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讲歌唱机能及运动原理声乐理论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题目:第一讲歌唱机理及运动原理周 次:1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歌唱机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歌唱发声器官生理结构以及歌唱的发声原理,了解发声器官的相互作用以及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绪论 2、歌唱器官及发声原理教学手段与形式:采用大课形式,以传统理论讲解为主,并运用多种声、像资料,形成能听能看,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一、绪论人类自从开始音乐活动以来就有了歌唱,歌唱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艺术,不但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歌唱流派,还具有丰富的艺术作品和声乐文献,在歌唱的艺术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上已具有较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类历史上关于歌唱的起源,有过多种说法,较多来源于神话和传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以及歌唱的起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游戏学说者认为:人生来就有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能力,人类的歌唱活动,以及其它的文艺形式都是由于这些本能的冲动引起的。\n心灵表现学说者认为:人本身就有一种表现自己情感的要求,高兴时要笑,痛苦时要哭,当这些还不能表达内心感受时,就用歌唱,舞蹈,或是吟诗等形式来表现。模仿学说者认为:歌唱的起源来自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模仿。以上各种对歌唱的解释,只接触到歌唱活动产生的某些现象,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歌唱及其它艺术形式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比如鲁迅先生在他的《门外文谈》中说的“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歌唱活动来自丰富的劳动生活,说明了歌唱是音乐艺术中最早的表现形式。歌唱是众多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一部分。它是以人体的发声器官为“乐器”来表现美的旋律,生动的语言,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较之其他乐器更能直接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最容易受人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表演形式。歌唱艺术是通过歌唱者的嗓音来进行二度创作,它以歌唱者的发声器官为表现手段和工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主、客体的创造劳动,是歌唱者在身体处于激动情绪之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既是一种物质的运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歌唱者要在兴奋的状态中自如地处理好发声的技术、语言和艺术表现诸多环节,是十分不容易的。虽然古今中外无数代歌唱家和教育家对歌唱艺术的奥妙进行过大量的钻研和探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至今在歌唱训练和歌唱表演中仍有许多的“谜”尚待探索,有许多的“难关”尚待突破。\n歌唱艺术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歌唱训练中教师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嗓音条件的差异,有意识观念的差异,有生理的问题,也有心理感觉的问题,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适合于自修,需要导师必要的引导。由于歌唱是以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为“乐器”的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歌唱者艺术表现的过程也就是制作“乐器”和操作“乐器”的过程,而歌唱者对“乐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凭籍听觉去感受和把握,这就给歌唱的技能训练和歌唱的“教”与“学”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开设声乐理论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的理论讲解的引导,使同学们懂得怎样唱,懂得“制作”和得心应手地“操作”乐器的技巧。“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对歌唱原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完美性诸方面有全面的认识。