心力储备 7、动脉血压 8、平均动脉压 9、脉压 10、最大心率 11、窦性心动徐缓 12、运动员心脏 13、心电图 14、心搏频率储备 15、外周阻力 16、血流重新分配 17、体循环平均压 18、动脉脉搏 19、“全或无式” 20、期前收缩 21、代偿间歇心脏的兴奋和收缩是依靠窦房结的节律进行,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后,给予人工刺激或心室受到病理性的异位起搏点刺激,则心室肌可以接受这一额外的刺激而产生其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也有兴奋性变化,也有不应期,紧接着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恰好落在其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b]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发生。所以在期前收缩之后有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22、减压反射 四、简答题: 1、简述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传导途径及主要生理功能。 2、简述最大心率与心搏率储备的关系。 3、简要回答为什么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减少? 4、简述心电图各波形意义及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电图特点。 5、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简述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7、请简要说明为何运动能提高心脏功能。 8、简述运动性充血的发生机制。 9、简述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10、简要回答何谓心脏前负荷与后负荷。 五、问答题: 1、试述心肌的重理特性意义。 2、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3、试述动脉血压的成因。 4、试述动力性运动时血压的变化。 5、试述静力性运动时血压的变化。 6、试述运动时循环机能的变化及调节。 7、试述体育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答案:\n 一、是非判断题: 1、(+)2、(+)3、(—)4、(—)5、(—)6、(—) 7、(—)8、(+)9、(+)10、(—)11、(—)12、(—) 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 25、(+)26、(+) 二、选择填空题: 1、A2、B,D3、A,C,E4、B,C5、B,C,E6、A,C,E 7、B,D,F8、A9、A,C10、B11、ABD12、A13、B 14、B,A,AB15、B,D,D16、A,B17、BABB18、A,C 19、B20、B,B21、A,C22、B,D23、B,A,A24、A 25、A,B,C,D,E,F26、B,D,A27、A,D28、A,B,D29、C 30、B31、B32、C33、B,B,C,34、C,B,F35、B,D 36、B37、A38、A,A39、A,D,E40、A,B/C41、A 42、B43、A,B44、B45、B,D,E,F46、D,E,F,G 47、B,B48、A,BC49、B,C50、D52、A53、B54、C 55、D56、D57、A58、B59、A60、A61、B 62、B,C63、E64、B65、C66、C67、D 四、简答题答案: 1、答: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主要传导途径如下: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氏纤维网 其主要生理机能为发放兴奋冲动,并将其由心房传至心室,引起心脏搏动。 2、答:生理状态下个体活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心率与安静时心率之差为心搏率储备,它表示个体心率可能增加的潜在能力。 3、答:心率过快时心动周期缩短,主要表现为舒张期的缩短,若此时心室舒张速率无相应的增加,则可由于使心室舒张不完全而造成心室充盈量不足,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4、答:P波表示左右心房去极化; 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去极化; T波表示心室肌复极化;P—R(P-Q)间期表示从心房去极化到心室去极化所需时间; S—T段:心室去极化完毕,到复极化尚未开始时,心室各部位之间无电位差; Q—T间期: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全部复极所需时间 运动员安静时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延长,表示窦性心动过缓。 5、答: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主要有:心肌的收缩力,呼吸深度,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重力与体位及静脉管壁的舒缩状态。 6、答: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为射血分数 其计算公式为: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值愈高,说明心脏排空愈完全,心脏射血机能愈强,反之则说明心室腔内余血多,心脏射心机能差。 7、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肌对能源物质的转运和利用,使心肌纤维中收缩蛋白增多心缩力增强,血肌收缩速度增快。 8、答:骨骼肌在安静状态下,由于小动脉的平滑肌紧张性高,血流阻力大,血流量较少,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发放冲动增多,肌肉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可增加数倍,该现象即为运动性充血。 9、答:颈动脉窦、主动脉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为维持人体血压恒定的自身调节反射,当人体出现血压骤升,心率增快时,可通过该反射的调节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从而维持血压恒定,保证心脑正常血液供应。\n 10、答:心脏前负荷即为心室收缩前(心舒末期)静脉回流量增加,心室充盈增加,心室容积加大,从而使心缩力增加的负荷。 心脏后负荷为心室收缩开始,由于此时外周阻力加大,大动脉血压增高,致使心缩末期容量增大,而增加心缩力的负荷。 五、问答题答案(要点) 1、答:①自动节律性:心脏在无外来的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节律性地产生兴奋的特征。窦房结可不依靠外来神经控制,自动缓慢去极化,从而产生爆发性动作电位,并向心脏的其它部位传播,引起整个心脏节律性兴奋收缩,即自动跳动,窦房结为心脏搏动的起搏点。 ②传导性:心肌细胞之间以低阻抗闰盘结构相连,兴奋可从一个细胞直接传至另一细胞,故心肌为“机能合胞体”。当心房或心室任何一个细胞产生兴奋,就能迅速将兴奋传至整个心房肌或心室肌。 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发放的冲动可沿特殊传导系统传导,其主要途径为: 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心房肌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兴奋在通过房室结时,出现兴奋延搁,使心房、心室收缩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充盈,从而保证心脏的节律性跳动。 ③兴奋性:心肌具有兴奋性,心肌每一次兴奋后要经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而后恢复正常的周期性变化,其特点为绝对不应期较长,相当于心肌机械反应的整个收缩期加上舒张早期,之所以心肌不产生强直性收缩且始终保持收缩舒张有序的节律性活动,是因为每次窦房结节律性冲动都落在前一次兴奋的周期性变化后,这个特点保证心脏的充盈和射血功能。 如心肌受到额外刺激则产生额外收缩,并产生代偿间歇。 ④收缩性:心肌具有收缩性 心肌为机能合胞体,故有全或无式的同步性收缩,因其绝对不应期长,故不产生强直性收缩。 2、答:(1)每搏输出量:心率不变每搏量增加则心输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每搏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愈多,心室舒末容积愈大,心室壁肌纤维拉长,心缩前心肌纤维初长度增加,从而心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多,②心室收缩期射血量:心缩力愈强,心缩期射血量愈多,即每搏量增加,射血分数增高。 (2)心率。其它条件不变,一定范围内心率愈快,心输出量愈多,反之则少 (3)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速度愈快,单位时间内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多 3、答:动脉血压即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在每一次心动周期中,心室肌收缩,射血入主动脉,由于外周小动脉的长度较长而管径狭小,每次射入主动脉的血只有1/3流入外周血管,此时大动脉管发生弹性扩张,未流走的血液贮存于大动脉管壁内,此时测得的血液对大动脉管壁的侧压力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期内,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压迫其中的血液继续流向外周,此时测得的血液对大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即为舒张压。 由此可见,由动脉血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心肌的射血功能,包括每搏出量及心率,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小动脉管径与血液本身粘滞度所形成的外周阻力,循环血量等因素的影响。 4、答:逐级增加负荷的动性运动,由于神经一体液因素的作用以及肌肉作等张收缩。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出现异长自身调节导致每搏输出量增加,故运动一开始,收缩压即升高,随运动强度的增加,收缩压相应增高至最高值,舒张压保持不变或稍有下降。 5、答:静力性运动时由于肌肉作等长收缩,张力增加并持续性压迫外周血管,致使外周阻力增加,舒张压明显增高;由于后负荷加大致使心缩力加强,而出现收缩压增高,同时平均动脉压增高,心率及心输出量相对增加较少。 6、答:①由于赛前状态的存在,使大脑皮质兴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增多,出现条件反射性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缩力加强,血液重新分配,骨骼肌内血流量增加。\n ②肌肉开始活动后,本体感受器官反射性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③运动时因回心血量增加,刺激心房内压力感受器,同时刺激窦房结发放冲动曾加,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 ④如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无氧供能过程加强,乳酸生成增多,血液PH值下降,H+浓度增多,刺激了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加快。 ⑤血液重新分配:运动开始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神经活动增强,骨骼肌内血管扩张,而内脏和相对不活动组织(如胃肠道)中由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兴奋活动,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出现血液大量涌入骨骼肌血管,血液重新分配,并出现体循环平均压增高,血压增高,每分输出量增加。sp; 7、答: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进人体心血系统的形态,机能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心血管系统的良好适应如下: ①出现窦性心动徐缓:长期进行耐力性训练可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从而表现为安静时心率减慢,可降至36—40次/分。 ②每搏输出量增多:经长期训练,有训练者可出现安静状态下心率慢而每搏输出量较无训练者为多,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有训练者心力贮备潜力大,每搏输出量可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③运动性心脏肥大:长期从事静力性或力量运动的运动员,可由于超负荷刺激使心肌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从而使心肌纤维内蛋白质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心肌纤维收缩成分增加,心肌粗壮,同时肌肉作长时间强烈收缩,压迫血管,使后负荷增加,产生以心肌增厚为主的心脏适应性增大;从事耐力性运动者则由于运动持续时间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使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多,心室容积增大,增加心脏前负荷而肌纤维被拉长,从而出现以左心室腔增大的适应性变化。 ④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长期从事运动或锻炼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动员快,机能稳定,恢复快,进行最大强度工作时,不仅动员快,恢复快,而且心血管机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达到最高值。 第四章呼吸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呼吸应该分为三个过程。() 2、平静呼气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肋间外肌促进呼气过程。() 4、憋气时胸内压等于或大于气压。() 5、吸气时肺内压下降。() 6、肺泡通气量在量上等于肺通气量。() 7、解剖无效腔是因为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8、当呼吸频率加快肺泡通气量则随之增加。() 9、气体的交换动力来源于肺呼吸运动。() 10、胸内压正常呼吸时永远等于负压。() 11、氧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氧的物理溶解在血液中() 12、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形式比例较小。() 13、Hb对氧的结合与氧分压呈线性关系。() 14、氧分压在组织处越低Hb对氧的亲合越小。() 15、心率增加氧脉搏则随之增加。() 16、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NaHCO3。() 17、呼吸运动由植物性神经支配。() 18、支配呼吸运动的肌肉是平滑肌。() 19、H+浓度增加可抑制呼吸。()\n 20、无氧阈是评定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21、ATP.CP是运动中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22、运动中首先消耗的是肌糖元。() 二、选择题: 1、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引起的呼吸运动是()的原动力。 A、肺通气B、组织通气C、气体运输 2、平静呼吸时吸气过程是(),而呼气过程是() A、主动的,被动的B、被动的,主动的C、主动的,主动的 3、呼气时肺内压(),而吸气时肺内压()。 A、减小,增加B、增加,减少C、增加,不变 4、胸内压一般正常情况下都处于()状态。 A、等于大气压B、大于大气压C、小于大气压 5、潮气量是指()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A、运动时B、平静时C、最大呼吸时 6、人体最大深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为()。 A、最大通气量B、最大肺容量C、肺活量 7、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的影响。 A、呼吸深度B、呼吸频率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 8、肺泡通气量正常情况下()肺通气量。 A、大于B、小于C、等于 9、解剖无效腔是由于一般呼吸道()而得名。 A、血流较少B、无气体交换C、无神经支配 10、若要增加肺泡通气量必须增加()。 A、肺通气量B、呼吸深度C、呼吸频率 11、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动力来源于()。 