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2-09-27 发布

大二上 运动生理学分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二上运动生理学分析名词解释:1、身体素质: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机能统称为身体素质。2、绝对力量:肌肉进行最大收缩时产生的张力。3、相对力量:肌肉的绝对力量除以肌肉生理横断面积。4、爆发力: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产生最大张力的能力。5、力量耐力:肌肉持续产生专项所要求的某一特定力量的能力。6、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7、反应速度:人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8、动作速度:完成单个技术动作的快慢。9、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10、有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功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11、最大摄氧量:是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氧气量。(最大摄氧量主要受遗传、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等因素影响。)12、乳酸阈: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是由有氧氧化分解功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强度来表示。13、无氧耐力:机体依靠糖酵解功能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的能力。14、赛前状态:在训练或比赛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的机能反应。15、准备活动: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16、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逐步提升的过程。17、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这种状态称为极点。18、重新振奋:极点出现以后,若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19、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机体工作能力均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动不大的水平上。20、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上,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4\n第十一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肌肉的形态和结构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负重训练可使肌肉中的肌纤维体积增大,导致肌肉的横断面积增大。肌纤维增粗主要是细胞内收缩蛋白合成代谢增加引起的。训练还可以引起肌纤维数目增加。2、肌纤维类型:骨骼肌纤维大致可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两类。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而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一般来说,如果一块肌肉中快肌纤维的百分比高,那它的爆发力好。3、肌肉的结缔组织:肌肉的结缔组织指肌肉的弹性成分,包括肌膜、肌腱等,力量训练可使这些结缔组织变得粗厚而坚韧,弹性和抗拉力增强。肌肉在收缩之前,如果肌肉受到外力的牵拉,那这些粗厚的结缔组织可储存一定的弹性势能,使随后的肌肉向心收缩力量更大。(二)神经调节机能1、神经冲动的频率与运动单位的募集:运动神经中枢通过改变其发放的神经冲动频率来影响肌肉收缩的力量。运动神经中枢通过改变被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和种类来影响肌肉收缩的力量。在进行低强度运动时,由于慢运动单位激活阈值低,优先被募集参与收缩,而快运动单位被募集的数量相对较小,肌肉收缩力量较小;在进行最大或次最大强度运动时,中枢神经兴奋程度和范围增大,快运动单位被募集的数量增多,肌肉收缩力量增强。2、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神经系统可使参与活动的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之间协调,提高肌肉收缩力量和工作效率。(三)内脏器官的机能、体温、肌肉的初长度和关节活动的角度等因素对肌肉的收缩力量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力量训练原则(一)超负荷原则:通过70%~80%的1RM负重力量训练使肌肉肥大。完成超负荷负重训练后一定要进行拉伸肌肉练习,一方面可维持肌纤维长度。另一方有利于更多血液流动到练习的肌肉中,使肌肉恢复速度加快。(二)专门性原则:力量练习要严格按照专项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肌肉收缩类型和收缩力量等特点进行力量练习。(三)有序性原则:力量训练分,适应阶段、肥大阶段、专项力量阶段和维持阶段。适应阶段是初期的力量训练。肥大阶段是使肌肉体积增大的训练阶段,采用超负荷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体积增大。专项训练阶段是严格按照专项活动要求进行力量训练。维持阶段是维持已获得的力量训练效果。维持阶段的力量训练强度不能下降,但训练的量可适当减少。三、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1、负重练习的重量2、练习的次数和组数3、间隔时间4、动作速度5、肌肉收缩形势6、动作练习形式4\n第二节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分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2、决定短跑速度的生理学基础短跑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步长主要受到肌力大小、腿长和下肢关节的灵活性等因素影响。步频:主要受到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协调能力等因素影响。另外,短跑速度还受肌肉的放松能力和短跑技术影响。第三节有氧耐力一、氧运输系统氧运输系统是指机体把氧气从体外运输到肌肉组织的的整个系统,它由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组成。呼吸机的收缩能力、呼吸膜的特性、呼吸技术和空气中氧浓度等因素影响机体对氧气的摄入。血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决定血液容纳氧气的数量。心输出量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手心律、新强容积、心肌收缩力和回心血量影响。心输出量是影响氧运输系统的中枢因素。二、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肌肉组织对氧的利用那个能力受肌纤维类型影响。在慢肌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氧化酶活性高,所以慢肌对氧的利用能力强。在快肌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少、体积小、氧化酶活性低,所以快肌对氧的利用能力差。运动时,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决定神经系统所要募集的运动单位的类型及其数量。三、评价有氧耐力的生理学指标1、最大摄氧量2、乳酸阈第四节无氧耐力一、无氧耐力生理学基础1、肌纤维类型及糖酵解能力2、缓冲乳酸能力3、肌细胞和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第十二章人体机能活动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1、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的五个阶段: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临近运动结束时的疲劳和运动结束后的恢复。2、准备活动的作用: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促进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②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③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4\n④调节赛前状态1、准备活动的生理机能:兴奋性提高的痕迹效应。2、极点产生的原因: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肌肉内氧供应不足,糖酵解产生的乳酸及其他代谢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失调。这些机能失调有导致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抑制过程加强3、重新振奋的产生原因:①由于内脏器官活动的生理惰性被克服,其机能得到改善,逐渐赶上运动器官的需要,肌肉内氧供应增加,血乳酸减少。②同时,由于极点引起的运动强度下降,使得运动器官不仅对氧的需求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皮质的强烈神经冲动刺激,使得原先被破坏的运动动力定型得到恢复。4、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六大学说):①衰竭学说:疲劳产生原因是体能能源物质耗尽。②堵塞学说:由于机体代谢物质如乳酸在肌肉组织中堆积引起的。该学说不适用于有氧运动。③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由运动中血液PH值下降、细胞外液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引起运动性疲劳。是由于长距离项目的学说。④保护性抑制学说:运动时中枢神经兴奋,消耗增加,γ-氨基丁酸含量减少,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保护性抑制。⑤突变学说: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上升,肌力下降,肌肉兴奋性下降,疲劳产生。⑥自由基学说:氧自由基的毒性作用引发运动性疲劳。5、运动后恢复的手段:(8种)整理活动:如拉伸肌肉、慢跑;睡眠;营养学手段:多水果蔬菜、保证糖、脂肪、蛋白质摄入;物理手段:按摩、理疗、桑拿、冷水浴、盐水浴;医学手段:针灸、中草药补剂。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