理论教学中我们着重歌唱原理的共性,教学中的普遍性,同学们在具体的小课教学中教师能针对每个同学自身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由此全面提高歌唱的表现能力,使技能技巧和理论修养得到全面提升。第一章歌唱机理及发声原理第一节发声器官及发声原理人体歌唱的发声器官主要由呼吸器官(动力器官)、喉头与声带(声源器官)、共鸣器官(共鸣器)三大器官组成,除此以外,还有对歌唱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听觉器官和咬字、吐字(语言)器官,它们是人体的生理结构,也是歌唱发声的物质基础。\n歌唱者优美悦耳的歌声,来自于发声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的运动。其原理与音乐表演中其他乐器的发声相近。比如“弓弦乐器”的发声原理,弓是动力,弦是声源,演奏时用弓拉弦,带动琴身产生共振,发出优美的琴声。歌声产生的原理,则是由人体肺部气息的呼出形成动力,冲击声带,使声带颤动发出基音,同时又与喉、咽、口、鼻等共鸣腔体产生共振,对声带发出的基音进行放大与修饰,形成美好的声音。歌唱发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靠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我们将人体参与发声的各个器官成为发声器官。第二节呼吸器官及人体呼吸原理呼吸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运动,它是人体生命以及一切发声的动力,呼吸也是歌唱的生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情深处爆发的惊叹声、欢呼声、抽泣声等,都是人体呼吸的自然运用。我们把人体参与这一运动的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胸腔、横膈膜(隔肌)和腹部部分肌肉等,统称为人体的呼吸器官。呼吸器官中,口、鼻、咽、喉在医学上被称为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则被称为下呼吸道。肺是人体容纳气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总机关,它分左、右肺叶,肺叶又由无数似海绵状的小肺泡组成。胸腔、肋骨、横膈肌、胸、腹肌肉则起着帮助人们呼吸的作用,分为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两组。\n横膈肌是人体重要的呼吸肌,位于人体肺叶下面第五对肋骨处一大片横向的肌肉组织,结实而富有弹性,形状如倒置的面盆而位于胸廓的底部或腹腔的顶部,将胸、腹两腔体分开。因为横隔肌的四周是依附在肋骨上的,当它放松时,位置高高拱起,而吸气绷紧时,就趋于放平,使气室容量增大。歌唱的呼吸就是依靠横膈肌的舒张和收缩,使歌唱获得良好气息支持的。呼吸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的生活本能,它是依靠整个呼吸器官的联合运动来进行的,呼吸时气息从口、鼻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后又分布到左、右肺叶。呼气时人体胸腔和膈肌收缩,使气息自肺叶从吸入的通道中排出,人们维持生命,说话发声和歌唱发声等呼吸活动,就是这样不停地自然交换、运动着。第三节喉头与声带及发声原理喉头也叫“喉器”或“喉结”。它位于人体颈前正中部,上连舌骨,下连气管,整个结构由甲状软骨、会厌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以及连接各软骨的肌肉组成。喉头不仅是人体的呼吸通道,更是人体重要的声源器官。\n喉头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巧的喉室,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的声带,它由韧带、软骨、肌肉和粘膜组成。声带是语言发声和歌唱发声的发声体,两片声带中间的裂缝叫声门,声带在不发声时处于开启状态。吸气时,声门开启,发声时两片声带靠拢,声门闭合,声带受到以下气息的冲击而产生颤动,发出声音。由于声带是由肌肉和韧带等组成的,富有弹性,在发声中由于不同的发声状态,可随时调节其长度和张力,使发出的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的各种变化,并对歌唱中元音的形成,音色的美化以及配合共鸣的修饰有着重要的影响。第四节共鸣器官及运动原理人的共鸣器官主要由胸腔、鼻腔、鼻咽腔、头腔和喉腔、咽腔、口腔等腔体组成。其中前四种腔体由于有固定的容积,不能随意调节形状,故被称为不可变共鸣腔。而口腔、咽腔、喉腔无固定容积,可随意调节其形状,也叫可变共鸣腔。人的任何共鸣腔体都是第二振动体(歌唱者的第一振动体是嗓音中的声带,也叫主振动体),就是嗓音中的口腔、咽腔、鼻咽腔、头腔等共鸣腔体。共鸣体的形状不但复杂,而且极容易变化,发声时有可能是总体的振动,也有可能是局部的振动,都要依靠人的大脑来操纵和调节,以使整个共鸣体能协调运动,产生宏亮而优美的嗓音。1、共鸣各腔体的具体作用(1)咽腔:位于人体颈椎的前方,上接口、鼻,下接喉腔,也可将其联想成下、中、上三部分,即喉咽、口咽、鼻咽。咽腔是歌唱十分重要的共鸣腔体,也是歌唱者通过学习训练能加以操控的腔体。咽腔对歌唱音质的形成作用最大,比如“咽壁”对声音共鸣中音色的形成和声音的反射就有着特殊的作用,歌唱中需要尽可能地打开,掌控自如,不受其紧缩力的影响。\n(2)口腔:是最容易变化的腔体,因为口腔包含着唇、齿、舌、下颚、软腭等器官。口腔本身主要用于发声和语言的咬字、吐字,其功能是将声音做形成字,使人们能清楚地识别任何元音的音响。口腔又是歌唱共鸣的重要腔体,也是声音的最后通道。歌唱者应该调节好口腔中的各个器官,使它们能在发声过程中相互协调、合作,在不破坏共鸣状态的情况下做到字清声美。(3)鼻腔:是人体的呼吸通道,鼻通道功能主要是过滤和温暖吸进的空气,又是一个快速吸气的工具。鼻腔是共鸣腔体中不能调节的腔体,歌唱活动中完全是把它置于共鸣系统来达到控制的。鼻腔的共鸣主要是靠鼻前庭后面的空间,主要是软腭(软口盖)与鼻咽腔、鼻腔周围空间的共振来形成共鸣的。