A、肺通气量B、大气压差C、分压差 12、正常情况下肺泡内保持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A、较低,较高B、较高,较低C、较低,较低 13、()大小可直接影响到肺泡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 A、呼吸频率B、呼吸深度C、肺通气量 14、在组织换气过程中组织的耗氧程度与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量呈()。 A、正比B、反比C、不变 15、气体运输过程中,气体首先以()方式进入血液。 A、化学结合B、氧化反应C、溶解 16、气体运输以化学结合或以物理溶解形式主要取决于()。 A、化学结合B、溶解C、氧化反应 17、碳酸酐酶的浓度下降将使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 A、波动B、增强C、下降 18、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量取决于()。 A、Hb浓度B、氧分压C、Hb分子量 19、随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解离氧呈()、线性的B、非线性的C、“S”形曲线的 20、肌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n A、促进肌肉代谢B、贮存血液C、贮存氧气 21、根据氧利用率概念动静脉氧差越大则氧利用率()。 A、越低B、越高C、不变 22、氧利用率的是()利用氧的能力。 A、组织B、呼吸道C、心肌 23、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比值越大,表示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 A、越强B、越弱C、不变 24、氧脉搏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A、摄氧能力B、射血能力C、组织耗氧能力 25、心率越快,氧脉搏值便随之()。 A、加大B、减少C、不变 26、每分摄氧量与心率之比为()。 A、摄氧量B、耗氧量C、氧脉搏 27、二氧化碳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A、与Hb结合B、形成HCO-3C、物理溶解 28、二氧化碳运输过程中,化学结合反应的程度取决于()。 A、Hb的数量B、组织摄氧的量C、分压差 29、呼吸运动是由()支配而实现的。 A、交感神经B、付交感神经C、运动神经 30、呼吸的主要中枢位于()。 A、大脑皮质B、脑桥与延髓C、脊髓 31、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使() A、呼吸加深加快B、呼吸基本不变C、呼吸减慢减弱 32、缺氧时呼吸加快加深是通过()而实现的。 A、牵张感受器B、压力感受器C、化学感受器 33、大脑皮质的调节使呼吸运动成为一种()活动。 A、反射性的B、无意识的C、有意识的 34、人体运动时的总需氧量是指()所需要的氧量。 A、肌肉活动期B、恢复期C、运动期和恢复期 35、氧离曲线中氧分压从100下降至80mmHg时曲线仍保持平坦说明Hb对氧的亲合力()。 A、较低B、不变C、较高 36、氧分压从40下降至10mmHg时曲线仍保持平坦说明Hb对氧的亲合力()。 A、增强B、降低C、氧分压下降 37、血红蛋白对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发生在()。 A、解离氧之前B、解离氧之后C、结合氧时 38、肺牵张反射的机能有主要是在呼吸中枢的调节下()。 A、终止吸气转为呼气B、终止呼气转为吸气C、增强吸气 39、减少吸入气中的CO2可() A、增加呼气B、抑制呼吸C、加强呼吸 40、无氧阈是反映()能力的重要指标。 A、无氧B、有氧C、无氧和有氧 41、最大吸氧量利用率是()时实际耗氧和最大摄氧量的百分率。 A、乳酸最高点B、乳酸已开始增加C、乳酸刚开始增加 42、最大吸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在评定有氧耐力能力时具有()意义。\n A、不相同的B、相同的C、不能代替的 43、最大吸氧利用率值越高,无氧阈值便随之() A、波动B、下降C、增加 44、用力呼气时()也将参与工作。 A、肋间外肌B、肋间内肌C、隔肌 45、用力呼气时()也将参与工作。 A、大气压B、呼吸运动C、肺弹性回缩力 46、表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通气量,同时()肺泡通气量。 A、增大了B、影响了C、减少了 47、功能余气量的增加意味着肺功能()。 A、下降B、增强C、不受影响 48、第一秒钟呼出气大于83%的人说明他的时间肺活量值()。 A、有波动B、增大C、减少 49、气体的扩散容量值一般是用来评定()。 A、肺通气量B、呼吸能力C、肺泡功能 50、氧饱和度水平越高意味着()能力越强。 A、物理溶解B、化学结合C、血液运输 三、概念题: 1、呼吸 2、胸内压 3、潮气量 4、肺活量 5、肺通气量 6、肺泡通气量 7、最大通气量 8、血红蛋白氧容量 9、血红蛋白氧含量 10、氧脉搏 11、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12、无氧阈 四、简答题: 1、呼吸包括哪几个过程? 2、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有何区别? 3、胸内压与肺内压有何区别? 4、功能余气量的大小有何意义? 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6、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有哪些不同生理特征? 7、简述CO2的运输过程。 8、简述肺牵张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五、问答题: 1、试述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2、“S”形氧离曲线有什么意义? 3、血液化学成分变化是如何调节呼吸运动的? 4、试述最大摄量与无氧阈之间的关系。\n 5、谈谈氧债的产生和氧债的消除。 6、呼吸系统是如何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 7、需氧量和摄氧量在强度确定中有何意义?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 14、(+)15、(—)16、(+)17、(—)18、(—)19、(—) 21、(+)22、(—)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A)2、(A)3、(B)4、(C)5、(B)6、(C) 7、(C)8、(B)9、(B)10、(B)11、(C)12、(B) 13、(B)14、(A)15、(C)16、(A)17、(C)18、(B) 19、(C)20、(C)21、(B)22、(A)23、(A)24、(A) 25、(B)26、(C)27、(B)28、(C)29、(C)30、(B) 31、(A)32、(C)33、(C)34、(C)35、(C)36、(B) 37、(B)38、(A)39、(B)40、(B)41、(C)42、(B) 43、(C)44、(B)45、(C)46、(C)47、(C)48、(B) 49、(C)50、(A) 四、简答题答案: 1、呼吸包括外呼吸(肺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三个过程。 2、腹式呼吸是隔肌运动使胸腔上下径扩大,胸式呼吸是通过肋间肌运动使胸腔上、下、左、右径变化。 3、肺内压在呼气时大于大气压使气体由肺排出。吸气时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胸内压在正常呼吸时不管呼气还是吸气都小于大气压使肺永远处于扩张状态。 4、功能余气量是反映肺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功能余气量增加,滞留在肺泡内的陈旧气体排出较少,吸人新鲜空气会被陈旧的气体混合而使气体的交换减少。 5、影响换气的因素有:肺泡通气肺血流量、肺泡扩散容量,局部血流量。 6、(1)肌红蛋白存在肌肉中其功能是贮存氧气,而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液中主要机能是运输气体。 (2)肌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呈几乎直角形,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呈“S”形。 PCO2高 7、(1)CO2+H2O=======H2CO3======H++HCO-3在组织中PCO2高,反应 PCO2低 由左向右进行,到肺部PCO2较低,反应由右向左进行,CO2呼出体外。 (2)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8、吸气时肺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少,传入冲动使吸气中枢抑制过程解除,吸气中枢重又兴奋,吸气开始。 五、简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各气体的分压差 (1)在肺部,肺泡内氧分压高于血液氧分压,于是氧便依压力差由肺扩散至血液。CO2分压肺泡浓度低于血液,血液CO2便由血液弥散至肺并排向体外。 (2)组织中氧因消耗而使PO2降低血液中氧便扩散入组织供组织利用,同时组织因代谢产生大量CO2,所以PCO2较高,CO2便以依压力差由组织向血液扩散,将CO2运出组织。 2、(1)当氧分压从60mmHg至100mmHg\n时,坡度不大而平坦说明在此范围内氧分压变化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0%这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 (2)曲线下段(60mmHg以下)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随氧分压下降,氧的解离迅速增加,特别是40—10mmHg氧分压时,正好在组中有这样的氧分压差,氧迅速解离保证了组织氧的供给。 3、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其中CO2的增加主要通过刺激位于延髓部的中枢CO2敏感区使呼吸加深加快,其次是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而H+浓度的增加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4、维持人体酸碱平衡实际就是维持血液PH值的衡定,呼吸系统调节酸碱平衡是通过排出CO2而排H+该过程为H++HCO-3——→H2CO3——→H2O+CO2CO2便随呼吸排出体外,同时H+可刺激呼吸使其加深加快,也就加速了H+排出,若体内碱性物质增多便会大量消耗H2CO3使CO2形成减少,导致呼吸抑制,从而使呼吸排出的CO2减少,CO2的保留有利于CO2+H2O——→H2CO3使H2CO3浓度逐渐增高从而使血液PH值维持平衡。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 一、是非判断题: 1、只有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 2、葡萄糖是一种复杂的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管吸收。() 3、化学性消化主要是依靠食物中各种酶的作用完成的。() 4、消化酶的作用是催化食物中复杂分子分解为简单分子。() 5、消化酶是机体内环境制造的一种有活性的特殊蛋白质。() 6、咀嚼美味食物时分泌唾液是一种条件反射过程。() 7、胃蛋白酶是在酸性环境下由胃蛋白酶原活化而来的。() 8、胃液中的盐酸不能腐蚀胃壁粘膜,是因为胃腺所分泌的碱性物质可中和盐酸。() 9、促胃液素是一种由胃腺分泌出来的消化酶。() 10、胃液的化学性分泌需依赖半消化食物的作用才能发生。() 11、刺激交感神经对胃液的化学性分泌有促进作用。() 12、离幽门越远的小肠分泌的小肠液愈多。() 13、胰腺的消化酶分别由胰岛细胞分泌,然后经胰管进入十二脂肠,参与消化。() 14、胰腺分泌不足,会显著影响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 15、胰液是一种能中和酸性食糜的碱性消化液。() 16、胆汁没有消化酶,但能使脂肪乳化,并能激活胰脂肪酶。() 17、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18、胃对混合性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2—3小时。() 19、如肠腔内容物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水就会从肠腔进入血浆而被吸收。() 20、肝脏是体内最大的腺体,属于消化腺。() 21、脂肪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可使胃液的分泌和胃壁的运动受到抑制。() 二、选择填空题: 1、酶是体内制造的() A、高能化合B、高效能催化剂C、化学递质 2、唾液淀粉酶主要在()起作用。 A、口腔内消化B、胃内消化C、小肠内消化 3、食物被消化到小分子物质时才能()。 A、被消化酶作用B、透过消化管粘膜C、与载体相结合 4、消化酶存在于()\n A、消化液中B、体液中C、血液中 5、在化学性消化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消化液中的() A、消化酶B、酸性物质C、碱性物质 6、胃液是由()分泌的。 A、胃腺B、胃粘膜 7、胃液主要由()组成。 A、胃蛋白酶质B、盐酸C、粘液D、浆液 8、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内经酶的催化作用后,可分解为()和()。 A、蛋白月示B、蛋白胨C、氨基酸D、肽 9、胆汁是由()分泌的。 A、胆B、胰腺C、肠腺D、肝细胞 10、各消化液中,唾液呈(),胃液呈(),小肠液呈(),胰液呈(),大肠液呈()。 A、酸性B、碱性C、近中性 11、唾液有(),胃液有(),胰液有()。 A、淀粉酶B、蛋白酶C、脂肪酶 12、肝脏功能低下时,对()食物消化能力明显下降。 A、糖B、蛋白质C、脂肪 13、增强胃运动的神经是(),抑制胃运动的神经是()。; A、付交感神经B、躯体神C、交感神经 14、胃的运动有(),小肠的运动有(),大肠的运动有()。 A、蠕动B、分节运动C、集团运动 15、吸收过程的主要部位是在()。 A、胃B、小肠C、大肠 16、胃吸收(),小肠吸收(),大肠吸收()。 A、水B、葡萄糖C、氨基酸D、甘油和脂肪酸 E、盐类F、维生素 17、糖被小肠吸收后,主要在()合成为糖元。 A、血液B、肌肉C、脾D、肝 18、营养物质吸收的途径,葡萄糖以()为主,氨基酸以()吸收为主,甘油和脂肪酸以()吸收为主。 A、血液B、淋巴液C、组织液 19、肝脏属于()腺。 A、外分泌腺B、内分泌腺C、消化 三、概念: 1、消化 2、化学性消化 3、物理化消化 4、吸收 5、蠕动 6、分节运动 7、集团运动 8、被动吸收 9、主动吸收 10、消化液 13、酶\n 四、简答题: 1、唾液有何作用? 2、胃液中的盐酸有何作用? 3、胰液中有哪些主要的消化酶,各有何作用? 4、胆汁有何生理功能? 5、吸收的原理(或吸收的过程) 6、肝脏的生理功能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 2、饭后马上从事剧烈运动对消化有何影响?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 14、(—)15、(+)16、(+)17、(+)18、(—)19、(—) 20、(+)21、(+)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B)2、(A)3、(B)4、(A)5、(A) 6、(A)7、(ABC)8、(A、B)9、(D)10、(C、A、B、B) 11、(A、B、A、B、D)12、(C)13、(A、C) 14、(A、AB、AB)15、(B)16、(A、ABCDE、AD)17、(C) 18、(A、A、B)19、(A、C) 五、问答题答案提纲: 1、答:①小肠长5—6米,有环状皱壁,有指状绒毛,吸收面积大。 ②小肠绒毛内有平滑肌纤维、神经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③小肠内具有将食物分解可吸收物质的各种酶。 ④分解的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2、答: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腹腔器官的血管收缩,供给消化系统的血液减少;同时,付交感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胃肠平滑肌兴奋性降低,消化能力下降。 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是非判断题: 1、血糖是指血液中糖元的含量() 2、肝糖元和肌糖元是以葡萄糖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 3、肌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这个分解过程是不可逆的() 4、肝糖元可以分解为葡萄糖,而血糖不可以合成肝糖元() 5、进入肌肉中的葡萄糖又合成肌糖元() 6、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 7、ATP有三个高能磷酸键,能释放高能量() 8、ATP——CP系统是在无氧情况下提供人体直接能源的系统() 9、人体运动时,每分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呈正比() 10、人体所需的能量大约有70%是由糖提供的() 11、肌糖元只能由血糖生成,而不能分解成血糖()\n 12、脑组织所需能量的来源全靠糖的有氧氧化分解供能() 13、能源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 14、血浆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枢纽() 15、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食物的热价() 16、基础代谢率随年增长逐渐降低,20岁以后保持恒定,老年阶段又降低() 17、ATP是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则是间接能源() 二、名词解释题: 1、新陈代谢 2、基础代谢 3、呼吸商 4、食物的热价 5、氧热价 6、血糖 7、有氧代谢 8、无氧代谢 9、ATP—CP系统 10、乳酸能系统 11、有氧供能系统 三、选择填空题: 1、新陈代谢包括()。 