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运动性疲劳及消除方法摘要: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运动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现象,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观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关键词:疲劳运动性疲劳一、 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这样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良性过程。故而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发生运动性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一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贮备和保持并增强人体健康。二、 产生机理:8\n因为运动时有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的运动方式,所以产生疲劳机制是不同的,因此,对疲劳的产生机制有不同的几种学说:(一)“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的。(二)“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又不能及时消除,从而影响体内的正常代谢,造成运动能力下降引起。(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人体在运动时,由于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内环境稳定性发生失调而引起疲劳。(四)“保护性抑制学说”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的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的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的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为避免进一步的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质有保护性作用。(五)“突变理论”认为肌肉疲劳是能量的耗竭,力量和兴奋性下降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三维空间关系突然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即疲劳是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退突变的过程,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六)“自由基学说”认为运动时,氧自由基—脂质的氧化,内分泌调节机理下降,保护性抑制等方面综合地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解释的。上述的几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假说,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体内的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必须综合分析和认识,消除运动性疲劳也必须根据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时间,运动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来采取有针对性恢复措施。三不同运动练习时疲劳的原因:不同形式的运动练习的疲劳机制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无氧练习8\n在进行无氧强度练习时,需要高位神经中枢更多的激活支配工作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并保持高频率的神经冲动,这种紧张的神经活动仅能维持数秒钟。另外,磷酸原的消耗特别迅速,CP含量在极量无氧强度练习结束时下降80—90%。因此,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装置功能的下降以及磷酸原的耗竭是该练习的疲劳原因。1、近极量无氧强度产生疲劳的原因除与极量无氧强度练习相同外,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堆积、pH下降也是原因之一。2、 极量无氧强度练习时肌糖元无氧酵解供能占较大比例,因此肌肉和血液中乳酸堆积pH下降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限制造成供氧不足,也是疲劳的因素。(二)有氧练习1、在极量和近极量有氧气强度练习时,产生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氧运输系统工作能力的限制,致使工作肌能供氧不足。另外,乳酸的堆积、pH值下降也是引起疲劳的因素。2、在亚极量有氧强度练习时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肌糖元和肝糖元消耗。3、在中等强度有氧练习时肌糖元和肝糖元的大量消耗,致使血糖降低,这样以血糖为唯一能源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受到影响.另外,该练习会导致体温增高,为增加散热,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工作肌的血流量减少,结果工作肌能供氧减少引起肌肉疲劳。4、小强度有氧练习引起疲劳的原因与中等强度有氧练习相似,区别在开小强度有氧练习时疲劳过程发展较慢,且多半是消耗脂肪,没有完全氧化的脂肪分解产物进入血液。这可能也是疲劳的重要原因。(三)其他练习在球类运动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疲劳的重要因素。进行习惯的、自动化程度向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使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则较易产生疲劳。另外,缺氧也是引起疲劳的因素。在静止用力时,来自骨骼肌的神经冲动,对大脑皮层细胞进行不断的冲击,以及为维持肌肉的紧张状态神经细胞要不断地向肌肉发送大量冲动,其结果使神经细胞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促使疲劳加深。此外,肌肉静止用力时血液供应减少,由于憋气过多心血管系统功能也会下降。四、疲劳判断的简易方法8\n科学的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人体保健有很大实际意义,然而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疲劳的判断主要有自我感觉、简易客观的指标及运动者的经验等指标来粗略评价。主观感觉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可参照表1。(一) 主观感觉:运动时的主观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故而运动时的自我感觉对判断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客观性。(二) 客观指标1、 骨骼肌的指标①肌肉力量,运动引起的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一般常以绝对肌力为依据,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疲劳,测试时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有针对性的测试运动肌肉力量。②肌肉硬度:肌肉疲劳时收缩机能下降,而且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③肌电图:肌电图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电位的变化,也可反映肌肉兴奋收缩程度,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劳。主观感觉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可参照以下简易判断标准内容轻度疲劳中度疲劳极度疲劳自我感觉无任何不舒服疲劳、腿痛、心悸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且这些征象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排汗量不多较多非常多,尤其是整个躯干部分。呼吸中度加快显著加快显著加快,并且呼吸表浅有时会出现节律紊乱。动作步态轻稳步态摇摆不稳摇摆现象显著,出现不协调动作。