(4)头腔:主要是由头腔的上鼻窦、额窦、蝶窦、筛窦等几个窦腔组成,由于人体音响的振动是不受支配的,它们无孔不入地到达人体的每一个可能送达的角落和缝隙,发声时与这些腔体形成共鸣谐振,使声音获得丰富的共鸣泛音,也对声音进行着放大和美化。2、共鸣声区在人体的歌唱活动中,各共鸣器官共同参与,它们既相对独立地发挥自身作用,又能相互合作,形成统一的整体。根据人体的共鸣器官与歌唱声区的关系,又可将共鸣器官划为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声区,它们分别是:\n(1)低声区:也称胸声区,或胸腔共鸣。主要由气管、支气管和胸腔(胸腔又由胸骨、锁骨、肋骨、肩胛骨和肋间肌等组成)构成,多用于唱中低声(自然声区)的音。因为发音时声门自然闭合,声带边缘自然振动,声带的压力和张力都比较小,振动频率较低,声音在胸腔、喉咽部形成共振。由于共鸣腔体主要在喉咽腔和胸腔,共振空间较大,同时声门自然向下挡气,喉咽腔体管子拉长,发出的声音低沉而浑厚,结实而丰满。(2)中声区:也称口腔共鸣,或混声区。主要由口腔、咽腔、鼻咽腔等腔体组成,多用于唱中(混)声区的音。发声时声带中部边缘振动,声带张力、压力适中,腔体空间较小,振动频率中等,声音圆润而结实,自然而优美。中声区是歌唱中承上启下,运用最多的声区,特别是硬口盖和软口盖抬起后形成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共鸣区域,口腔开合的大小和形状对母音的形成以及共鸣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3)高声区:也称头腔共鸣或头声区,主要由鼻腔、鼻咽腔(包括鼻窦、额窦、蝶窦、筛窦等腔体)构成。正确的鼻腔共鸣,使歌唱者头部有振动感,故称为头腔共鸣,多用于歌唱的高音区。发音时声带中上部边缘部分振动,由于气息冲击声带的压力和张力大,腔体空间小,振动频率高,声音明亮而高亢。高音区对歌唱者音域的发展,声区的统一,音质的润饰都至关重要,也是众多歌唱者梦寐以求的。要想获得完美的头腔共鸣,必须依靠科学的歌唱方法的引导,更需要坚持不懈地磨练。\n在歌唱中,共鸣声区的划分是相对的,由于音高的不同,声带运动方式也有不同,使用各共鸣腔体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完美的歌唱是要求得三个声区的协调统一,即高、中声区不脱离胸腔共鸣,低、中声区也需要高位置。共鸣使用得当就能使声区自然通畅,声音圆润而丰满,优美而富有魅力。因此,共鸣腔体的运用得当对歌唱音域的扩大,声区的协调统一,音色的修饰,音量的放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歌唱发声训练中极其重要环节。第五节语言与听觉器官1、语言器官咬字、吐字器官主要由口腔中的唇、牙、舌、齿、喉和软、硬腭组成,它们间的互相协调配合运动即产生元音和子音,顺利地完成歌唱中各种语言的出声、行腔(引长)和归韵(立字)的全过程。2、听觉(感受)器官听觉器官是人体生理的重要器官。人体的听觉器官主要是人的耳朵,由耳廓、外耳道、耳鼓膜、内耳以及听神经等组成。音乐本是听觉的艺术,听觉素质是学习歌唱者至关重要的素质。在歌唱训练中,歌唱者将接受的音响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由听觉中枢将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处理,由大脑对信息做出各种反应和指令,逐渐建立正确的听觉形象和概念,形成固定的听觉判断能力。人体对声音的感知取决于声音的四大物理要素——音高、音量、音值、音色。而听觉器官接受声波刺激所形成的听觉印象乃是一个整体,人的一切音乐体验和音乐表演经验和音乐创造行为也就凭籍这个整体的印象而逐渐形成。人的听觉能力有先天的差异,也可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得以弥补。听觉是歌唱者分辨和把握歌唱状态的重要器官,也是歌唱训练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导师和歌唱者的高度重视。\n歌唱者的听觉素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音乐中乐音与噪音的分辨,对乐音中音高、节奏、强弱、音色、和声、复调等等要素的良好判断。歌唱者必须要具备善辨“音律”的耳朵,以及对音乐、音响形成的旋律感、调式感、律动感造型的敏感性,良好的听觉是学习音乐艺术和从事艺术歌唱的物质基础。(2)对歌唱语言的良好感知和分辨。歌唱语言丰富多彩,也复杂多变,歌唱者能通过听觉器官仔细分辨出各种语言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对民族语言的各种特点与韵味的准确把握,抓住语言的“形”与“神”,是歌唱者展现民族歌唱艺术行腔韵味的基础,也是提高歌唱艺术表现力强有力的保障。(3)在歌唱训练中听觉是歌唱者获得技巧、技能的守护神。一方面,通过对声音的训练,听觉器官受外界声音的刺激,逐渐形成一种听觉印象;另一方面,由作品所塑造的声音形象又在概念上产生一种听觉印象,完美的歌唱创造就是两种听觉印象的统一。使自己的“主观耳朵”去适应“客观耳朵”(沈湘语),实际上是歌唱者对艺术歌唱中完美声音形象的理解与自身主、客观听觉的统一。良好的听觉感知能力能逐渐形成对自身嗓音的客观监控,对体验和识别歌唱发声的正确与错误,对捕捉正确的“声音形象”,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育良好的歌唱状态都至关重要。思考练习:熟记歌唱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协调的关系,结合自身的歌唱状态,进行思考、指导发声练习。\n参考资料: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等整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许讲真:《歌唱语言艺术》大连出版社,1992。3、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4、薛良:《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97。