A、能量代谢B、物质代谢C、气体代谢 2、肌糖元的生理功能是肌肉活动的() A、修补材料B、直接能源C、能量来源 3、肝糖元和肌糖元都属于() A、多糖B、双糖C、单糖 4、补充糖的时间应在赛前()或()为宜 A、2小时B、1小时C、30分钟D、15分钟 5、对蛋白质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 A、甲状腺B、胰岛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 E、垂体前叶F、垂体后叶 6、对脂肪代谢有调节作用的内分泌腺有() A、甲状腺B、胰岛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 E、重体前叶F、垂体后叶 7、儿童少年基础代谢率()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 A、高B、低C、恒定 8、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糖经无氧酵解分解为()合成() A、丙酮酸B、乳酸C、ATPD、糖元 9、与血液相比较,汗液的特点是() A、NaCl的浓度一般低于血浆B、葡萄糖的浓度几乎为0 C、乳酸浓度高于血浆D、蛋白质浓度为0 E、脂类浓度相等 10、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呼吸商约为() A、0.93、0.73和0.81B、1、0.7和0.8C、1、0.76和0.85 11、机体代谢率反映()的全部过程\n A、合成代谢B、分解代谢C、A和B 12、一切生物机体与它们生存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与()交换 A、O2B、物质C、能量D、水 13、在肌肉细胞中,ATP最大浓度约为()mmol,这足以维持骨骼肌进行最大收缩达() A、0.05B、5C、10 14、()与体表面积有着比例关系,而这些因素与机体的能量代谢也有密切关系 A、呼吸频率B、肺活量C、心输出量D、血流速度E、吸氧量 15、氧热价以()为最高,食物的热价以()最高 A、糖B、脂肪C、蛋白质 16、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呈正比关系 A、持续时间B、强度C、时间与强度 17、人体摄入()食物后,在体内额外增加30%的热量,从而起特殊动力作用 A、脂肪B、糖C、蛋白质 18、短跑和中跑运动后血糖();长跑和马拉松跑后血糖() A、升高B、降低 19、衡量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A、通气量B、Vo2maxC、无氧阀D、最大心输出量 20、衡量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A、血乳酸B、Vo2maxC、无氧阀D、ATP—CP含量 21、肌糖元贮备高量的人表明他们()能力较强 A、有氧供能B、无氧酵解C、ATP—CP供能 22、代谢率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引起的 A、增多B、降低C、兴奋D、抑制 23、通常将()称为呼吸商 A、耗氧量与CO2产生量比值O2/CO2B、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CO2/O2 四、简答题:1、简述测定基础代谢率的生理意义 2、简述ATP分解供能的主要机制 3、简述乳酸的去向 4、简要说明评定有氧供能能力及无氧供能能力的指标 5、简述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 6、何谓能量节省化 7、简要说明音求产热量的原理,测定能力代谢的基本方法 五、问答题: 1、人体是如何维持血糖恒定的? 2、糖在体内有何主要作用? 3、试分析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4、试述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5、试述人体代谢的与供能系统。 6、试述人体各供能系统的特点。 7、试述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 8、如何提高有氧供能力? 9、如何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 \n 答案: 一、是非判断答案: 1、×2、×3、√4、×56、√6、√ 7、×8、×9、×10、√11、√12、√ 13、×14、√15、×26、√17、√ 22、× 二、选择填空答案: 1、A,B2、C3、A4、A,B5、A,C,E7、A,B 8、B,C9、A,B,C,D10、B11、C12、B,C17、B,C 14、B,C,E15、A,B16、17、C18、A,B19、B,C 20、A,D21、A22、A23、B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测定基础代谢率可观察人体内耗氧状况。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为15—20%,若高于此值则说明体内耗氧速度高于正常,反之则低于正常。 2、答:ATP即三磷酸腺苷,为人体活动时直接提供能量的能源物质,其腺苷分子以三个高能磷酸键与三分子磷酸相连,后两个高能键断裂时释放出能量。ATP可分别在有氧及无氧的情况下由CP,肌糖原及葡萄糖合成。 3、答:运动中无氧酵解供能产生的乳酸在供氧充足时大部分经血液回肝合成肝糖原,必要时分解为血糖,在肌肉内进一步合成肌糖原,小部分在供氧充足时氧化为丙酮酸,参加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CO2及H2O,并释放能量。 4、答:有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的最大摄氧量值即运动中每分钟能够被人体摄入并利用的最大氧量。 无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指标为个体负氧债的能力。 5、答:①为人体主要能源物质,氧化释能较多 ②参加构成细胞成分 ③对器官可起到保护作用 ④有助于保持体温 6、答:经系统训练后,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此即“能量节省化”。 7、答:基本方法为:①求单位时间内CO2排出量及耗O2量②求呼吸商③查食物氧热价表④计算所消耗的总能量。 五、问答题答案: 1、答: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血糖含量的恒定取决于葡萄糖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平衡,其来源及去路如下: 来源:①加强糖的利用;②加强糖元分解为葡萄糖;③加强肝脏内糖元异生作用;④减少糖的消耗; 去路:①加强糖的氧化,分解供能;②加强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并贮存;③加强糖变脂肪;④血糖超过肾阈值时,加强糖的排泄。 2、答:①主要供能物质 ②参加构成组织细胞 ③转变为脂肪及蛋白质并贮存 3、答:①肌肉活动的强度、时间、性质 ②环境温度的变化 ③性别、年龄、体重及体表面积差异 ④训练程度水平 ⑤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⑥神经的紧张程度及情绪变化 4、答:人体运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分解,ATP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应\n ①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系统) ATP=======ADP+Pi+E(能) CP+ADP——→ATP+C(肌酸)+E ②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 元氧 肌糖原——→HL(乳酸)+E(合成ATP) ③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O2 ④糖元脂肪——→CO2+H2O+E(合成ATP) Pi 5、答:人体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可在两种供能形式下进行,即无氧代谢及有氧代谢,分别在这两种供能形式下工作的有三个供能系统。 无氧代谢即指人体在供氧不足的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靠物质的无氧分解提供,主要由ATP—CP系统及糖酵解系统供能。 人体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运动时,能量供应由能源物质的彻底氧化供给,此时工作的供能系统为有氧氧化系统。 6、①ATP—CP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快但所生能量较少,且CP来源有限 ②糖酵解系统:无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启动较慢,生成ATP有限,且代谢产物乳酸如堆积至一定量时,可反馈性抑制该系统工作。 ③有氧氧化系统: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能源物质充足,糖、脂肪彻底氧化可产生大量能量。 7、答: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供能能力的基础,因无氧供能的能源物质肌糖元及磷酸肌酸均需在供氧充足时合成,而无氧代谢时的代谢产物如乳酸、肌酸等需有氧供能条件下彻底清除。 8、答:有氧供能能力的提高,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①呼吸系统的摄氧能力,提高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增加O2的摄入,进行呼吸形式的训练,深而慢的呼吸较浅而快的呼吸摄O2效率高。 ②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O2的能力,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从而增加氧含量,提高血氧饱和度,加强血液载O2能力。 ③循环系统的氧运输能力:提高心输出量,从而提高最大摄氧量,因为心脏的泵血机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④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此与肌纤维类型有关,慢肌纤维有氧代谢能力强;提高氧化酶的含量及利用。 ⑤增加能源物质的合成。 9、答:①提高肌肉内无氧酵解能力,(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②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增加血液中碱储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③提高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延缓疲劳。第七章体温 一、是非判断题(错记为“—”,正确记为“+”) 1、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被用于做机械功,其余少部分转变为热能。() 2、人的正常体温平均为36.80度,波动范围不超1度。() 3、人的正常体温通常习惯用腋窝温度来表示。() 4、一般来说,女子的基础体温比男子稍低些。() 5、人体温度的恒定,主要决定于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n 6、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体温越高对机体越有利。() 7、肝脏是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剧烈运动时其产热量占总产热量90%以上。() 8、研究证明,人体活动的最佳温度为38度,而肌肉的温度为37.2℃。 二、选择题: 1、安静时,在室温条件下()皮肤的温度最高,()最低。 A、胸部B、头额部位C、四肢未端 2、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相同,以()的温度,较能代表体内深部的温度。 A、口腔B、腋窝C、直肠 3、儿童的体温()成人,老人则()成人。 A、略低于B、略高于 4、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其有效利用率约为() A、30%B、50%C、70%D、90% 5、安静时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心脏B、肺C、肝脏D、骨骼肌 6、女子的基础体温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有规律的波动,()较低,()最低,()逐渐回升。 A、经期及排卵前B、排卵后C、排卵日 7、人体热量通过四个途径不断向体外散发,其中()散发热量最高。 A、呼吸道B、皮肤C、加温冷空气或冷饮食D、尿粪 8、在不穿衣服的情况下,当空气温度达到()时,对流散热将减少至零。 A、34.50°CB、36.40°CC、36.70°CD、36.80°C 9、当环境温度升至28—30°C以上时,()就成为主要的散热方式。 A、传导B、对流C、蒸发D、辐射 10、调节体温的皮质下高级中枢主要位于() A、延髓B、脑桥C、中脑D、丘脑下部 11、()后腋下温度可升高到39.75℃有甚至超过40.0℃。 A、短跑B、中跑C、长跑D、超长跑 12、引起汗腺活动适宜刺激是() A、热B、冷C、冷热 三、概念题: 1、体温 2、不显汗 3、基础体温 4、服习 四、简答题: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哪儿? 五、问答题: 1、影响体温生理波动的因素是什么? 2、运动时体温适当升高对运动有什么意义?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8、(—)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BC2、C3、BA4、A5、CD6、ACB\n 7、B8、A9、C10、D11、D12、A 四、简答题答案: 1、答:调节体温的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很多部位,从脊髓到大脑皮质几乎都有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而丘脑下部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①昼夜波动因素。由于机体昼夜间的生物节律性变化,使人体温度昼夜之间出现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4—6时最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②年龄因素,儿童的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也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则略低于成人,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直到出生数月后才趋稳定。③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子的体温略高于男子。我国女子的基础体温平均为36.7度,男子平均为36.4度。④运动因素,肌肉活动时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但若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发的热量,则体温升高,不同的肌肉运动,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同,但经过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2、答:运动时体温适当长高可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因为适当的体温升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肌肉的粘带性,使肌肉收缩速度加快,肌力增加,提高肌肉组织中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加速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等。第八章泌尿一、是非判断题: 1、排尿过程是人体唯一的排泄途径。() 2、肾脏的主要机能是维持水平衡。() 3、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4、肾脏兼有内分泌的功能,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5、原尿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原尿中的蛋白质极少。() 6、肾小球滤过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7、激烈运动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8、肾小管有分泌作用,而集合管无分泌作用。