注意力较好,能正确执行指示执行口令不准确,会出现错误的技术动作执行口令缓慢、技术动作出现变形。表12、心血管系统指标:A心率: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的最疲劳的最简易、最直接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心率对于疲劳进行判断。①基础心率: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时,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10次/min8\n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现象,如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明疲劳累积,应调整运动负荷。②运动中心率:一般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如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③运动后心率恢复:如运动后心率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的时间延长则可视为疲劳。B心电图:运动中心脏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可以以此来判断心脏疲劳。C其他:①皮肤空间阈来诊断,即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辩皮肤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②闪光频度融合:即疲劳时视觉机能下降,根据闪光融合频率的阈值诊断疲劳。 ③唾液PH值:即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唾液PH值下下降,因此可用测定唾液PH值来判断运动性疲劳。五运动性疲劳恢复理论依据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过程目前有超量恢复学说和应激学说两种。1. 超量恢复学说运动时和运动后供能物质的变化是消耗和恢复过程保持平衡的结果。运动时以消耗为主,恢复过程跟不上消耗过程,表现为能源物质数量下降;运动后,恢复过程为主消耗过程下降,因此,能源物质逐渐恢复,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平。这主要是从运动是能源物质的消耗和结构蛋白的变化和恢复过程的规律说明运动能力提高的机理。所以,超量恢复学说是运动性疲劳恢复的重要依据,可为大运动量训练、训练的节奏性、系统性等提供理论基础。2. 应激学说8\n运动训练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运动能力。因为运动成绩与完成专项比赛有关的各系统机能能力的协调性、合理性及时获得最大功率的表现力密切相关,应激和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恢复和适应过程的规律有一致性,故为应激学说。应激学说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专项、不同性质的激烈超负荷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并以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为核心,从机体的能源储备和动员能力、代谢和机体调节能力、身体防御能力三个主要方面研究运动训练对身体的生理、心理适应和提高过程的规律,同样为超负荷的大运动量训练,训练期适应和运动能力提高提供理论指导。所以,应激学说也是运动性疲劳恢复的重要依据六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一)改善代谢法此类方法,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常用方法有:整理活动,水浴,蒸气浴,理疗,按摩等。1、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主要内容有两部分、A 慢跑和呼吸体操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B 肌肉、韧带拉伸练习此方法对减轻肌肉 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有良好作用,拉伸则以主要活动肌肉和韧带为主,常采用静力性拉伸方式。2、按摩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3、温水浴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为10分钟左右,勿超过20分钟以免加重疲劳,也可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度为40度,冷浴1分钟,热浴两分钟,交替三次。4、桑拿浴利用高温干燥的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使人体大量排汗,体内的代谢产物从而能及时排出体外,桑拿浴一般不要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进行,以免造成脱水和加重疲劳。(二)调节神经系统法: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方法主要有:8\n1、睡眠:良好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且经济的好方法,人体进行睡眠时,大胜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2、放松练习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有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3、音乐疗法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神经系统,使练习者心情舒畅,身心放松,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配合其他消除疲劳的方法,以增强疲劳恢复的效果。(三)补充法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消除,可分为:1、营养物质补充法:营养物质补充法是补充法的基础,即从人体所需的供能物质,和对生理功能调节的维生素及维量元素入手进行补充糖、脂肪和其他所须物质。糖的补充不仅仅在运动后,而应当贯穿整个运动全过程,这既可推迟疲劳的出现,同时又利于消除疲劳。运动前补糖最好安排在赛前数日和赛前1.5—2小时,运动中补糖(以运动饮料形式)每隔15到30分钟或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运动后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对蛋白质的补充最好以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为主。脂肪对消除疲劳没有明显的作用,不必专门补充,可适当补充一些磷脂。2、中医药的调理:运用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主要通过健脾益肾、抗疲劳专用方剂和药物型运动饮料等方面进行,为了提高运动人员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尽快消除疲劳,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药物和食物,所以传统的中医补充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很有必要,也是对营养物质补充的促进作用。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很多,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是很局限的,必须综合应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因为疲劳的发生的原因诸多,而又有个体的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对疲劳的分析必须整体综合考虑。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具有针对形的进行。 8\n参考资料:1.《体育保健学》姚鸿恩等主编—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ISBN7—04—009448—7。2.《体育保健学》赵斌.方昌智.陈上越主编—3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ISBN7-5633—0842—5。3.《人体生理学》王步标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ISBN7—04—004725—X4.《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体育保健学》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