() 9、Na+的重吸收是K+分泌的前提。() 10、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的水量比摄进体内的水量还多。() 11、肾脏不能分泌离子,有机物质和活性物质。() 12、肾脏能分不泌肝素。() 13、肾脏主要是通过排碱保酸作用来维持酸碱平衡的。() 14、运动后尿乳酸的含量能反映出体内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强度。 15、运动员安静状态尿蛋白为阴性,运动后常为阳性。() 16、肾脏有泌尿和内分泌,两方面的机能,所以对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二、选择填空: 1、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呼吸器官B、消化器官C、肾脏D、皮肤 2、两则肾脏24小时的滤过量约为() A、180LB、100LC、200LD、150L 3、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 A、收缩压B、晶体渗透压C、有效滤过压D、内压 4、尿的PH值为() A、5.0—7.0B、8.0—9.0C、4.0—5.0 5、肾糖阈为() A、140—160毫%B、160—180毫克%C、180—200毫克%\n 6、肾小管分泌的物质有() A、H+B、K+C、NH3D、肌酐E、尿酸 7、肾脏具有分泌作用的部位有() A、肾小管B、集合管C、肾小管和集合管 8、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H+B、K+C、Na+D、CL— 9、长时间运动后尿量(),短时间运动后尿量()。 A、多B、少C、变化不大 10、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时,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 A、下降B、略有升高C、无明显改变 11、运动时,主要通过()使肾血流量减少,以保证肌肉的血液供应。 A、交感—肾上腺系统B、交感神经C、付交感神经 12、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抗利尿素分泌增加 E、抗利尿素分泌减少 13、测定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有() A、一次尿量B、24小时尿量C、肾小球滤过率 14、正常人一昼夜的尿量为() A、0.5—1升B、1—1.5升C、1.5—2升D、2—2.5升 15、运动性蛋白尿的特点是() A、永久性的B、暂时性的C、阵发性的 16、中跑运动后尿乳酸(),超长跑后尿乳酸() A、增多B、减少C、变化不大 17、运动员安静状态时尿蛋白呈() A、阳性B、阴性 18、运动后出现蛋白尿反映() A、运动强度的大小B、运动持续时间的长短C、运动量的大小 三、概念: 1、排泄 2、肾单位 3、肾小球滤过率 4、有效滤过压 5、运动性蛋白尿 6、K+—Na+交换 7、水利尿 四、简答题: 1、肾脏的排泄途径。 2、肾小球的滤过速度取决于哪三个因素。 3、H+—Na+交换过程可产生哪三种结果。 五、问答题: 1、排泄途径有哪个几方面? 2、试述尿生成过程。3、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n 4、简述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8、(+) 二、选择填空题答案: 1、C2、A3、C4、A5、B6、BCDE7、C8、AC9、BC 10、A11、A12、E13、C4、B15、B16、AC17、B18、AB 五、问答题答案提纲: 1、答:①从呼吸器官排泄CO2和少量水分 ②从消化道排出,主要是经肝脏代谢产生的胆色素 ③从皮肤泌汗排出一部分水和少量的尿素和盐 ④从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各种代谢终产物 2、答: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3、答: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及被动充血、肾小球上皮细胞变性,造成肾脏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尿中出现蛋白。 4、答:肾小管分泌H,有H+—Na+交换作用。H+—Na+交换过程可产生三种效果: ①肾小球滤液中碳酸纳(NaHCO3)的重吸收。 ②尿的酸化 ③形成铵盐随尿排出。 第九章内分泌 一、是非判断题: 1、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经分泌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2、激素可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代谢过程。() 3、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时,甲状腺素可分解产热。() 4、激素虽不是营养物质,但能催化体内的代谢过程。() 5、体内所有细胞的膜上都有受体,均可对同一激素产生反应。() 6、含氮激素到达靶细胞后不能通过细胞膜,必先与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特异通道开放而进入细胞内。() 7、类固醇激素可能通过靶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8、类固醇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 9、激素—受体复合物是类固醇激素作用过程的第二信使。() 10、甲状腺机能亢进,人体基础代谢升高。() 11、甲状腺素对体内物质与能量代谢无明显影响。() 12、甲状旁腺素有加强肾小管对无机盐的重吸收作用从而减少盐的排泄。() 13、血钙升高时,神经和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反之,则升高。() 14、胰岛素有促进体内的糖原分解,并经肾脏向体外排泄的作用。() 15、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糖异生作用。()\n 16、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均受血糖浓度的调节。() 17、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大量分泌激素入血,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18、肾上腺素的作用与付交感神经兴奋的效果相近似。() 19、肾上腺素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20、肾上腺素可使冠状血管扩张。() 二、选择填空题: 1、激素是() A、高效能生物性物质B、高效能的酶C、高效能催化剂 2、激素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存在着() A、特异的酶B、DNAC、特异的受体 3、能直接透过细胞膜的激素称为()激素。 A、类固醇B、含氮C、含糖 4、体内绝大多数含氮激素的分泌速率受神经、激素、以及血中被调节物质的浓度的()调节。 A、正反馈B、负反馈 5、一般认为,肾上腺皮质素、性腺激素属于()类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属于()类激素。 A、类固醇B、含氮 6、甲状腺素对组织的新陈代谢有()作用,对生长发育有()作用。 A、加强或加快B、减弱或减慢C、尚不了解的 7、甲状腺素促进脂肪(),促进肝糖元(),促进蛋白质()。 A、合成B、分解 8、甲状腺素增多时,骨骼生长速度(),软组织的生长速度(),骨骺板的闭合()。 A、加速B、减慢C、变化不大 9、甲状腺素可()神经元突触的活动。A、促进B、抑制C、不明显改变 10、甲状腺素()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A、可分泌高能化合物B、可刺激神经兴奋 C、能提高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率 11、切除甲状旁腺会引起体内血钙过低,这是由于() A、它可以分泌钙B、甲状旁腺素含钙C、钙沉积于骨组织 12、对血钙离子浓度长期起调节作用的是(),短期调节者是()。 A、甲状旁腺B、降钙素C、促甲状腺素 13、甲状旁腺素功能低下时,破坏骨细胞的活动(),血钙含量(),而神经的兴奋性()。 A、提高B、降低C、变化不明显 1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破坏骨细胞活动(),血钙浓度(),血无机盐浓度() A、增加或加强B、减少或减弱 15、小儿佝偻病,是甲状旁腺分泌()所致。 A、旺盛B、太少 16、胰产生的激素是() A、胰高血糖素B、糖皮质激素C、胰岛素 17、缺乏胰岛素时,血糖浓度(),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血中氨基酸的浓度()。 A、无变化B、增高C、降低 18、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促进脂肪()的作用。 A、合成B、分解 19、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n A、增加B、减少 20、胰高血糖素可使心缩力(),心率(),心输出量()。 A、增强或增多B、减弱或减慢 21、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盐皮质激素调节(),糖皮质激素调节()。 A、水盐代谢B、钠钾浓度C、糖代谢D、蛋白质代谢 E、脂肪代谢F、维生素的吸收 22、肾上腺皮质活动受()调节。 A、大脑皮质B、丘脑下部C、垂体前叶D、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 23、在情绪激动,痛疼、出血、缺氧、肌肉运动、冷热刺激时,肾上腺素分泌()。 A、加强B、减弱 24、雄激素有()作用,雌激素有()作用。 A、促进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B、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 C、促进蛋白质合成 三、概念: 1、内分泌腺 2、激素 3、第二信使 4、靶器官、靶细胞 5、应激 四、简答题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有哪些? 2、肾上腺皮质素的作用。 3、脑垂体前叶的作用。 五、问答题: 1、简述激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2、简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3、简述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 4、内分泌腺之间关系如何?举例说明。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答案: 1、×2、√3、×4、√5、×6、√7、√8、× 9、√10、√11、×12√13、√14、×15、√16、√ 17、√18、×19、×20、× 二、选择填空答案: 1、A2、C3、A4、B5、A,B6、A,A7、B,B8、A,A,A 9、A10、C11、C12、A,B13、A,B,C14、A,AB15、A 16、A,C17、B,B,B18、B,B,19、A,A20、A,A,A 21、AB,CDE,22、ABCD24、A,B,C, 五、问答题答案要点 1、答:①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的代谢 ②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 ③维持内环境平衡 ④增强应激能力\n 2、答:①含氮激素不能通过细胞膜,它与膜上受体结合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ATP转变与环—磷酸腺苷(CAMP),CAMP浓度改变使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②类固醇激素透过细胞膜,形成有活性激素——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细胞核与核内基因组上的蛋白部分相互作用,促进DNA转录为mRNA的过程,mRNA进入胞浆,促进特定的蛋白质或酶的合成,发挥激素相应的生理作用。 3、答:①使皮肤、粘膜、腹部内脏等处的小动脉收缩,使冠状循环的血管和横纹肌 的血管扩张 ②抑制内脏平滑肌 ③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跳 ④升高血糖 4、答: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协同,有对抗。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协同利尿;脑垂体后叶抗利尿,它的作用与前两种激素的作用则是对抗的。第十章感官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外感受器是指人与内、外环境直接接触和联系的部分。() 2、内感受器在接受刺激后,能引起主观上的清晰感觉。() 3、视觉的形成是由眼的折光系统和感觉系统的机能共同完成的。() 4、瞳孔的机能是控制进入眼内光线的量,增强视觉准确度。() 5、辐射肌收缩时瞳孔缩小,它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6、视野是指眼注视前方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7、看近物时,睫状肌放松,悬韧带被牵拉。() 8、看近物时,瞳孔会扩大。() 9、看远物时,瞳孔放大,这是由于辐射肌收缩所致。() 10、对光反射是指看强光时,瞳孔放大,看弱光时,瞳孔缩小。() 11、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对弱光敏感。() 12、过度刺激前庭器官时,可以引起身体平衡失调,眼球震颤和植物神经反应。() 1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遗传,后天训练很难改变。() 14、腱梭主要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n 15、运动员的一切运动技能都是在本体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 16、运动员的本体感受能力,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 17、当人体的视锥细胞功能障碍时,将会出现夜盲症。() 18、视觉只有分辨物体形状大小、颜色和空间感觉的机能,而无维持人体平衡的机能。() 19、壶腹嵴是感受人体直线变速运动的,囊斑是感受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 20、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它们是位觉和平衡器官。() 二、选择题: 1、外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引起的感觉一般是()的。 A、清晰B、不清晰 2、眼睫状肌的功能是调节()的大小。 A、瞳孔B、折射率 3、()具有感觉功能。 A、纤维膜B、血管膜C、视网膜 4、在运动或疼痛,愤怒恐惧,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瞳孔()现象。 A、放大B、缩小 5、辐射肌收缩时瞳孔(),它受()神经支配。 A、扩大B、缩小C、交感D、副交感 6、虹膜内的平滑肌收缩和舒张调节()改变。 A、折光率B、瞳孔 7、看近物体时,眼睫状肌()悬韧带放松。 A、松驰B、收缩 8、看远物时,睫状肌()悬韧带被牵。 A、松驰B、收缩 9、看近物时,晶状体(),曲率()把物象()到视网膜上。 A、减小B、增大C、前移D、后移E、变扁F、变圆 10、看远物时,晶状体(),曲率()把物象()到视网膜上。 A、减小B、增大C、前移D、后移E、变扁F、变圆 11、对光反射是指看()时瞳孔缩小,看()时瞳孔放大。 A、弱光B、强光C、红色彩D、绿色彩 12、眼外膜的前部有屈光作用,称为()。 A、巩膜B、角膜 13、物体光线通过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上,而成为一个()的实像。 A、正立B、倒立 14、正常眼观看()米以外物体时,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折射后恰好聚集在视网膜上。 A、2B、4C、6D、8 15、当视()物体时,瞳孔会放大,当视()物体时,瞳孔会缩小。 A、近B、远 16、前庭器官在维持人体()机能上起重要作用。 A、呼吸B、平衡C、兴奋和觉醒 17、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部分,感受()刺激 A、中央B、周围C、强光D、颜色E、弱光 18、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部分,感受()和()刺激。 A、中央B、周围C、强光D、颜色E、弱光 19、视杆细胞有缺陷的人,表现为()\n A、色盲B、夜盲症C、近视D、色弱 20、眼肌运动不平衡,将导致()A、近视B、斜视C、远视 21、当身体作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向身体运动的()流动,冲击()的毛细胞兴奋。 A、正方向B、反方向C、囊斑D、壶腹嵴 22、前庭机能稳定性高的运动员在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较()。 A、强B、弱 23、不同颜色的视野不相同,其中()视野大于()视野 A、绿色B、白色 24、当人体在产生加速度变化的器械上感受加速变化的刺激,是提高前庭机能的()训练法。 A、主动B、被动 25、当人体做直线变速运动时,可被()感受器感受。 A、囊斑B、壶腹嵴 26、肌梭和腱俊在机能上的主要差别是肌俊可以感知肌肉的(),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 A、张力B、长度C、痛觉 27、肌肉活动时所产生的本体感觉是()。 A、明确的B、不明确的 28、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A、肌梭B、腱梭 29、前庭机能稳定性较高的运动项目是()和()。 A、跑步B、铁饼C、体操D、游泳 30、感受旋转加减速度的感受器位于()和()中。 A、椭圆囊B、球囊C、半规管 31、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不能聚集于视网膜上,而聚集于视网膜之(),需用()透镜矫正。 A、后B、前C、凹D、凸 32、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围比一般人大 A、红色B、白色C、黄色D、绿色 33、实现空中方位感受需要()、()、()、的相互配合。 A、听觉B、视觉C、痛觉D、本体感觉E、前庭感觉 34、眼之所以能清晰看见远、近物体,是因为对()和()进行了相应的调节。 A、晶状体B、角膜C、玻璃体D、瞳孔 三、概念题: 1、视力 2、视野 3、感受器 4、前庭机能稳定性 5、中央视觉 6、立体视觉 7、色觉 四、简答题: 1、当视近物时,眼要发生相应的调节反应才能看清物体,这种调节包括哪些方面? 2、视网膜内有哪二种感光细胞?它们分别有何机能? 3、位觉与平衡器官包括哪些?\n 4、运动员的一切运动技能必须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本体感受器包括哪些?它们的机能是什么? 五、问答题: 1、眼球有哪些机能。 2、过度刺激前庭器官时机体会有哪些反应? 3、提高前庭机能稳定性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A)2、(B)3、(C)4、(A)5、(A,C)6、(B) 7、(B)8、(A)9、(F,B,C)10、(E,A,D)11、(B,A)12、(B) 13、(B)14、(C)15、(B,A)16、(B)17、(B,E)18、(A,C,D) 19、(B)20、(B)21、(B,D)22、(B)23、(B,A)24、(B) 25、(A)26、(B,A)27、(B)28、(A)29、(B,C)30、(C) 31、(B,C)32、(D)33、(B,D,E)34、(A,D) 四、简答题答案: 1、答:晶体状调节和瞳孔调节 看近物时,晶状体凸起,增加曲率,使物象前移到视网膜上,同时,瞳孔缩小,以限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2、答:视网膜内的感光细胞是视维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维细胞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在白天起作用,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在夜晚起作用。 3、答:位觉与平衡器官是指内耳迷路中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它们引起的感宫称前庭感觉。 4、答:本位感受包括肌梭和腱梭。肌梭感受肌内收缩长度变化的刺激,而肌腱感受肌肉收缩张力变化的刺激。 五、问答题答案: 1、答:眼球有折光机能和感光机能。 折光机能是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的折光系统完成的,光线通过折光系统的折射和晶状体、瞳孔的调节后,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 感光机能是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实现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象的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到达大脑皮质,最终形成视觉。 2、答: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久的刺激时,会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躯干肌肉张力的正常关系失调,从而导致动作或身体平衡的失调,并且引起眼球震颤。另外,还会引起一系列植物性神经反应,如心率、血压的变化;呼吸加速;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全身软弱,头晕等。 3、答:前庭器官的稳定性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提高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三种。 (1)主动训练法,主动地选择有加速度的旋转运动,如摇头操、体操等。 (2)被动训练方法,被动地感受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如坐在转椅、离心机上等。 (3)综合训练法,将主动与被动训练法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此法效果最好。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2、将神经冲动由细胞体传向外周的部分叫树突。()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了超级化。()\n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了去极化。() 5、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 6、兴奋和抑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 7、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相继负负导。() 8、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对大脑皮层有激醒的作用。() 9、植物性神经系统传导兴奋的速度比躯体性神经系统慢是因为经过的突触数目多。() 10、? 11、神经元间的复杂联系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高度杂化的结构基础。() 12、体表的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 13、本体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 14、体表感觉投射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所占面积的大小与身体各部面积的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15、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6、神经冲动由胞体传向外周的长突起叫轴突。() 17、时间总和是指许多神经纤维同时把冲动传到中枢,从而引起反射活动的现象。() 18、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兴奋。() 19、植物性神经纤维和躯体性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是一样的。() 20、交感神经对肌肉能起到营养作用是因为它的兴奋能改善肌组织的物质代谢过程,改变肌肉的营养状况,从而增加肌力。() 21、肌紧张是由于骨骼肌的肌纤维轮换交替产生微弱收缩的结果。() 22、肌紧张不属于牵张反射。() 23、头后抑时,人体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没有什么变化。() 24、头前倾时,人体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加强。() 25、在跳马推马时,若头部的位置不正,落地身体会向头歪的方向偏斜。() 26、人体的一切随意运动,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的活动实现的。() 27、锥体系的机能是支配同侧肢体远端关节肌肉的精细运动。() 28、大脑皮层的视区在枕叶。() 29、听神经终止于大脑皮层的颞叶。() 30、当脑电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转为低振幅的快波时,表示兴奋过程加强,而由低振幅的快波转变高振幅的慢波时,表示抑制过程的发展。() 二、选择题: 1、将神经冲动由胞体向外传导的突起叫() A、树突B、轴突C、末梢 2、()接受另一种经元传来的冲动,并把它传向胞体。 A、树突B、轴突C、末稍 3、突触后膜出现()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A、去B、超C、复 4、连续给予数次阈下刺激而引起的反射称为中枢兴奋的()总和。 A、时间B、空间C、时空 5、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几个阈下刺激而引起的反射,称为中枢兴奋的()总和。 A、时间B、空间C、时空 6、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 A、同时正诱导B、同时负诱导C、相继负诱导 7、兴奋停止以后,兴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称为() A、同时负诱导B、相继负诱导C、相继正诱导\n8、肌紧张属于()反射。 A、非条件B、条件C、阳性 9、突触前抑制是通过()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 A、轴突——树突B、轴突——胞体C、轴突——轴突 10、头后仰时引起上肢及背部的()紧张性加强。 A、伸肌B、屈肌C、拮抗肌 11、头向一侧扭转时,引起()上下肢伸肌的紧张性加强。 A、同侧B、对侧C、两侧 12、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和其它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A、胞体B、树突C、轴突 13、如果兴奋冲动通过神经元的环路传递后得到加强和延续,属于()反馈作用。 A、正B、负C、总 14、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容易被劳的环节。 A、最B、最不C、一般 15、运动员灵活性的高低与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有直接关系。 A、强度B、均衡C、相互转变 16、一条神经纤维连续传入冲动从而引起反射活动的现象,称为()总和。 A、时间B、空间C、时空 17、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后作用。 A、有B、没有C、不一定有 18、交互抑制属于()抑制。 A、突触前B、突触后C、回返性 19、牵张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同一块肌肉中。 A、在B、不在C、不一定在 20、头后抑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 A、加强B、减弱C、无变化 21、锥体系的机能主要是支配()肢体的随意运动。 A、同侧B、对侧C、两侧 22、中央前回主要为()区。 A、感觉B、运动C、联络 23、体表感觉在中央后回的投射位置()倒置。 A、完全是B、基本上是C、不是 24、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支气管平滑肌()。 A、收缩B、舒张C、无变化 25、交感神经兴奋对糖元分解,肾上腺髓质分泌起()作用。 A、促进B、抑制C、调节 26、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胰岛素分泌。 A、促进B、抑制C、调节 27、做空中转体动作时,都要先转()。 A、体B、头C、臂 28、下丘脑的后侧部是()中枢。 A、交感神经B、副交感神经C、植物性神经 29、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有()作用。 A、引起特异感觉B、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导致睡眠\n 30、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肠胃活动()。 A、加强B、减弱C、无变化 31、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机能的基本方式是()。 A、兴奋和抑制B、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C、正反馈与负反馈 32、关于细胞间兴奋的化学传递特点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主要通过化学递质B、不需Ca2+参与C、单向传递 33、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 B、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C、突触后膜对Na+、K+、Ca2+,特别对K+的通透性升高 3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于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 A、Na+、K+、Cl-,尤其是对Na+B、Ca2+、K+、Cl-尤其是对Ca2+ C、Na+、K+、Cl-,尤其是对K+ 35、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a2+由膜外进入突触的膜内 B、突触小包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其对K+、Cl-的通透性升高 C、突触后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36、交互抑制也称为() A、回返性抑制B、侧支性抑制C、周围性抑制 37、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B、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38、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 A、回返性抑制B、侧支性抑制C、交互抑制 3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A、弥散地向大脑皮质区域投射狭窄区域投射 B、引起特定的感觉 C、受到破坏时,将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 40、对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投射至皮质特定的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引起特定感觉 C、切断特异传导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41、关于皮肤体表感觉区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中央后回是全身体表感觉的重要投射区,第一体感觉区的传入投射具有交叉的关系 B、体表区的空间投射分布是倒置的,而头面部代表区的配布是正立的 C、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面积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42、基本生命中枢位于()。 A、脊髓B、延髓C、中脑 43、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A、失去了高位神经元对脊髓的影响 B、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C、肌肉供血因瘫痪而减少 44、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感受器的敏感性B、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n C、中枢突触的多少 45、在下列现象中,哪个存在着正反馈?() A、减压反射B、肺牵张反射C、排尿反射 46、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A、肌紧张反射B、腱反射C、屈肌反射 47、肌牵张反射使() A、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B、其它关节的肌肉也同时发生收缩 C、伸肌和屈肌都收缩 48、当α运动神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B、梭内肌收缩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49、当γ运动神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B、梭内肌收缩C、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50、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时() A、对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起 B、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C、对其它关节的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51、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B、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C、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52、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肌张力减弱,出现平衡失调 B、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动作时震颤消失 C、出现的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缓解 53、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前回4区B、中央后回6区C、中央后回3—1—2区 54、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B、环状联系C、链锁状联系 55、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B、一个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群 56、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中枢神经元,外周神经元 B、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C、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57、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 A、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B、促进胰岛素分泌C、促进糖元分解 58、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全身B、左半身C、右半身 5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局部电位 60、运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 三、概念题:\n 1、反射 2、反射时3、交互抑制 4、同时诱导 5、相继诱导 6、肌紧张 7、牵张反射 8、姿势反射 9、状态反射 10、翻正反射 11、特异性投射系统 1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14、突触 15、中枢延搁 16、兴奋的总和 17、锥体系 18、锥体外系 19、兴奋的后作用 四、简答题: 1、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突触前抑制? 3、什么是突触后抑制? 4、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有哪些规律? 5、反射时的长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6、植物性神系统的机能特点是什么? 五、问答题: 1、脊髓的机能是什么? 2、小脑对人体运动有哪些调节作用? 3、间脑有哪些机能? 4、状态反射在人体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5、翻正反射在人体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6、大脑皮层是怎样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的?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 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 26、(+)27、(—)28、(+)29、(+)30、(+)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B)2、(A)3、(B)4、(A)5、(B)6、(B) 7、(B)8、(A)9、(C)10、(A)11、(A)12、(C)\n 13、(A)14、(A)15、(C)16、(A)17、(A)18、(A) 19、(A)20、(A)21、(B)22、(B、A)23、(B)24、(B) 25、(A)26、(A)27、(B)28、(A)29、(B)30、(B) 31、(B)32、(B)33、(C)34、(A)35、(C)36、(B) 37、(C)38、(A)39、(C)40、(C)41、(C)42、(B) 43、(B)44、(C)45、(C)46、(A)47、(A)48、(A) 49、(B)50、(B)51、(C)52、(B)53、(A)54、(B) 55、(B)56、(B)57、(B)58、(C)59、(C)60、(A) 四、简答题答案: 1、答: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单向传导、兴奋的总和及突触延搁等的特点。 2、答:由于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突触的递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突触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而呈现抑制性效应。此时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并无变化,因为出现抑制效应的原因是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变化,故称为突触前抑制。它是通过轴突一轴突突触的活动发生的。 3、答: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由于这种抑制是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造成的,所以称为突触后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再转而抑制其它神经元。 4、答: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有如下一些特点或规律(要点):(1)兴奋单向传导;(2)中枢延搁;(3)兴奋的总和;(4)兴奋的后作用;(5)兴奋的节律转化;(6)兴奋的扩散 5、反射的长短取决在于(1)兴奋在中枢内通过突触的次数;(2)刺激的强度;(3)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水平的高低;(4)这种反射是在机体经常出现 6、答:植物性神经中枢与纤维的机能特点是:(1)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需要较长的时间,灵活性低;(2)兴奋传导速度较慢,植物性神经传导速度为每秒1—3米;(3)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以及从神经末梢向其所支配的器官,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脊髓有传导机能和实现低级反射活动的机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身体大部分的传出和传入神经纤维都出入脊髓,所以脊髓有传导机能。脊髓的灰质中有一些反射活动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实现紧张反射和完成排便、排尿、血管舒张、出汗和竖毛等活动,所以脊髓还有实现低级反射活动的机能。 2、答: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表现为三个方面(要点):(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3)协调随意运动 3、答:间脑是由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的。丘脑的机能:它是绝大多数感觉性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层的中继站,并能实现机体的本能活动。丘脑下部机能:它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较高级中枢,若刺激丘脑下部的后侧核和外侧核,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如瞳孔放大,竖毛反射,血压升高,脉膊加快等。它还参与糖、脂肪代谢、水盐代谢和体温调节。 4、答:状态反射是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姿势反射。一方面它使身体重心不致逸出支撑面,便于维持平衡以保证正常姿势;另一方面便于人体向着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 5、答:翻正反射是因反常体位使头部处于不正常姿势,刺激了迷路感受器,引起颈部扭转(头翻正),进一步引起身体前部翻正继,而使后部身体翻正(身体翻正)。运动中有很多动作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的。如转体、旋(空中转体),都是转头,后转体;篮球转身过人,先转头以带动身体就比整个身体一起转动更加迅速和协调。因此,掌握翻正反射的规律对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是有促进作用的。 6、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调节人体的随意运动的。锥体系支配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特别是远端关节、肌肉的精细运动。锥体外系调节肌紧张以维持正常姿势、身体平衡以及肌群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锥体外系通过几条环路向大脑皮层起反馈作用,对运动的协调、准确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协同作用,使人体得以先进复杂、精确的随意运动。\n 第十二章高级神经活动 一、是非判断题: 1、非条件反射是种族的、先天遗传的,有固定的反射途径。() 2、条件反射是个体的、后天获得的,为暂时神经联系。它是与非条件与反射毫无关系的另一类反射。() 3、刺激强度过大会引起超限抑制,长时间的弱刺激就能引不起超限抑制。() 4、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其本质是建立延缓抑制。() 5、神经类型是先天决定的,因而不受出生后环境的影响。() 二、选择填空题: 1、条件反射的形成()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 A、必须B、不一定C、不是 2、消退抑制的产生是由于条件刺激失去了()信号的意义。 A、阳性B、阴性C、无关 3、运动员纠正错误作与()抑制有关。 A、消退B、延缓C、条件 4、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属于()抑制。 A、条件性B、非条件性C、消退性 5、开始建立动力定型时比较困难,动力定型建成之后是()改变的。 A、容易B、可以C、不可以 6、驯兽时,语言起的是()信号的作用。 A、第一B、第二C、间接 7、外抑制是()诱导现象。 A、同时正B、同时负C、相继负 三、概念题: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3、外抑制 4、超限抑制 5、消退抑制 6、分化抑制 7、延缓抑制 8、条件抑制 9、动力定型 10、第二信号 11、第一信号 四、简答题: 1、试述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异同点。 2、建立条件反射有哪些条件? 五、问答题: 1、消退抑制在运动训练中有什么作用? 2、分化抑制有什么意义? 3、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4、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有什么意义?\n 5、试述神经类型的划分。 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 二、选择题: 1、A2、A3、A4、B5、B6、A7、B 四、简答题答案: 1、答:二者都是反射活动,都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同点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是种旋共同的,不需特定的条件,是由皮层下部位固有的神经通路实现的。条件反射则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需要一定的条件,通过大脑皮层中枢间皮层与皮层下中枢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来实现的。 2、答:建立条件反射必须以它的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适宜;无关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前出现,尽可能要结合一段时间;排除干扰因素;刺激的性质和强度都能影响建立条件反射。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条件反射建成以后,如果只反复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反射活动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这是由于条件刺激失去了阳性信号的意义,变成了一种阴性信号。消退抑制的产生能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发生精确的适应。影响消退抑制发展速度的因素为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消退的次数以及间隔的时间。运动员去掉错误动作,本质上就是消退抑制。对错误动作不要等到已十分巩固再去纠正,否则,就比较困难了。 2、答: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出现条件反射的分化,近似刺激的皮质代表点所形成的抑制表现为只对经常强化的条件刺激发生阳性反应,而对其它的近似刺激不再发生阳性反应,从而使条件反射更加精确。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对错误动作不予肯定(不强化),而只对正确动作给予肯定(强化),所以逐渐掌握了正确的动作。 3、答:条件反射使机体在某些非条件刺激直接作用到来之间,就发生反应,使机体具有“预见性”,因此增加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如食物信号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为进食准备了条件。在切除大脑两半球的狗,因为不能建立任何条件反射活动,就不能逃避危险,不能寻找食物,不能独立生存。由此可见,条件反射活动是高等动物和人类对生活环境精确适应不可缺少的神经过程。 4、答:通过语言刺激而进行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一般说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有概括和指导意义;第二信号系统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第二信号系统学说在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意义,确切而简练的技术动作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5、答:巴甫洛夫学派根据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如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把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成几种类型,列表如下: 灵活型……(活泼型) 均衡型 强型惰性型……(安静型) 神经类型不均衡型……(不可遏制型) 弱型……(抑制型) 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也具有上述的基本特征。但划分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还应考虑第二信号的活动。巴甫洛夫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的对比类型分为思维型、艺术型和中间型三类。 第十三章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是非判断题:\n 1、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 2、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学新技术就越不容易。() 3、在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各阶段时间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和学员的训练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4、在泛化阶段时,教师就应该强调动作细节。() 5、掌握的动作,难度越大的就越不容易消退。() 6、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所实现的动作,任何时候都是有意识。() 7、想练结合教学法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使这一运动技能的暂时联系再一次接通,等于又接受了一次强化。() 8、各种强度跑,由于其动作基本环节相同,所以可互相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选择题: 1、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的过程。 A、反射B、条件反射C、运动力定型 2、在运动条件反射中,()的传入站动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A、视觉B、听觉C、本体感觉1、C2、C3、B4、A5、C7、C8、B9、B 3、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层上各感觉中枢与()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A、视觉中枢B、运动中枢C、位觉中枢 4、运动技能形成以后,兴奋与抑制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 A、位觉B、运动C、本体感觉 5、运动员基本技术掌握地越多,则学新技术越()。 A、快B、不快C、困难 6、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内兴奋和抑制过程集中,特别是()抑制加强。 A、外B、消退C、分化 7、经常进行比赛性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对()的适应能力。 A、非条件刺激B、无关刺激C、新异刺激 8、自动化动作是由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部位所觉完成的活动 A、兴奋性较高B、兴奋性适宜C、兴奋性较低 9、消退抑制是()的重要神经过程。 A、非条件反射B、纠正错误动作C、泛化阶段 10、形成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大脑皮层内的抑制过程尚未确立,此时兴奋与抑制过程都呈现()状态。 A、运动B、集中C、扩散 11、在形成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 A、主要环节B、次要环节C、每个环节 12、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时,运动动力定型()。 A、尚未建立B、初步建立C、建立和较巩固 13、有意识的行为是由大脑皮层()部位所完成的活动。 A、抑制B、适宜兴奋C、兴奋较低 14、大脑皮层建立的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改建就越()。 A、容易B、不容易 三、概念题: 1、运动技能 2、运动动力定型 3、动作自动化 4、运动条件反射 5、大脑皮层的机能可塑性\n 6、随意运动 四、简答题: 1、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是什么? 2、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各阶段中应如何注意教法? 五、问答题: 1、试述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2、第二信号系统在形成运动技能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4、如何利用各感觉机能相互作用来缩短教学过程? 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 二、选择题: 1、C2、C3、B4、A5、C7、C8、B9、B 四、简答题答案: 1、答:随意运动的生理机能是以大脑皮质活动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2、答:学习动作初期,即泛化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进入分化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势准确。到巩固阶段,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技术理论学习。以便有利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五、问答题答案:(答题要点) 1、答: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教法和训练水平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学习动作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自己的实践,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费力,出现多余动作。 (2)分化阶段: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理解,一些不协调和多余动作也逐渐消除。由于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是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动力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如有外人参观或比赛),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重新出现。 (3)巩固阶段: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巩固的运动动力定型阶段。在环境条件变化时,运动技术也不易受破坏,同时也感到省力、轻松自如。不仅运动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现自动化。 2、答: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在注意利用第一信号系统的同时,更要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如在学生的动作做得正确时,教师说:“做的对”、“正确”、“好”等,可帮助语言进行强化;利用“想象”和抽象思维让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正确体会;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或运动员明确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大脑皮质有适宜的兴奋性,这是掌握运动技能的首要条件。 3、答:在掌握动作初期,教师应该用明确的语言,以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尽快形成精细的分化,使运动技能更加完善和精确。如篮球运动员练习投小蓝圈或进行比赛性训练等。还可以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加速分化抑制的发展,但应以正确示范强化为主。 4\n、答:人体各种感觉都可以帮助肌肉产正确的肌肉感觉。通过视觉强化正确动作,消退错误动作,如在体操、举重武术等项目中的对镜练习;在跳远的起跳点旁设置标记,以强化合理的起跳时间。通过听觉建立正确动作的频率和节奏感,如中长跑运动员在练习中,随着踏地的声响建立跑的正确节奏;体操运动中的音乐伴奏以增强体操运动员的节奏和韵律感。运动员在完成翻腾式旋转动作时,对位觉空间三度的适应能力要求很高,如体操、跳水运动员掌握空中的动作,往往先降低高度或用保护带反复练习。初学爬泳时,为了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幅度。可用限制圈控制下肢打水的幅度,通过皮肤的触觉,强化正确的本体感觉。 在完成任何动作时,各感觉机能都同时起作用,只不过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对某一种感觉机能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在运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各感觉机能作用,以便有效地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第十四章身体素质 一、判断题: 1、身体素质水平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而与神经调节、肌肉工作时的供能以及和内脏器官的配合无关。() 2、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叫力量素质。() 3、发展力量,必须不断地增加运动负荷。() 4、不论男女,在25岁以前,力量是随年龄的增长持续自然增长的。() 5、最大摄氧量的大小与有氧耐力的能力大小无关。() 6、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够提高肌肉耐力。() 7、低乳酸数值的间歇训练可提高速度素质,高乳数值的间歇训练提高速度耐力。() 8、等动练习是指速度相等的练习。() 9、超负荷原则就是超过自己的最大力量。() 10、从接受刺激时起,到完成动作时止,这一段时间叫做运动时或动作时。() 11、运动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快肌纤维组成的百分比及面积,肌肉大小肌组织兴奋性高低以及条件反射巩固的程度。() 12、速度素质的自然增长高峰期出现迟于力量素质迟。() 13、进行等动练习时,器械所产生的阻力与用力的大小相适应。() 14、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出的最大摄氧量,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15、低乳酸的间歇训练,是提高无氧耐力的主要训练方法。() 16、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练习。() 17、安排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负荷时,首先根据其耐力运动成绩来加以考虑。() 二、选择题: 1、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很快(),重复次数多而阻力中等或小的练习,可以()。 A、增大肌肉体积B、增加肌肉运动的耐力C、增加力量 2、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练习,肌肉在各个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是()的,器械所产生的阻力大小和用力大小()。 A、恒定B、不恒定C、相适应D、不相适应 3、通常人们认为()是其它素质的基础 A、速度B、耐力C、灵敏D、柔韧E、力量 4、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是() A、摄氧量B、最大摄氧量C、无氧阈 5、训练初期,最大摄氧量的增大主要依靠();后期则主要依靠()。 A、动静脉氧差的增加B、心输出量的增大 6、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属于() A、反应速度B、位移速度C、动作速度D、速度耐力 7、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时,由()代谢供能开始大量运用()代谢供能的临界点。 A、无氧B、有氧 8、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称为()速度;而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则称为()\n A、反应B、动作C、位移 9、短跑运动员肌肉中,()酶活性最高。 A、乳酸脱氢酶B、琥珀酸脱氢酸C、苹果酸脱氢酶 10、()可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而()可以反映动作速度的快慢。 A、反应时B、动作时 11、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面积大小可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 A、步长B、步频 12、无氧耐力是指人体处于()情况下,()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A、缺氧B、有氧C、较长D、短 13、力量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A、强度B、灵活性C、均衡性 14、速度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A、强度B、灵活性C、均衡性 15、优秀径赛运动员腿部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因项目不同而不同,短跑();中跑();长跑() A、最高B、最低C、中等 16、静力性训练主要是提高() A、绝对力量B、相对力量C、速度性力量 17、骨关节柔韧的好坏()短跑运动员的() A、影响B、不影响C、步频D、步长 18、决定有氧耐力最主要的生理因素是() A、肺通气量B、最高心率C、肌红蛋白含量D、最大摄氧量 19、短跑训练应以强度大的无氧训练为主,其主要的训练手段是()训练法。 A、间歇B、重复C、持续 20、采用较低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用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方法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 A、无氧耐力B、有氧耐力C、速度耐力 21、有训练的人,最大耐力出现的年龄是() A、在20负以前,且男大于女B、男女均在25岁后出现 C、女子于20岁,男子在20岁或20岁后 22、评定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常可采用() A、测定无氧阈B、测定晨脉 C、测定最大摄氧量D、测定最大负氧债能力 23、在动力性力量中,若要很快提高力量,应采用() A、重复次数多而阻力小的练习B、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 C、最大重量的60% 24、优秀耐力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率可低于() A、65次/分B、60次/分C、50次/分 25、一般文献认为,速度素质在()时期,增长率最大 A、10岁以前B、10——13岁C、13——15岁26、有人认为,超等长练习是发展()最有效的方法。 A、弹跳力B、耐力C、速度 27、当血乳酸的含量超过4毫克分子/升左右所对应的工作强度时,血乳酸浓度将()。 A、急剧增加B、急剧下降C、不变 28、速度主要依靠() A、ATP—CP供能B、乳酸能供能C、有氧供能\n 29、提高有氧能力训练的关键因素是() A、运动强度B、持续时间C、短间歇D、周次数 30、耐力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A、强度B、灵活性C、均衡性 31、系统参加训练,力量不断增长的年龄可到() A、25岁B、35岁C、40岁 32、间断性练习,这种训练方法又可划分为()训练 A、变速B、间歇C、重复D、匀速 33、持续性练习,这种训练方法可划分为()和()训练两种 A、变速B、间歇C、重复D、匀速 三、概念题: 1、身体素质 2、力量素质 3、耐力素质 4、有氧耐力 5、无氧耐力 6、等动练习 7、超等长练习 8、反应速度 9、动作速度 10、反应时 11、RM 12、速度素质 13、有氧训练 14、位移速度 15、无氧阈强度 四、简答题: 1、简述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 2、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3、简述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 4、简述运动成绩和素质的关系? 5、等动练习有何特点? 6、简述力量如何结合动作特点? 7、简述负荷在力量练习中起什么作用? 8、简述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五、问答题: 1、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是什么? 2、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3、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4、试述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生理基础。 5、影响周期性位移速度的因素。 6、为什么说力量素质是重要素质? 7、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各有什么生理特点? 8、力量训练方法有哪些?\n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CAB2、BC3、E4、BC5、BA6、C7、BA 8、BA9、A10、AB11、AB12、AC13、A14、B 15、BCA16、A17、AD18、D19、B20、B21、C 22、D23、B24、B25、B26、A27、A28、A 29、A30、C31、B32、BC33、AD 四、简答题答案 1、发展肌肉的原则是:超负荷、要有针对性、结合动作特点。 2、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等动练习、超等性练习、电刺激等法。 3、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是:肌肉生理横断面积、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杠杆(骨)的效率、肌纤维的组成 4、良好身体素质能促使运动员更快掌握动作技能,而运动技能的训练,又能促进其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5、等动练习可使肌肉在不同关节角度的活动范围,都得到最大抗阻的训练,符合运动实际的需要。 6、①力量练习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应极其相似; ②力量练习与正式练习的发力特点应该极其相似 7、负重大能显著增大力量 中等或中等以上的负重,对发展肌肉体积较明显,小负重时,主要发展肌肉毛细血管和耐力。 8、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 负重大小、速度快慢及训练次数等。五、问答题参考答案: 1、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有: 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肌内生理横断面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造成的,包括肌凝蛋白质含量增加,肌肉毛细胞血管网增多,肌肉结缔组织增厚、肌糖元增加等,并伴随脂肪减少。 ②神经调节的改善:神经调节的改善包括。 Ⅰ动员参加活动的肌纤维数量增多。 Ⅱ改善主动肌和协同肌、对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应协调关系,对抗肌放松能力是影响力量的重要因素。 Ⅲ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的改善能增大力量。 ③杠杆(骨)的机械效率(略)。 ④肌纤维的组成: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组成高,肌肉收缩力量也大。 2、有氧耐力实际是供应肌细胞氧的能力,这种耐力水平的高低可以由最大摄氧量的水平反映出来。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基础有如下几点: ①肺通气量: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量越多。吸入体内氧量的多少又与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匹配有关,增加呼吸深度,减少呼吸频率,最大摄氧量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 ②心输出量:心脏的泵血机能是构成影响最大摄氧量发展的限制因素。 ③肌肉组织进行有氧代谢的能力,它又决定于慢肌纤维的%及琥珀酸脱酶的活性。 3、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是: ①肌肉无氧酵解的能力肌纤维的百分比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n ②缓冲乳酸的能力:血液中碱贮备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③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4、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①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的高低);②中枢延搁;③效应器(肌组织)的兴奋性。其中,中枢延搁又是重要的。反应速度还与中枢神经的灵活性与兴奋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反应速度还决定于条件反射巩固的程度,随着动作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缩短。 ①肌纤维类型的组成%面积。快纤维比例越大而且越粗,肌肉收缩速度越快。 ②肌力大小。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而完成工作,所以凡能影响肌力的因素也将影响运动速度。 ③肌组织的兴奋性。肌组织的兴奋性高时,则较低的刺激强度和较短的作用时间就能引起肌组织兴奋。 ④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时随条件反射的逐渐巩固而日益缩短。 5、影响周期性运动位移速度的因素有: 肌力 腿力 步长 柔韧 运动技能巩固速度 跑速协调性 肌肉放松能力 神经过程灵活性 步频 快肌及面积的% 6、人体所有的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有很多运动项目中,力量素质的大小,可以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力量素质与其它各种素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力量是跑速,游速的重要因素,力量是耐力的因素;增加力量,有助于爆发力的发展;力量也有助于灵敏素质发展。因为增强了力量,有利于对抗地心引力对体重的作用,从而能更快地操纵身体。由此可见,当力量素质提高了以后,就会促进其它各项素质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很大作用。 7、动性练习能更快发展动力性力量,并可使全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动力性练习能改善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能更有效地发展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静力性练习能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有利于发展身体某一位置的力量,而且能量消耗少,节省时间。 8、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等动练习;超等长练习;电刺激法。 第十五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 状态变化的规律 一、是非判断题: 1、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2、条件反射形成后,只要与比赛相联的有关刺激一出现,赛前反映也就会发生。() 3、比赛规模越大,赛前机能反应越大,越临近比赛,机能反应也越明显。() 4、准备活动是通过一定的心血管活动,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 5、准备活动的效果主要决定于准备活动的强度和量,与正式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长短无关。() 6、适宜的准备活动和良好的赛前状态都能推迟“极点”的出现。() 7、人体的躯体性机能惰性大于植物性机能惰性。()\n 8、肌肉工作的性质对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长短没有什么影响。() 9、“极点”的产生是由于肌肉活动不能满足内脏器官活动的需要。() 10、“第二次呼吸”出现时,躯体性和植物性动力定型的协调关系不一定恢复。() 11、“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强弱与运动强度有关,与训练水平无关。() 12、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是由有氧代谢供能,可维持很长时间。()13、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是由无氧代谢供能,不能坚持很长时间。() 14、超量恢复的程度与运动时间长短有关,与运动强度大小无关。() 15、“突变”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展一般是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急骤的能力上升阶段,以避免能量贮备进一步下降。() 16、疲劳时由卧姿转变为坐姿能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并且恢复减慢。() 17、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只有在运动后才开始逐渐恢复。() 二、选择题: 1、运动员赛前兴奋性过高,常表现为赛前反应过() A、强B、弱C、早D、迟 2、赛前状态对人的工作能力()都起良好作用。 A、一定B、不一定 3、赛前状态是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各器官系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A、条件反射性B、非条件反射性 4、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进入工作状态三者之间()十分紧密的联系。 A、有B、没有 5、随着比赛的临近,心率(),血压()越明显。 A、加快B、减慢C、升高D、降低 6、影响赛前关状态的重要因素是()。 A、比赛规模B、对手强弱C、心理活动D、观众情绪 7、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肌肉粘滞性(),肌肉收缩速度(),肌力()。 A、增加B、减小C、不变 8、“第二次呼吸”出现,说明()结束,()开始。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稳定状态 9、准备活动可调节(),使()的时间缩短。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稳定状态 10、优秀运动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一般运动员() A、长B、短C、差不多 11、一般来说,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 A、越长B、越短C、不变 12、做好准备活动,调整好(),就能有效地缩短()的时间。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稳定状态 13、“极点”的出现,说明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内()占优势。 A、兴奋过程B、抑制过程 14、人体运动时,躯体性机能惰性比植物性机能惰性()。 A、大B、小C、差不多 15、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消失越()。 A、早B、迟C、大D、小 16、“第二次呼吸”出现时,内脏器官机能惰性(),供氧量(),血乳酸()。 A、得到克服B、尚未克服C、增加D、减少\n 17、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 A、长B、短C、差不多 18、在下列运动项目中,“极点”常出现在() A、短跑B、中长跑C、超长跑 19、运动过程中,“极点”出现在() A、赛前状态B、稳定状态C、进入工作状态 20、真稳定状态,()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氧债积累。 A、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C、有D、没有 21、假稳定状态,()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氧债积累。 A、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C、有D、没有 22、中长跑是在()下进行的运动,超长跑是在()下进行的运动。 A、稳定状态B、真稳定状态C、假稳定状态 23、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水平的限制。 A、吸氧量B、最大吸氧量C、耗氧量D、最大通气量 24、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的消耗对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A、ATPB、ADPC、AMPD、CP 25、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中()下降所造成。 A、PO2B、PCO2C、PHD、肌糖元 26、“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和()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 A、肌糖元消耗B、能量消耗C、局部疲劳D、全身疲劳27、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A、外周疲劳B、中枢疲劳C、局部疲劳D、全身疲劳 28、谢切诺夫提出最易产生疲劳的部位是(),莫顿认为疲劳发生在()。 A、外周部分B、中枢神经系统C、外周和中枢 29、判断疲劳的方法有() A、生理指标测定B、运动医学检查 C、教育学观察D、生理指标测定、运动医学检查和教学观察 30、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S—T段(),T波可能倒置,脑电图中波明显() A、升高B、下降C、增加D、减少 31、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低频成分()。 A、右移B、左移C、增加D、减少 32、运动时物质的()占优势,运动后物质的()占优势。 A、消耗过程B、恢复过程 33、运动量大,消耗的物质越多,超量恢复越(),出现的时间()。 A、明显B、不明显C、较早D、较晚 34、运动后,不同的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程度()。 A、不同B、相同 35、人体运动所消耗的物质是从()开始恢复。 A、运动前B、运动中C、运动后 36、在恢复过程的()进行下一次练习效果最好。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 37、运动后不同的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最早,()次之,()最晚。 A、CPB、肌糖元C、蛋白质\n 38、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过渡到()。 A、安静状态B、赛前状态C、进入工作状态D、紧张运动状态 三、概念题: 1、赛前状态 2、进入工作状态 3、稳定状态 4、运动性疲劳 5、恢复过程 6、准备活动 7、“极点” 8、“第二次呼吸” 9、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 11、中枢疲劳 12、超量恢复 13、整理活动 14、积极性休息 15、视觉闪光融合阈 四、简答题: 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2、比赛或运动前,人体发生哪些机能变化? 3、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4、判断疲劳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5、为什么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 6、恢复过程简要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7、促进体力恢复的措施有哪些? 五、问答题: 1、影响赛前状态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不良的赛前状态? 2、人体运动为什么生理惰性? 3、为什么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极点”? 4、为什么“极点”出现以后继续坚技运动会产生“第二次呼吸”? 5、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参考答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 二、选择题参考答案: 1、AC2、B3、A4、A5、AC6、C7、BAA 8、BC9、AB10、B11、A12、AB13、B14、B 15、AB16、ACD17、B18、B19、C20、AD21、BC 22、CB23、B24、D25、C26、CB27、BA28、BA 29、D30、BC31、BC32、AB33、AD34、AA35、B\n 36、C37、ABC38、DA 四、简答题答案 1、答: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2、答:在比赛或运动前,人体几乎所有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肺通气量增加,物质代谢加强、汗腺分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兴奋性提高等等。 3、答: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赛前状态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准备。 4、答:概括起,判断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①生理学指标测定法。②运动医学检查法。③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法。 5、答: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有效措施,在运动后做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 6、答:恢复过程简要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消耗大于恢复,第二阶段,运动后物质恢复过程占优势,恢复大于消耗。第三阶段,超量恢复,在这阶段消耗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超过原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